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各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亦要从三方面进行调整:(1)在师德教育上,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2)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综合课程的含量;(3)在能力训练上,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学科专业培养与教师专业培养分离的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育 教师教育"框架内实行的分离式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教育类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模块单列,并提高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同时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课程,从而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分离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构建创造性的大学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大学教育模式,这种创造性应该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学生自学、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在自学和讨论基础上科研.构建创造性大学教育模式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内容以及教材等等.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师范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组织建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呼唤一批能教善研的卓越英语教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该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准确把握卓越英语教师内涵,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和思辨能力训练、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优质资源等途径,着力探索卓越英语准教师的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目前各类高等师范类学校用来培养合格教师的整体性的制度安排.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阵地,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组织管理、教材编订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标准.研究分析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有助于推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和完善,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前,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使海内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以往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但它们的培养周期较长,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由于国际汉语教育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应构建以案例库为主,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有全科模式和分科模式两种。二者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结果、师资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从学科分化与融合、小学阶段的课程政策、地域发展差异及小学教育的特征分析,两种模式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无法从整体价值上区分二者的优劣。两种模式可各自坚守传统的办学思路相向而行、突出特色;也可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以共融、贯通、结合以及互补的方式来加以改进和优化。基于小学教师成长过程,应以教师不同素养不同阶段发展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和构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外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师培养是发展教育的关键 ,而课程设计是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中国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科目少 ,学时少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科目多 ,课时学分比例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 ,国外比我国更重视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训练 ,注重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 ,在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 ,不应只培养学科专业知识合格的学生、专家 ,而应立足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10.
满足基础教育的师资需要是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改革高师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与教学以及专业设置,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发展道路,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工作提出灵活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和途径,也将为师范生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