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荻生祖徕(1666~1728)是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思想家,古学派之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徂徕不满于后世儒者(中国和日本)对“道”的解释,主张通过“古文辞”方法来探究“道”之意蕴,以期对“道”作出经典的、切合先王本意的阐释,达到恢复儒学本来面貌的目的。在徂徕看来,“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指中国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七位圣人。因此,“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古代”,仅指先秦两汉时期;所谓“归纳逻辑思想”,主要指对归纳过程和方法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原则。一 中国古代逻辑家创造了光辉的中国古代逻辑──名辩学,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现在要问,中国古代逻辑中有没有归纳逻辑思想呢?目前逻辑史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从“止”说起 《墨经》上讲了一种反驳的方法,叫“止”。 止,因以别道(《经上》)。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问之,若圣 人有非而不非(《经说上》)。 止,类以行之,说在同(《经下》)。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 然也,疑是其…  相似文献   

4.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此段,已被人们奉为公字的经典性定义,似乎许慎与韩非的解释完全一致。其实,韩非之说并无“平分”之意,《说文》这段话里,并存着公字的两种不同涵义。《说文》的“公,平分也”,是公平不偏之意,其反义词‘私”,是指偏阿不正,《广雅》训“公”为“正”是其义。这是古代“公”字的一种涵义——道德涵义。而韩非说的“背私谓之公”,没有“平分”、及平的意思,它指的是“上下之别异”,“公”指国君公其所代表的“公室”、“公家”——政府,“私”指私人,这是古代公字的另一种涵义——政治涵义。《尔雅》训“公”为“君”,就是专指这种涵义而说的。《尔雅》与《广雅》各执公字的一种古义,《说文》则把这两种不同古义混为一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照抄不误,未予甄别。今据古籍资料,试为辨析,以就正于古汉语诸方家。  相似文献   

5.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道"的语义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儒家著作中"道"的阐释,对于深化孔子思想的研究以及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学说极具重要价值.儒家经典文献<论语>是集中孔子思想主张的重要典籍,其中,孔子论及"道"的地方多达90次,且与"君子"、"天下邦国"、"德与仁"、"义"、"礼"等诸多概念相联系,也是指导和衡量这诸多后者的准则.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礼记>、<淮南子>等史料中有关孔子"行道"的记载可见,前人"忠恕观"、"仁、义观"、"自然规律观"、"统治工具观"等对孔子"道"的解释偏于狭隘,不利于对孔子"道"之丰富内涵的体认和诠释.  相似文献   

7.
冯明华 《浙江学刊》2022,(4):229-238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古代中国习以为常的时间分配观念。但是,佛教徒“昼夜不倦”的求道行为突破了这一时间观念。僧人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宋代道学家的焦虑,刺激后者在对白昼时间利用之外,也充分把握夜晚时间汲汲进学。而且,道学家夜晚进学的情况也颇具个人特色。为消除佛教的影响,他们对孟子“夜气”说重新阐释,为其日夜进学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了经典依据。宋代道学家夜晚进学的现象,既折射出佛教对道学的影响,更凸显道学家对道的汲汲以求。  相似文献   

8.
雅正考     
《诗大序》云:“风,风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释名·释言语》:“颂,容也。”颂,古亦从容,颂容多通假。可见,《诗大序》对风颂的解释是以形音为根据的。而雅则不然,“雅者,正也。”雅与正在形音上并无联系,那么,雅之何以训正,能否训正,就只能另找出路了。就此,下面谈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孙琪 《学术交流》2006,(9):145-148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徐氏由出发点的“全”到结论的“偏”皆因其将艺术精神纯而又纯化了;宗氏从诸艺术门类的并列研究出发,于会通处提炼精神,认为舞蹈精神乃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道、舞、空白”则是中国艺术精神得以表现的空间。由于二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个性、学养皆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徐氏和宗氏贯通古今中西的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中西美学比较的阐释方法以及对古典进行现代转换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道治”是与“礼治”、“法治”相对的范畴,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新概括,它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性质。“道法自然”是“道治”政治哲学的核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由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萌芽;“清静自治”是“道治”政治哲学的特征,无为和自治是其内在机制,“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是其两种形态,二者之间体现为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7,23(2):85-88
官箴既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内部对从政者的规劝、告诫之词与公认、沿用的惯例,又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一个子目的名称,专门著录那些阐释施政行法之道与儆戒训告之词的典籍,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为官者的行动指南和处世准则,又有为官者长期施政执法的经验与惯例。其中关于清廉为官的议论与诠释非常深刻、全面,将清廉看作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原则与道德准则,并就如何清廉为官提出了节俭、戒贪、律己、约束等具体措施,对当今消除腐败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近代以来,封建礼教便不断受到冲击与批判。日本人侵中国后,对中国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却备加推崇,并以殖民主义的强盗理论加以重新解释。一时间沦陷区封建礼教泛滥,迫使人们在遭受武力压迫的同时更兼受思想的奴役。东北沦陷后,儒家经典和孔盂学说受到日本侵略者青睐。在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封建礼教得以猖厥盛行。伪满洲国“独立”时,标榜的旗帜是众所周知的”王道乐土”。所谓“王道”即“先王之道”。它的创始人正是孔子。两千多年来,先王之道一直是统治者解释其统治合理性的思想工具。在伪满洲国《建国…  相似文献   

