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论界》2017,(6)
庄子的生死观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确立了作为生命本体的"生——身",区分了超越性的"心死"和经验性的"人死",提出了"齐生死"的生死观。庄子"齐生死"的逻辑理路,从本体论上建构生与死的同等地位,将生与死还原为自然现象,以祛除二者的神秘性,通过进一步强调生与死的社会性内涵,消解生与死的差异性,最后以庄周梦蝶的思想实验深化生与死的同一性。庄子的生死观在宇宙生成论、认识论和伦理实践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的生死哲学是其气本论思想的延伸。他认为,人的生死是气的形式的转换。死后的世界并非空无,而是肉体之气与心灵之神各归其类,死而不亡。就生命来说,气有屈伸,生的同时有死,死的同时又有生。气的聚散有循环往复,人的生死亦可以互换。就宇宙而言,是总量平衡、无所谓生死的;就个体生命而言,乃是有生有死与无生无死的辩证统一。宇宙通过气化,赋予人以道德自觉性。人能实践道德,便是实现天之所命,从而天人一体,超越生死,达到既勇于进取而又对生死、得丧、顺逆旷然无累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郑晓江 《中州学刊》2007,22(1):168-174
阮籍的人生观主要表现为"逍遥浮世";其人生践履则是"遗落世事";阮籍的生死观主要是"生究其寿,死循其宜";而其生死态度则显现为"保身全生"的热切渴望.阮籍的生死智慧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代表着中国人从"人的觉醒"进至"个我生命的觉醒",再到"感性生活的觉醒",在中国民族精神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伟 《船山学刊》2021,(5):76-86
陆九渊的生死哲学形成过程与心学构建过程是一致的,它源起于对安身立命的"宇宙"问题的思考,成熟于"鹅湖之会"上"易简功夫"与"发明本心"修身养命说的提出.陆九渊的生死哲学涵括了"血气"与"德气"的生命本质论,"人爵"与"天爵"的生命价值论,"大命"与"顺天休命"的命运论,"贵生恶死"与"生死合道"的生死态度论等四个层面.陆九渊生死哲学的特点是力图排斥佛家、道家的生死哲学,肃清这两家的影响,同时他又将对生死的认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可行性极强.陆九渊的生死哲学极具儒家特色,是他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晚明思想家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40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到寻"出离生死"之道,其生死观可谓亦儒亦道亦佛,又是非儒非道非佛的,只能定格为"李贽的生死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树立起一个观念:思考死亡问题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儒释道关系的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先秦儒道两家对生死观的基本态度为基本问题意识,通过对它们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先秦儒道两家生死观在生死命定论、贵生重生论、生死气化论、超越死亡论四方面是相通的,可谓是一种殊途而同归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正>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废天地之化。故哀与患,人禽之大别也。出处:《周易外传·无妄》,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关于生死观的名言,说明了人之生死观同动植物的本质区别。草木有生而无知,因此它们之生是一种无意识、无感觉的自然之生,所以不可能对死亡产生怜恤的情感反映。禽兽有知而无义,它们会  相似文献   

9.
张波 《船山学刊》2009,(4):85-87
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较早建构了系统的生死观。本文认为张栽生死观采用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交融互补的诠释模式,以“太虚即气”的体用思维模式统摄生成论意义上“气化”,又以生成论意义上的“气化”诠说太虚的本体义,架构了一个超越佛老与汉唐儒家生死思想的新型生死观,且有效地彰显出了儒家生死观的价值意义,为后世儒家生死观的发展奠定了规模。  相似文献   

10.
气论是庄子和张载哲学中共有的重要理论.二人均以"通天下一气"阐释宇宙论与本体论,以"心斋"或"虚心"阐释修养论,以气之聚散阐释生死观.但是两者又存在不同的阐释取径与指向:庄子通过气论揭示宇宙现象的自然本质,消解生死带来的困惑与恐惧,开显出一个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张载则通过揭示太虚与气的关系,阐述万物创生的根据,挺立了一个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德性世界.  相似文献   

