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摘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珊陛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着突出的性别差别,农村女性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她们与城市女性相比较,在思想观念、家庭地位和个人发展等等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是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论文结合阜阳等欠发达地区实际,全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农村剩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开发的投入等诸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传统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举措造成农村必需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弱化,片面推行“非农化”、“去土地化”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会加重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对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离土离乡”以及“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需要转变研究视角,寻找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创新思路即立地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是农村和农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城人口迁移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体制等因素在宏观层面影响着非农转移的规模与速率,农户的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及劳动力个人人力资本情况构成非农转移的微观机制。经验数据分析表明,农户非农化转移遵循着闯市场的机制,即农户与市场的共同演化机制,关系网络主要在个人与市场进行互动时发挥社会资本的一般性影响,而并非通过提供明确的职位信息或为取得职位提供人情帮助,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水平对非农转移机会和转移效果都具有积极意义。经验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地转移,既需要有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及社会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摘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着突出的性别差别,农村女性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她们与城市女性相比较,在思想观念、家庭地位和个人发展等等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她们是中国妇女中地位…  相似文献   

8.
依据河南省调查数据,借鉴时间地理学理论,辨识农村转移人口外出务工的时空路径类型,剖析农村转移人口外出务工的空间演化特征、空间进入特征及空间流动特征的研究表明:外出务工的时空路径可划分为成熟型、趋稳型、摇摆型、动荡型和断续型五种类型;省外成为外出务工首选地,省内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与家乡城市;外出务工初始年份与初始年龄的分布基本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律与生命周期特征;外出务工工种渐趋稳定且日益多元化;外出务工初始途径决策的个体自发性明显大于集体引导性;外出务工多属家庭成员个体行为,且存在较强的"乡土情结"。总体而言,部分农村人口逐渐形成有序转移意识,但仍属于以"稳定"为标志的自发性"一次有序转移"的初级阶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向以"匹配"为标志的导向性"二次有序转移"的高级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必将不同程度地附有污染物的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获得利益的同时,必将承担着相应的环境风险。这似乎是一个难于消除的悖论。本文从环境伦理的不确定性、区际公平、地区形象等方面分析了先发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伦理畸变,阐述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因素及面临的环境困境,提出了政府在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中应担负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西省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欠发达省份。如何有效地实施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对于促进江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都有深远的意义。从实证的角度对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了现状阐述和成因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产业转移效应定量研究较少。运用区位熵、产业结构效益、产业影响力等统计指标,以东西部产业差异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所带来的不同效应:一方面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过程中,个别地区也出现了负效应,即产业结构效益恶化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资本的趋利性决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时并不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必须履行好生态责任,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和避免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外出务工人员向流出地的智力回流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但这一机制的形成依赖于以"推-拉理论"为基础的个人决策结构.通过研究外出务工人员智力回流的引致机制和智力回流的模式与路径,发现适合我国中部地区的智力回流模式为"农村-外流·回流-就地转移"模式.智力回流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户籍制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较为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为此,应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地解决城乡通开、为非农化的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在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包括:完善法律救助制度,规范劳资之间的雇佣关系,维护非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减少乃至杜绝返农现象;组织非全日制、非固定岗位、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非农就业,更有效地控制劳动力盲目流动;根据需要成立一个精干、高效、服务便捷、指导有方、协调有力的专门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机构,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和繁琐扯皮;完善政府表彰、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激励机制,对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民营、外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积极稳妥地推进有条件地区农地使用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弱,推动改革的手段和资源欠缺,自身统筹能力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在发展中分步分阶段推进城乡统筹,走"梯度统筹"的发展路径.在当前经济条件较差情况下,要实施"促统筹"战略,即通过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加大政策支持等方式,为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条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产业互动、延伸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产业转移对我国欠发达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投入大、产出小,园区建设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以及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差、规模效益低等现实问题。对此,欠发达地区应围绕产业承接主题进行园区定位、规划,走特色化、差别化路线,打造产业承接、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三位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