13.
1.双子星痤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也是“史”的古国。受其影响,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在产生与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即主史派与主诗派。主史派强调叙事的纪实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张尚德、甄伟、可观道人、陈继儒等。后者在他所著《〈唐书演义〉序》里劈头就道:“往自前后汉魏吴蜀唐宋咸有正史,其事文载之不啻详矣,后世则有演义。演义,以通俗为义也者。”言下之意,史书的记载已够详尽,之所以除此之外尚需小说,只是让其再以日常俚语将史著之内容复述而已。其价值在于“补经史之所未赅。”另一位晚清小说理论家邱炜?也认为:“小说家言,必以纪实研理,足资考证为正宗,其余谈狐说鬼,言情道俗,不过取备消闲,犹贤博奕而已,固未可与纪实研理者絜长而较短也”(《菽园赘谈·小说》,1897年刊本)。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主史派叙事思想的核心。所不同者,也只是在纪事的正、野之分和具体的征实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本质论     
艺术本质是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当前艺术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因此,开展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 关于艺术的本质,在文艺发展史上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艺术是对客观 现实的摹仿、再现;一是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前者称为“艺术摹仿说”,后 者称作“艺术表现说”。从美学传统上来看,一般说来,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 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英国美学家H·奥斯本(H·Osborne)在《美学与 艺术理论》一书中,曾作过比较分析。他说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自然主义 的…  相似文献   

15.
郜积意 《浙江学刊》2000,(5):104-109
本文从辨析赋《诗》言志体现的共同伦理开始,探讨了使用和阐释在孟子《诗经》学中的分野,最后以汉代《诗经》学阐释的两种类型为论证,旨在说明中国经典阐释学实质上是伦理阐释学,即阐释者在解说经典大义时,通常在字面义和表达义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建立的方法是相似性联想,应当注意相似性联想在伦理阐释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辨析赋《诗》言志体现的共同伦理开始 ,探讨了使用和阐释在孟子《诗经》学中的分野 ,最后以汉代《诗经》学阐释的两种类型为论证 ,旨在说明中国经典阐释学实质上是伦理阐释学 ,即阐释者在解说经典大义时 ,通常在字面义和表达义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 ,建立的方法是相似性联想 ,应当注意相似性联想在伦理阐释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赵树功 《学术交流》2006,(1):155-159
对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历史上多有不同。尤其是“义”的内涵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解释。其实,这个“义”是中古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文义”之“义”,是当时文人重要的学术才能修养,它是玄学所关涉的经典和对这些经典要旨的领会与清谈的一个总称。义的表达手段主要是清谈,而清谈除了有口谈,还有笔谈或是为谈论准备下的文字资料及记录,“义归乎翰藻”之“义”,正是这些文字资料的代表,而非一般性的“意义”或者朱自清所云的典事。  相似文献   

19.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牢骚的关系,至为密切。不过,并非牢骚就是文学,文学就是牢骚。这里所说的牢骚是有前提的,所以题目加“权说”二字。韩愈曾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欧阳修也说:“盖世之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梅圣俞诗集序》)我们所说的牢骚,是指不平之鸣;而且这“不平”倾泻了内心感情的“郁积”。类似的看法,在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