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俗语辞书的范围可以认定为明清时期(兼及民国)编纂的记录并诠释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汉语方言俗语或俗语词的辞书;明清俗语辞书收录的"俗语"可以分为"熟语"和"俗语词"两类,俗语词即比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方言俗语中俚俗性质较重的口语词;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具有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丰富性的特点;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进行研究可以拓宽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有益的前期研究成果,对今日权威语文辞书的编纂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世事通考》及其“俗语类”所录词语为例,考察发现明代汉语俗语词的基本面貌一是来源广泛,二是双音节与多音节俗语词成为语言运用的现成单位.明代俗语词既有明代新产生的词和明代产生新义的词,也有前代产生的词和前代产生新义的词;在前代产生的新词新义中,以近代汉语阶段唐宋元时期产生得最多,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与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流行于某一时代的口语中的词,就是该时代的俗语词.  相似文献   

3.
金元二代词,素以含蓄蕴藉、雅正清丽著称于世,对其俗词众多的特点,长期以来并未被评论者注意到.这一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文人学士及下层人民的提倡.而俗词的具体品格,又体现在其民谣俗语化、草原民族化和散曲化诸多方面,并由此导致了金元词题材的新变,针砭世态人情、嘲弄戏谑、表达闲情逸致、修真向道之作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的俗词历来受人诟病,甚至被归为艳词,其实他的俗词创作中艳词并不多,其俗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俚俗。黄庭坚俗词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力求不俗"的美学追求。黄庭坚俗词有意识地采用民间浅俚语言,追求一种口语化的行文特点;借鉴民间词质朴率真的抒情方式,言情叙事毫不隐晦;还运用了民间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段,增加了作品的谐趣。但是,他的俗词创作中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运用了一些地域性和流传性很受限制的方言俗语,创作态度过于游戏,失去了词作的内蕴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5.
《〈祭驴文〉一首》考辨与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写卷S.1477号《<祭驴文>一首》堪称唐人俗文中的一篇佳作,此文语言通俗滑稽,妙语连珠,口语色彩极为浓郁,保存了许多当时的俗字、俗语词。从俗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对此写卷作一些考辨,可了解唐代俗字、俗语词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是一门训释词义、注解古书的学问.通过训诂学对师范院校文史专业师生及其在日常生活和中学语文教学中作用的分析,认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和深刻了解历史文化的工具,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俗词的界定,乃是开展俗词研究的重要前提。而当代学者对俗词的界定异见迭出,观点分歧,至今尚无定论。对此,我们力求在全面考察古代文论特别是词学批评中的雅俗之辨,认真总结历代学者有关词之雅俗的诸多评论,切实依据唐宋民间俗词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文本内容,结合观照唐宋文人俗词的创作实际,然后从语言特征、表达方式以及题材取向等方面,为俗词确立一个比较恰当中肯的定义,以廓清目前学术界对俗词界定或者过窄、或者过宽、或者含糊不清的流弊,面对千年词史的雅俗之辨这一问题试图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王梵志诗中,选取了七十多个俗语词,从意义类型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尽地分类研究。同时,也指明这些俗语词在增补辞书条目、提供更早例证、补充不完整义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世纪多种学术话语并存的语境中,系统回顾了作为一种学术探索方法的文化训诂学,在现代吸取诸多学术理论营养,向着系统性、逻辑性深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就文化训诂学的多全证据法、融汇法与文化还原法等三种基本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归纳,全面勾勒了训诂学的现代理论形态。文章分为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是中华各地最主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对端午节俗历史性的考察由来已久。其成果多从社会学、民俗学及政治学功用出发,注重民俗事象的缘起与变迁,为今天的端午节俗文化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其经济意义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理论与端午节俗文化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1.
胡正武新著《训诂阐微集》在训诂方面所展现的,具有理论与实证相得益彰,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语料丰富内容广博等特点,这是与其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别具一格的研究方法相为表里的。胡君甘于寂寞的治学态度,该书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在当今急功近利、充满躁动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尤其显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生活的丰富性带来了网络用语的丰富性。网络语境中新词新语、低俗词、表情包、文本标题、标点符号、中英夹杂等构成了多样化网络用语。通过调查统计,从全样本和因果关系变量的角度解析了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用语认知,认为大学生群体已形成了多重性与矛盾性的认知思维特征。汉语文化“缺位”是大学生网络语言认知存在缺陷的根源,大学亟需大力开展语言文化培育,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语言行为进行规范引导。  相似文献   

13.
方言与共同语相对 ,共同语在古代被称作雅言 ,在这种意义上 ,与此相对的方言便具有俗的性质。本文以西南方言区的宜昌话为对象 ,择取词例 ,从语音、词义、词语的使用以及词书写符号等方面进行考察 ,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 ,对语词的雅俗辨证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揭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这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风气,也与根本变化了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极不相称.围绕此问题,中共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努力.改造陋俗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群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运动”在陋俗文化改造中的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抵制陋俗文化的能力;必须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语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每一个语词都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这构成了人际交流的基础。然而,语词的意义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漂移。语词的意义漂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反映和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研究语词的意义漂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更好地实现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在注重字词讲授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历史文化的讲授,这样才能更充分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可以使更准确的理解词义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先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人文修养,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词汇是语言最敏感的部分,因而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明显。英语词汇跟任何现代语言的词汇一样。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发展。本文就英语新词汇产生的原因以及构词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自汉末传入朝鲜半岛,直至19世纪末,一直是朝鲜半岛官方使用的正式文字。俗字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汉字产生发展传播过程的始终,而韩国俗字亦是汉字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变异形体之一。通过对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现状的介绍,可知其在整理及研究方面存在着四个问题:缺乏对韩国历史汉字和俗字材料的系统整理;当前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存在着不平衡性;缺乏在文字学理论基础之上对汉字域外传播途径及规律的探讨;缺乏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充分运用。这些问题的梳理,将会为当前的韩国汉字研究和域外汉字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所谓“牛”类词语是指包括“牛”在内的以“牛”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通过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考察,可以简捷而有效地区分“牛”类单词和“牛”类短语。词的音义关系应该作为确定词与短语界限的核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