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哲英同志认为,拙作所提到的人类原始群时期的木器时代是人类最初时代的观点为“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见本刊今年第一期)这里,仅就陈文所涉及的方面再简述一下。 首先,陈文所列举的木器时代的三个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我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工具时代,都不可能是以一个“唯一的生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提出: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修正以后的新的三分期理论,不仅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增加一个“陶器时代”(Povcery Age),而且要把“石器时代”改为“木一石器时代”(Wood—Stone Age)。本文着重阐述“木石复合工具”。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与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与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几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应该修正为“木一石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加上“陶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总之,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紧接着是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4.
张守一同志在《晋阳学刊》1982年第二期发表的《关于数量经济学的三个问题》一文,就数量经济学的几个问题,同我进行商榷。现在,就他向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张守一同志和其他同志。第一、张守一引用我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巾关于数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时,舍掉了在数员经济学前所加的“我国的”三个字,而后说我的表述“只限于社会主义经济”,“过于狭窄”,并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家编制中国模型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问题讨论”栏内,刊载了黄敏兰同志和拙作《马克思论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的本质》(载《人文》1982年1期)的商榷文章,该文题为《略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形式——兼与佘树声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因事关对人类社会史发展的有无统一性的理解,因而,笔者认为对我过去曾经提出的观点,仍有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必要,并以此作为对《商榷》的答复,是否有当,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与《商榷》作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6.
树有根,水有源,法律自然也有起源问题。古往今来的学问家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总还未穷尽其理。特别是读到倪正茂同志的,《论法律的起源》(《社会科学》1981年第一期)与李景毅同志的《法本论》(《兰州学刊》1980年第三期)两篇文章,对长期以来的“定论”表示怀疑,提出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渡”等问题,我深受启示,觉得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以就教于论文作者与同志们。 原始社会有法律吗? 倪文列举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到原始社会有法律、法官、监狱和诉讼的话为证,李文鉴于此,则以恩格斯列举的塞纳卡部落的十大“习俗”为例,认为“这些的定俗成的‘规定’都是有法律的性质。”他们共同  相似文献   

7.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形态近几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人们已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说是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先这么明确地提出来的.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五个阶段,而认为是三个形态.这三个社会形态,第一是“最初的社会形态”,或名“原生的社会形态”、“古代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或“史前社会”;第二是“第二大形态”,或名“次生的社会形态”,即“阶级对抗的社会”,或“文明时代”;第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这么说的:“人  相似文献   

8.
宫为端同志的《商代原始社会考》(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商》文)一文,“通过对一些考古资料的认真推敲”,“发现商代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原始社会野蛮中级阶段,根本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笔者认为,《商》文在引用和分析考古资料时,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以至影响到作为文章题目的“商代原始社会考”这个结论的成立。商代考古资料极为丰富,这里只是以《商》文引用和分析的考古资料为线索,作些简略的考辨。  相似文献   

9.
《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描述,对研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有极大的影响。有的学者往往把这一记述与自己对上古社会形态的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大同”、小康”两个时代的划分,与我们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关于经济形态的划分,基本上是一  相似文献   

10.
裴文中先生和贾兰坡先生在《新建设》发表了关于曙石器問題和中国猿人文化問題的两篇文章,以及1961年9月22日两位先生和吴汝康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对于这些问题的意见,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问题:一、“曙石器問題”,二、人的系统从猿的系统分出来的时期問題,三、“木器时代”或“使用天然石块的时代”問題,四、中国猿人石器的性质問題,五、中国猿人的“骨器”問題。  相似文献   

11.
张云勋同志在《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一文中,对拙作《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提出了商榷意见,(以上两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以及1980年第5期)使我得到不少教益。这里,笔者拟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请张同志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正。 (一) 在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同辩证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张华金、马积华同志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文汇报》80年7月25日)一文中,既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原理作为认识论的根本或首要前提是决不能忽视的”,又认为认识源泉“具体指的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而不是指离开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那个世界本源或认识客体”。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终泉源。对此,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进一步商讨。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时间以来,特别是斯大林所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发表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单线论”。这种“单线论”把人类社会复杂的历史过程看作是: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报刊文章以“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为理由,断定原始社会没有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属于文明时代。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产生时起,到五、六千年前解体,大约存在了三百万年左右。摩尔根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这个社会形态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而又把这两个时代中的每一个时代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等阶段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通过研读马克思晚年所写的四本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界的人类学研究,对原始社会有关“原始群”、“人类的童年”、“血缘婚姻”、“母权制和父权制”以及原始社会的分期等问题谈了作者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作为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 马克思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思想。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然而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形成后却一再受到各种误解和非难。这种情况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人试图通过否认“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原始社会来否认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 问:人类历史的发展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阶段),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已成定论,为何你独持异议? 答:从1981年以来,我连续发表了《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论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讨论中,似乎已“吹皱一池春水”。但我个人这里绝非风源。从5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18.
王贵明同志的《生产概念和两种生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六期),颇有独到见解,但有些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略谈一些管窥之见,请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的同志们赐教。王文认为,恩格斯1884年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到的“直接生活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两个不同的生产概念,“直接生活的生产”是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构成的。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20.
庆阳地委张锋同志来信说:今年《社会科学》第2期所载《毛泽东主席为谢子长烈士亲笔写的碑文》系传抄件。6月我赴子长县枣树坪核对了原碑文,发现有三处差错:一是“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句中没有“后”字;二是“即是红二十六军之前身”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