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喷米醋。黄瓜开花至结果期间,喷施三次300倍米醋,节间缩短、叶面增大侧枝增多,霜霉病减轻,单株增瓜7—9%,单瓜增重12%亩增产500—800公斤,(二)喷乙烯利。当瓜秧长到60厘米高时,均匀喷布一次100ppm 的乙烯利水溶液,能增加雌花20%,提高前期产量。(三)喷赤霉素。黄瓜雌花开放时用100ppm 赤霉素喷雌花,可提高座瓜率。(四)喷多效唑。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和DMSO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效唑浸种对水稻幼苗、根和芽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使水稻幼苗的干重、鲜重减少 ,而干物质百分率提高单独使用DMSO(二甲亚矾 )对水稻幼苗、根和芽生长稍有促进作用 ,使水稻根、芽干重和鲜重降低 ,而干物质百分率提高 .以DMSO作为溶剂溶解多效唑可增强多效唑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尤其对水稻根的抑制最为明显 ,质量分数为 5 0×10 -6多效唑DMSO溶液的抑制作用相当于质量分数为 5 0× 10 -6多效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草坪的调查,设计草坪除草控苗技术试验方案。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多效唑和苯磺隆混配对草坪草的除草控苗效果。通过对杂草株数,草坪草株高,单株重,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除草剂(苯磺隆)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混用对草坪除草控苗效果。结果表明:多效唑可以在降低草坪草株高的同时,促进其叶绿素的合成。苯磺隆可以有效去除草坪中的杂草。试验中,多效唑与苯磺隆组合的最佳配比剂量,分别是多效唑0.3 g/m2,苯磺隆0.03 g/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草坪的调查,设计草坪除草控苗技术试验方案.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多效唑和苯磺隆混配对草坪草的除草控苗效果.通过对杂草株数,草坪草株高,单株重,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除草剂(苯磺隆)与植物生长调节荆(多效唑)混用对草坪除草控苗效果.结果表明多效唑可以在降低草坪草株高的同时,促进其叶绿素的合成.苯磺隆可以有效去除草坪中的杂草.试验中,多效唑与苯磺隆组合的最佳配比剂量,分别是多效唑0.3 g/m2,笨磺隆0.03 g/m2.  相似文献   

5.
果树应用多效唑,可以促进短枝大量增加,提早结果,增加产量,对果树矮化密植,早果早丰,改造低产树以及减轻多种果树花芽冻害和增强果树的抗旱性有明显效果。根据我地果农应用多效唑的反映,果树上应用多效唑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1)施喷施宝。每亩地每次用喷施宝5毫升,加水55—60公斤,在花生花期前后各一次,能使花生结果均匀,增加结实率,可使花生增产10—20%。(2)喷施多效唑。据试验,用多效唑拌花生种子,株高降低2.5厘米,单株分枝增加2.6个,根系体积各增加近一倍,亩增荚果25—30公斤。具体方法:a 每亩用多效唑50克,兑水750—1000克,切不可使药液浓度过大,然后进行拌种。b 在花生荚果膨大期,每亩用多效唑50克,兑水50公斤,进  相似文献   

7.
杜远存 《小康生活》2002,(12):14-14
杂交油菜苗期生长快,容易线苗高脚;后期株形高大易倒伏。使用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对培育壮苗,调控株形,都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苗床三叶期喷施多效唑,平均增产14.3%;越冬前喷施多效唑可增产16%。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是一种活性极高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广谱性杀菌剂。它具有抑制多种农作物茎叶伸长,促进分蘖分枝的形成,增强抗倒伏能力等效应。为了探索多效唑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及最佳喷药期及浓度,我县农科所1998  相似文献   

9.
小麦喷施多效唑,可以抑制节间生长,降低株高,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同时还能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减产。因此,在使用多效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严格控制用量。试验表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喷施多效唑,均可降低小麦株高,且用量越大降低越明显.当每亩用量超过60克时,植株严重矮化,抽穗晚2—3  相似文献   

10.
施用稀土。稀土又叫稀土微肥或硝酸稀土,商品名称为常乐益植素,是我国首创并重点推广的一种新型稀土元素肥料。在大豆苗期和始花期,用浓度分别0.03%-0.04%和0.08%的稀土溶液各喷一次,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5.9%,脂肪含量增加8.5%,增产5%-20%。2、施用多效唑,多效唑又叫氯丁唑,  相似文献   

