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市场化、国际化推进"长三角"发展一体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阻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用行政机制来调整"长三角"地区间的行政摩擦,有悖于一体化的实质.为了在"长三角"地区大市场范围内推动实现有效竞争,该区域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导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共同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两岸党际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经贸关系正朝着紧密化方向加快发展,而两岸"三通"则步履维艰,成为继续深化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重大障碍.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马、澎地区的海上直航取得很大成效,当前应进一步扩大闽台两岸海上直航效应,助推两岸"三通"进程.  相似文献   

3.
直接通邮是多年来海峡两岸同胞的期盼.随着全面"三通"的实现,加强两岸邮政业务合作、为两岸民众提供高品质的邮政服务为两岸邮政部门共同关注.基于"三通"下的发展背景,分析"通邮"所带来的两岸客观环境条件的积极变化,提出了方便两岸民众用邮、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深化两岸邮政合作的中国邮政发展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两岸共同市场"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两岸经济在贸易、投资、分工或在经济联系其他方面,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2005年4月26日-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第3条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本文从贸易、投资角度对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并对共同市场建立后对两岸贸易与投资的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是两岸共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较容易突破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这一概念清晰阐述。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概念无论如何表述,有以下几点是明确的: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本质是一项经济政策;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性质是一国范围的两个单独关税区旅游合作;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构建的主导因素在于两岸政治关系;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实现方式应是渐进式的;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构建在做大海峡两岸旅游需求市场,提高海峡两岸旅游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海峡两岸旅游共同市场运行条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两岸直接"三通"与全国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的格局下,福建加强对台经贸合作要"立足海西、联结两岸",从发挥对台的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对台经贸软环境和推动闽台产业对接与因区载体建设三方面提高闽台经贸合作水平,从而使闽台之间形成更紧密的经贸联系.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以共同市场为纽带实现的经济合作机制化,对祖国大陆和台湾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从长远看,“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必将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同时,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福建具有对台的独特优势,具备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区位条件和整合两岸经济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使福建作为“两岸共同市场”试点的设想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5月陈水扁正式执掌台湾大权后,其在“三通”问题上大耍两面手法,一方面作出积极姿态,表示将大力推动两岸“三通”;另一方面则多方设障,竭力阻挠“三通”的正常发展。本文着重就陈水扁上台三年来在“三通”上的主要做法作一分析,以揭示民进党执政当局在“三通”上的真实嘴脸,让世人了解两岸“三通”迟迟无法实现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小新  朱立立 《东南学术》2008,35(1):133-143
近年来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悦纳异己"发生的兴趣和相关文化论述令人深思.在我们看来,这种文化翻译和阐释实践不只源于学术热情,也是对当今台湾精神状况的焦虑与不满的表达:透过对"悦纳异己"的译介与阐释来介入当下现实,为重建族群之间、两岸之间、本土外邦之间的伦理性关系,寻找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参照.从"怨恨现代性"的分析到对"和解"可能性的探讨,从"大和解"论述到"悦纳异己"说的引入,都表明当代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宽容"精神的坚持.这或许可以成为改变当前令人困惑的当代台湾社会状况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洁华 《东南学术》2005,(5):101-105
本文从农业合作的角度探讨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提出“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但是目前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可以在与台湾具有天然联系和良好合作基础的福建省,先建立“闽台共同市场”作为试点,从“闽台共同市场”过渡到“两岸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