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言说对象介词“对”的“承前省略式”介词悬空产生于元明时期,它以言说格式“对……说”为结构基础,在频率效应的推动下因协调句子结构的语用需要而促成。由于构成成分的口语化特性,介词悬空的“对说……”跟文本的语体特征产生了紧密关联,这使其在文言色彩浓重的历史语料中曾一度缺席。随着汉语书面语新规范的确立,现代新闻语篇的语境规约推动了“对”的悬空方式由“承前省略”深化为“隐含脱落”。在当代网络语言中,“对”更是出现了“紧邻凝固式”悬空用法,“对说”也初步展现出凝固成词的变异趋向。多样的变异“异端”预示,这项进行中的变化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2.
复杂单句是在简单单句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简单单句扩展为复杂单句,一般采用狭义的扩展方式。扩展式内要包括原式中的全部词和它的结构模式,而且扩展式一定要比原式长。具体扩展方式又可以分成替换性扩展和组合性扩展两种。替换性扩展,是把简单单句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用一个或几个超过它的长度的语言片段来替换,从而形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来的简单单句的复杂单句。如果用“AB”表示由两个成分组成的简单单句,那么,用“XA”替换A,或用“yB”替换B,或用“XA”、“yB”分别替换A、  相似文献   

3.
“动·补·宾”结构指的是动词带上补语之后再带宾语这样一种结构,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共同承担某种表述职能,一般不允许随意拆开或省略。有的虽然能省略其中的某一个成份,但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即使是这样,表达上仍受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必须正确使用这种结构。  相似文献   

4.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5.
省略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各种语言中的省略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在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省略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省略的本体特点、省略的成分、省略的分类、省略的规律以及省略的作用等问题,进而探讨了英汉句法特点的异同。省路从其本体上即其产生的来源上可分为三类:1、框架成分省略和非框架成分省略。框架成分的省略就是指主谓(宾)结构中主语、谓话和宾语的省略。非框架成分的省略是指框架成分的附加成分的省略,主要包括定语成分,介宾结构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等。英语的省略大多是框架成分的省略;而汉语中则不仅仅是框架…  相似文献   

6.
通过变换分析,以部分形式特征为标准,“就 是”可以区分为两种句法结构形式:短语“就 是”和虚词“就是”。前者以“是”为语义中心,省略“就”句子仍然成立;后者以“就”为语义中心,省略“是”句子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现有文献中“单用,表示同意”和“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这两个义项应划归为短语“就 是”的语义内容,而非虚词“就是”的两个义项。虚词“就是”的形成机制,来源于短语“就 是”,为动词“是”在已含谓词性结构的句子中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述双宾六式。对这种形同而实异的语法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便往往会曲解古人原意。  相似文献   

8.
“动·之·名”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之·名”式新探杨合鸣,周秀霞“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讨论的是这样一类语法结构:走得动/走不动、跑得快/跑不快、爬得上去/爬不上去、静得下来/静不下来……。这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一般语法书叫做“可能补语”或“补语的可能式”,也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为了方便叙述,我们用V表示“得/不”前的成分,用C表示“得/不”后的成分,把这类语法结构记作V得/不C,肯定式为V得C,否定式为V不C。本文主要对V得/不C结构的语义关系、语义结构、歧义现象和语义选择作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从词义、句法位置、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为”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的语法化是“为动”双宾语句消失的主要原因。动词“为”在词义泛化的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组合功能的变化而最终失去其原来的动词意义和在句子的核心谓词地位,虚化成表引进服务对象的介词,从而导致其双宾语结构的消失,形成新的“介·宾·动”结构。  相似文献   

