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貌话语是一种模因现象,它与模因一样处于相互融合或相互排斥的动态过程中,最终形成程式性模因。礼貌话语是语言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积淀于人们头脑之中的程式性模因,是程式性规约、程式性策略与程式性认知等共同互动的结果。礼貌话语的程式性模因可以分为同构异质的与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其中,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方式被频繁地模仿和使用。这种复制与传播和模因论的文化复制机理相似。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与复制英语而来,即英语模因。从模因的类型来说,英语模因类型丰富,主要有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基因型模因,多为强势、简单模因;也有同构异义表现型模因,能与新的语境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同时,由于英语模因的经济性、隐晦性、时髦性,英语模因得以反复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网络语言中来。    相似文献   

3.
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积淀于人们大脑之中的语言模因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程式性模因.简单地回顾国内以模因论为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以国内外模因论研究成果为依据,分析模因论中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结果所形成的程式性模因,最后从礼貌语言的程式性模因论证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相似文献   

4.
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中的模因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域的相互耦合、相互整合构建成一个能对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不同语言现象做出一个更为统一的解释理念——模因域。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模因论中的模因概念,然后以模因论为视角提出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它认为,从交际本质来说,人们是以“模因域”为单位来使用语言、认识与体验世界的。模因域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层级性、全息性、有序性、动态性与演化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必然传递基因于后人,传播模因于他人.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交流日显重要,而人们经常出现语用失误.模因论为审视语用失误提出了全新视角:语言模因表达上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弱势模因误用作强势模因,模因域的层级性、顺序性和动态开放性被破坏都会导致语用失误.解决语用失误可以从模因论、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感受、理解问题,考虑问题,充分了解彼此的交际意图,采用动态的开放的模因域对话方式,语用失误就会逐渐减少,即使出现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地化解.  相似文献   

6.
“忐忑”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它是通过复制而得到传播.它的传播势必遵循模因生命周期理论,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作为强势模因,它在意义和用法上都产生了变异,却仍然具有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  相似文献   

7.
语言模因论主要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教学是如何使语言中的各种模因更好地在语言学习者那里得到复制、模仿及使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8.
模因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复制单位,通过模仿、保留和进化在宿主内不断发展。茶叶从16世纪传入欧洲以后,四百多年来由于其本身共生模因的特性,茶超越了西方原有的咖啡等饮料,在新宿主内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对西方茶著作、典籍和诗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茶文化中的基因型模因传递信息,表现型模因则体现为生活方式在西方传播文化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模因地图。  相似文献   

9.
从模因的角度来阐释跨文化翻译的一些理论和现象。翻译的过程涉及到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用目标语模因重新编码。在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构筑的译化模因库中有着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异形近义、无等义等各种模因关系,它们互相作用推动文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的复制、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模因的概念,同时对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考察。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中英文词语声音、数字、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和电影台词等模因在网络语言中成功地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打造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