11.
以黑果枸杞种子为材料,通过配比不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研究在其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过程中培养基的选择.结果表明:MS培养基适合黑果枸杞种子萌发与生长;无菌苗在MS+1.0 mg/L 6-BA+0.1 mg/L IBA培养基中可以形成较好的愈伤组织;在MS+0.4 mg/L 6-BA+0.1 mg/L IBA培养基中不定芽数量较多;适宜生根的培养基为1/2 MS+1.5 mg/L IBA,生根率为98%.组培苗在泥炭土、蛭石、珍珠岩(2∶1∶1)混合基质中移栽成活率高达93%.  相似文献   

12.
以"鲁引一号"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栽培条件和方法、不同生长调节剂预处理及不同收获期对脱毒试管苗微型薯形成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试管苗切段扦插的方法不仅繁殖率高,而且植株结薯率也较试管苗整株移栽的植株高.在扦插前用吲哚丁酸(IBA)预处理切段,有利于切段生根,但对后期植株结薯量影响不大,而用矮壮素(CCC)预处理切段后,植株的结薯期提前,且后期结薯量增加.通过对苗床和育苗盘栽培比较,前者利于管理,结薯量和大薯率都较后者高.在烟台的气候条件下,微型薯的收获期以65d为宜.  相似文献   

13.
采用EMS、NaN3和MUN等3种不同化学诱变剂,分别对明恢63、R259和湘晚籼13号等3个不同晚稻水稻品种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浸种诱变处理,分析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成苗率、株高以及根系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的M1各性状均存在普遍的抑制作用,明恢63在株高性状上对化学诱变剂处理具有较强的抗胁迫能力,在全部或大部分生长期内的株高均高于对照处理和低浓度处理。通过对各处理的成苗率的调查,找出最佳处理浓度。结果表明,1.0%EMS、1.0X10-3mol/LNaN3和0.05%MNU分别为该3种不同诱变剂处理水稻种子的最适剂量浓度。  相似文献   

14.
对 4份采自绵阳市农科所的水稻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 ,诱导培养基中施加不同硅素浓度处理 ,发现在诱导阶段和分化阶段都明显地提高了诱导频率和分化频率 ,效果以 75mg·l- 1 为好 ,而对绿苗的壮苗阶段影响相对较小 ,ZR973-4 7和W971 -2 1两材料花粉苗每丛苗的绿苗数分别比对照提高 1 6.72 %和8.72 %。结果还表明 ,硅素不能根本改变影响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的生理生化特性 ,即硅素不是提高难培养材料成苗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汕优63杂交组合为材料和8种秧田小苗寄栽规格为处理,研究了在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条件下,秧田营养面积对秧苗移栽时单株(或单穴)茎蘖数、分蘖和鲜重增长速度及秧苗茎蘖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每穴寄栽单株或双株,至10.0叶期大田栽插时,单穴茎蘖数和鲜重均同单穴营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寄栽规格下秧苗生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移栽前2~3个叶龄的增长速度和鲜重增长速度等方面,扩大秧苗在秧田的营养面积有利于秧苗较好地利用移栽前2~3个叶龄期良好的秧田环境条件增加分蘖和鲜重,形成“超多蘖壮秧”;不同寄插规格下秧苗在大蘖率、单茎绿叶数和根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影响杂交水稻 D 优63产量的诸因素中,选择了五项主要因素,建立五元二次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经电子计算机模拟、筛选,提出 D 优63在平坝区种植条件下,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秧龄和基本苗,其次是施磷量和施钾量。同时明确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农艺措施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明代诗词中的稻作文化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汕优63和D优10号两个杂交组合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观察了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对少穴栽培杂交中稻栽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0叶期栽插和每公顷本田植75.0千穴至150.0千穴的少穴栽培条件下,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最高苗数均同移栽时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在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为8~23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在单株茎蘖数为8~15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不同的玉米育苗和栽植方式对植株长势、生物与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表明玉米以方格或肥团育苗、单育单栽、宽窄行套栽最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