11.
省略句的信息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中传达信息的基本载体为信息块。信息块由信息元组成。省略句省略的成分只能是信息元而不是信息块。省略后的句子的信息由“保留信息元 搭配关系”构成的信息块传达。保留信息元是理解省略信息元的触发语。保留信息元的配合要求指示着寻找省略信息元的途径和方向。寻找省略成分有两个基本途径 :(1)利用结构对照的方法直接从上下文中的同式结构中找回 ;(2)从保留信息元的语义配置要求出发 ,分析出省略信息元的语义特征 ,再从信息背景中找出符合该语义特征的信息。但在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信息块中 ,省略成分的信息“找回”方式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动+介+宾”结构是一个具有规律性且呈现出凝固化倾向的结构,从历时角度来看,“动+介+宾”结构并不是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而是从古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后来介词短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普遍,本结构才显得尤为特殊。从共时角度对“动+介+宾”结构进行特征分析,介词充当了赋元和信息补充的作用,“动+介+宾”结构经过了一个跨层再分析的过程,将其定义为动宾结构更为合理,结构中的介词发生了去范畴化的现象,逐渐实现了与动词成分的跨界合并。  相似文献   

13.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在“动·补十宾”结构中动语·补语、宾语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 ,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 ,句子在语法上仍然通顺 ,只是语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五、兼语式的简化“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谓(使动词)+兼+谓+宾(或无宾),现在简化为主+谓+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又说动词活用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举例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之”翻译成  相似文献   

16.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清人刘淇《助字辨略》说它是“语辞”。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它是“语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为’作语气词,有时表命令,有时表感叹,有时表禁止。”  相似文献   

17.
“吃食堂”与语法转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由动宾结构“吃食堂”中的宾语成分“食堂”的语义类型的分析入手 ,着重论述了“语法转喻”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并对相关的句法现象有所涉及。作者认为 ,“吃食堂”其实是一种转喻说法。而一种转喻说法一旦形成 ,就应当按照转指物也即“目标物”的性质确定语言成分的语义类型。因此 ,“吃食堂”中的“食堂”并非处所或其他语义类型的宾语 ,而是受事宾语。“吃食堂”之类的说法能够成立 ,主要是认知因素在起作用 ,对此类结构的构造特点及生成理据作出说明 ,是不能将认知因素摒弃在外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探讨普通话儿童感知空宾结构与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归属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对比,并列句与嫁接小句的对比,状语恢复中的平行情景与不平行情景的对比。结果表明:受试儿童能够区分形式相似的空宾结构和动词短语结构。一是对于动词短语省略,如果先行句是被动结构,那么句子不合语法;而对于空宾结构,即使先行句是被动结构,句子也合语法。二是动词短语省略只能用于并列句,不能出现在嫁接小句中;而空宾结构在这两种句式中都可以。三是在状语恢复方面,儿童能够区分动词短语省略和空宾结构,在对动词短语省略解释时,必须进行状语恢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动.之.名”句式中存在争议较多的称谓类句式、名词为对象或处所、“夺.之.名”三种语法结构,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动.之.名”中称谓类句式与一般的兼语类和双宾式归为一类。同时由于双宾式中的施事、受事1、受事2必须是异指关系,即三者中两两之间不能指代同一对象,所以应分别对待“夺.之.名”句式。当“之”指代施事或“之”和名词之间有领属关系时,将之理解为述单宾句式似更为合理;当施事、“之”和名词代表不同的人或事物时,则可以理解为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中存有大量不同性质的同形异构的“以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词‘以’+动词‘为’”有表使动义和表意动义两种,“介词‘以’+动词‘为’”是由表使动义“以+为”发展而来的,“连词‘以’+动词‘为’”又由“介词‘以’+动词‘为’”演变而来,而动词“以为”是由表意动义的“以+为”词汇化的结果.表意动义的“以……为……”结构,当“为”的动作性较轻,“为”的宾语能够对“以”的宾语进行判断和陈述时,“以”的宾语便可位移于“为”后,形成“以为……”变换式;又由于“以”与“为”的频繁连用,加之韵律的作用,“以”与“为”在词义上进一步融合,最终凝固成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