11.
张再林 《中州学刊》2012,(5):118-123
张载的生死观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对生死本身的思考,它是循着认识论→本体论→人生论这一理路展开的。如果说在认识论上它在"幽明之辨"名下提出一种象的显微无间的现象学,并由此进入到一种气的聚散一体的本体论的话,那么,这种气的聚散一体的本体论的推出,则进而以天人合一的方式,使人的生死无间的生死观思想得以破显。张载所谓气的聚散也即所谓气的阴阳的气化生死观,既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周易的乾坤之道相接,又以"乾称父,坤称母"的"天亲合一"的方式,体现了向"家本主义"的周礼的宗法思想的历史回归。故张载的生死观的理论深旨,乃是以其直切生命本身的智慧,实现了对"内在超越型"的中国古老的宗教传统的深刻揭示和忠实皈依。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宋应星对王夫之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等,早已探讨张载、王廷相与王之的思想传承和革新,但是未尝注意宋应星对王夫之的沾溉。武汉大学萧父教授主编《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载李维武《王夫之论“生”和“死”》,徵引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方以智《东西均》科学化的生死观,然而全书亦不涉及宋应星。最先论述宋、王关系的书,是中国科学院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宋长庚《谈天》首章善用《吕氏春夏·察今》“刻舟求剑”对顽固的教训,形容登东岳泰山看日出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乾坤并建的宇宙论,以阴阳二气的消长隐显说明宇宙万物的变化。当中,人能够以其"天地之心"统合天的"知"与地的"能",以统合和应用此天地之用,具有其主体性的力量。王夫之认为,人通过"继"人性而"继"天道以实践"善",把"善"落在人对于天道的"继"之中。通过把善落在"继"之上,王夫之的心性论和宇宙论的混合系统则可以避免传统宇宙论中人的主体性以及为恶的可能无所着落的问题,而把生活世界中的"生灭"解释为"隐显",则可以解决"生"与"灭"的背反问题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学的特质有四个方面: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王夫之阐发《周易》经传的思想,把宇宙看作是生机盎然、永远运动的宇宙,强调自然、社会、人生之变动不居,肯定与时俱进的儒家精神。其"天地之化日新"之精神内涵的动静观、矛盾观及"乾坤并建""两端生于一致"的宇宙观及思维模式极有价值。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论,进一步肯定天人之间只是一气而已。"气"是王夫之哲学的最重要范畴。"气"为"实有",统贯天人,其宇宙观是"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的气化宇宙观。其理气观、道器观、能所观、知行观有甚深意蕴。在人性论、性情论及理欲观上,他有真知灼见。他关于人性"日生日成""天理寓于人欲",情、才出于性且彰显性的看法,都可以作创造性转化。三百年来,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成为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资源之一,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自杀他杀事件时发,凸显高校生命教育的急迫性。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生死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死智慧。儒学在生命或生死问题上一贯有着庄严端肃的态度,认为应端正生死认识、乐生安死;要善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以平和自然的心境面向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拓展人生境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些观点在当今高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正向价值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郭象对生死的知性阐释——兼与庄子的生死观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认为生死皆命,不可违逆,生死独化,两不相知,进而主张与变为一,玄同生死.与庄子追求"心"的解脱的生死观相比较,郭象对生死进行阐释的独特性在于注重对生死的知性理解,而后将这种知性理解转化为心灵上的理性接纳,其生死观可称之为"智"的慧解的生死观.郭象对生死的知性阐释是对魏晋时代生命自由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王阳明的生死智慧,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包括"惧死恋生之念"和"求死解脱之念",从而大悟"良知"之旨,实现了"昼夜生死"之体知;阳明子还以"死得其所"为生死践履,既要求人们为道义、事业而勇于献身,又要求人们应该保身全生(性),不要为取外物而伤身害命。阳明子的生死智慧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19.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自画像气势磅礴地表达出“生要有意义,死要有价值”这一中国千年传统生死观。船山生死观可以解构成“恐惧死亡——正视死亡——解构死亡——超越死亡”这一模式来概述其精神实质。这一哲学观点给其诗歌创作以深刻影响。本文尝试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死亡意识给船山诗歌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船山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于生死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的生死观不仅丰富多彩,且而独具特色,并广泛蕴涵于其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诸如生死与宇宙、生死与理念、生死与灵魂、生死与知识、生死与社会等.柏拉图的生死观不仅具有时代的具体性,同样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