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志英  杨晓龙 《民族研究》2023,(5):45-56+139-140
傈僳族贝饰,是傈僳族的重要民族文化符号。素有“无贝饰,非傈僳”的说法。本文通过对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贝饰的来源与制作、传承与流动、世俗性与神圣性功能进行展示,旨在呈现傈僳族贝饰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便无傈僳族繁衍生息”的傈僳族生存逻辑与智慧。  相似文献   

2.
李文华、熊国秀夫妇,傈僳人。李文华是前傈僳学会会长,熊国秀是金沙小学退休教师,也是傈僳故事传承人。夫妇俩凭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本民族文化,用自己的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德昌傈僳族的文化。他们拍摄了《火草麻布》《傈僳人养蜂传奇故事》两部记录德昌傈僳人民俗文化生活的纪录片,翻译了大量傈僳民俗故事和谚语、歌谣等,还收集了大量服饰类的相关物件,为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文华、熊国秀夫妇,傈僳人.李文华是前傈僳学会会长,熊国秀是金沙小学退休教师,也是傈僳故事传承人.夫妇俩凭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本民族文化,用自己的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德昌傈僳族的文化.他们拍摄了《火草麻布》《傈僳人养蜂传奇故事》两部记录德昌傈僳人民俗文化生活的纪录片,翻译了大量傈僳民俗故事和谚语、歌谣等,还收集了大量服饰类的相关物件,为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占龙陵县少数民族人口46.6%的傈僳族同胞,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历史上,傈僳族人过的是“居山林,无室屋,游居不定”的生活,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活艰难,疾病困扰。小病“献鬼”,大病“钻棚”。“苦傈僳,遍山躲”、“树桩烂,傈僳散”,这就是当时傈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让傈僳族同胞过上幸福生活,曾多次拨专款,购置医疗器械和药物,派出医疗服务组,为傈僳族同胞服务。1981年医疗队为木城乡乌木寨大平子社的79人治好了黄癣病。建寨定居,这是一件办起来很难的事。由于历来的游耕生活方式已根深蒂固,仅木城乡小新寨的23户傈  相似文献   

5.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自称为“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称,含有“高贵”的意思,“傈”,一般是指人或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还有楚雄、德宏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木里,攀枝花的盐边等地。涛涛的江水,美丽富饶的峡谷、平坝哺育了傈僳族人民,炼就了他们顽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就是他们物质文明的真实写照。 傈僳族服饰多种多样,地区不同,服  相似文献   

6.
女子上刀杆     
女子上刀杆密英文上刀杆”是傈僳族、彝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是傈僳族、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的象征。关于它的来历,各地说法不一,保山地区腾冲县的傈僳族说它是因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带领傈僳族边民用长刀痛击来犯之敌而举行的;而怒江州沪水一带的傈僳族、彝族则认...  相似文献   

7.
我国傈僳族古代史的研究,因汉文献记载甚少,建国以来,多以间接取证探索。由于研究困难,涉足以此的学人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傈僳族志》、《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傈僳语简志》;以及事涉傈僳族古代史考校专著《云南志校释》等,七八种国家级的有关傈僳族史志方面的重要著作,均将唐代傈僳族称谓“粟栗”倒误讹夺为后世之“栗  相似文献   

8.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2,3(3):29-38,101
20世纪50年代中叶,“直接过渡”是怒江傈僳族社会历史的重要阶段。在党和政府的下,傈僳族从生产小组、互助组到合作社,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考察怒江傈僳族原有的社会形态、社会性质,并分析“直接过渡”的由来、步骤及相关要求,指出“直接过渡”不仅反映所有制形态的改变,还有群众观念的更新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傈僳族的“直接过渡”典型地反映了某些少数民族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的“千百步走”与“一步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嘉颖 《民族学刊》2021,12(2):85-91, 102
受人类学理论的“感官转向”“物质转向”等交叉影响,饮食人类学研究更加关注到食物怎样在跨地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流中积极塑造个体或群体的身份、信仰、健康,乃至整个社群的结构转型等问题。通过对离开故乡、迁居外地的彝人的饮食个案研究,重点探讨民族传统饮食与社会记忆如何在流动语境中创造出一种由饮食通感锁定的“味觉观”。对流动的味觉观的民族志研究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由饮食文化引出的文化建构、族群边界、文化审美、道德区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云南西北部一个傈僳族乡村全体傈僳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信基督教的过程进行考察,指出傈僳族信仰基督教是身处碎片化、原子化社会结构中的族群面对周边民族的歧视与物质资料和人口再生产的重重压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提出“婚姻一家庭一土地一民族”是基督教在傈僳族社会传播的网络,这一模式可以解释为什么基督教在傈僳族社会传播呈现出民族性特征,区别于基督教在汉族乡村社会传播呈现出的宗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文化冲突的实质不应仅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还应被看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 ,特别是强势群体的文化霸权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抗争的冲突。文化冲突不断地撞击着弱势群体的文化底线 ,使社会乃至世界陷入局部或整体的危机、混乱甚至战争状态。因此 ,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 ,尽量使冲突张力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人类学是在文化冲突中诞生的 ,它对民族文化、边缘文化、地方性文化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人类保留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美国文化霸权扩张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了美国通过经济技术援助、教育文化交流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基本方式进行文化霸权扩张的行径。文章还分析了文化自治主义的历史根源、理论基础和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不同的观点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普遍问题及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的文化功能是民族关系功能的一种,它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民族关系文化功能的体现、特点及现实意义.作者认为认真挖掘民族关系的文化功能有助于我国各民族走向团结、繁荣、富强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我国与其他世界各民族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个人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文化资本”这个角度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宗教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宗教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民族学人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并论证中国民族宗教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笔者推出的宗教文化类型理论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并举、宏观与微观共进、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展示了继承传统、引进西学、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以及民族宗教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哈尼族山寨箐口村的梯田、蘑菇房、图腾柱以及磨秋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并最终成为该体系的结构性要素,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的重要条件。新的文化符号的建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交往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资源博弈的结果。在建构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消解不同文化图式间的紧张关系,关键在于当地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劳动者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总和,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全民认同性等特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不可忽视.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思想及其经济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既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可能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就是要通过对县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充分挖掘并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Due to the rich content of cultural iden ̄tity,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aspect involves many disciplines, including anthropology, sociolo ̄gy, psychology, philosophy,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educ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