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长三角都市圈目前已经跨入了从竞争转向竞合、从产业一体化走向功能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新阶段.本文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转型创新发展,首先需要依赖于城市功能的转型,而城市功能的转型又需要城市价值导向的转型为前提.在长三角区域由“产业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发展转变中,本文指出区域制度合作是实现长三角功能一体化的核心与关键,并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合作、制度实施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制度合作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经济综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生态经济综合管理。这是由于现代化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而成的城市生态经济大系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这三个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本着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则加强城市生态经济综合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观点,按照生态经济理论搞好城市生态经济规划  相似文献   

3.
首都圈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2007年完成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首都圈或者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愿景、目标、方向以及战略框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部署,经过中央批复很快准备实施。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规划中没有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性出发,论证了新的商业业态与立体的交通体系对城市人消费出行呈现“中心地化”所发挥的功能性作用,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现代家庭消费日益“郊区化”与“都市圈化”正是“中心地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新命题,强调此举能有效地传播现代消费文化,提升整体区域的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区域空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宏观地提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和空间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就业型经济,作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在全市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工,以中心都市圈、多中心远程都市圈两个圈域型结构体连接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中心城市,组成“两圈三点”式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所在相对微观区域城乡经济的深化互动发展,本文从系统共生视角出发,构建了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之间“点域系统”战略协整的框架理论和水平测度模型,并运用典型实例做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因地制宜采取“目标因素”与“资源因素” 不同层次系统进行双向战略协整和协整创新演进,能够创造点域系统共生的异质性价值品牌,借助该品牌的价值动力可以推动该区域城乡经济整体联动、协同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此外,战略协整的协同性、适应性与竞争一致性,也决定了这不仅利于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对所属县级城镇、近距离都市圈及远距离小城镇与新农村进行辐射的承接和传导,也会促动反向产业链的专业分工合作及市场梯度培育,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一种根植性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含: “代际持续”;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协同发展论是一种全新的以统一的观点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主张人类社会复合系统的社会子系统、生态 (环境) 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以及社会生态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社会生态经济子系统等应当互相协作即协同运作, 以实现其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同时, 还应当实现其空间协同发展与时间协同发展。而科学发展观, 则是由“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四个互相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发展子系统 (要素), 所建构起来的关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大系统 (整体)。它的突出特点是: “人本创新”和“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8.
首都圈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2007年完成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首都圈或者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愿景、目标、方向以及战略框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部署,经过中央批复很快准备实施.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规划中没有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分布、企业布局、交通规划、城市用地和住宅建设等城市空间要素利用的各方面来看,上海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单一中心即“同心圆”结构特征,中心城市的空间要素配置出现失衡状态,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心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政府替代市场”。因此, 从空间资源配置角度看,上海城市发展应进行以下转变:一是城市发展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同心圆”转向“多中心”或者“多核化”城市发展模式;二是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必须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非均衡资源配置转向市场引导型的均衡资源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而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种视角、层面和领域来描述,因此,可以从不同语境、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来考察和理解经济“新常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计划经济常态”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转换,其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与模式,并持续演进。在国别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是“在改革中发展,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放松政府管制中发展,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创新中自主发展”,与美国等“去杠杆化、强化政府管制”的“新常态”具有本质区别。在发展阶段和环境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则是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新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还可以从不同的区域、产业,甚至城市、企业等视角来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程度较高,涉及范围较大、领域较宽,以多个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中轴,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渗透、拓展,三次产业有效融合于一体性的地域性农业复合产业系统。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的战略提升,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都市圈整体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协调机制,促使农业和工业、乡村和城市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府规划是一项大规模的集体管理行动。规划要取得成效,其决策、编制、审批、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政府机构各个环节的配合。评价这项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认知活动。但是复杂问题也有简单处理办法。因为但凡管理行动都有一个基本关系:目标-手段关系。运用目标值与实际值的绩效比较方法分析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七个五年规划绩效越来越好,“九五”规划是一个分水岭,前后期的规划绩效差别较大,但偏离系数也表明规划绩效还有待改进,五年期规划稳重之中偏于保守。比较中国规划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总体上,中国的规划绩效比日本的规划绩效要好得多,而与规划绩效提高相关联的是规划理念。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了五大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规划中一些传统理念的继承,同时也包含着对传统理念的突破和超越。五大理念集于一体发展而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概念体系,构成针对新常态下中国未来发展新要求和新特点的战略性指导方针,并且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心村规划——广州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既非农村,又非城市的新的生态群落———被称之为“都市里的村庄”已成为广州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因此,城市化进程应该包括改造旧村庄和规划建设新村庄,尤其要重视中心村规划建设。中心村规划,从规划区域上操作,包括“点”与“面”两个方面,即把中心村(点)按城市居住单元(或小区)经济技术指标规划成一个集镇,把中心村管辖范围规划成几个功能区;从规划结构上操作,要完成“六图一书”从规划体系上操作,要在上级区域规划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建设应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种新战略.其特点是通过都市圈的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区域内外的统筹发展.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打造都市圈,必须在统筹上下功夫.统筹都市圈资源的整合,规划的整合、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及政府推进和市场推进的关系,才能实现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司金銮 《社会科学》2001,(10):20-24
在“三生”(生态、生产、生活 )同构的人与自然的循环圈中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体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努力的科学目标 ,与此相对应 ,在建立可持续消费理论新体系的框架中揭示可持续旅游消费规律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 ,而且提出科学、系统的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对国际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鉴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大消费循环科学对持续旅游消费理论都缺少基础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可持续消费模式理论的指导下 ,首先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术语界定及理论依据提出新观点 ,而后从中国实际出发重点探究可持续旅游消费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全球竞争中,国家的竞争是都市圈的竞争,能否拥有世界级的都市圈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及和平崛起等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而构建世界级都市圈成功与否的核心又在于都市圈城市的政府是否拥有足够的能力,履行政府职能,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政府能力是由许多子能力组成的复杂集合体,本文从生态位理论出发,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南京都市圈城市的政府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和战略地位,然而脆弱的水生态系统制约着这里城市的发展。西北地区历史上既有正确处理城水关系,水生态系统支撑城市发展和繁荣的有益经验,也有因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城市衰亡的教训。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议在城市发展中树立人水协调的环境伦理观,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城市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生态承载力以及建立干旱区城市生态系统及综合防范与监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19.
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政治生态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政令是否畅通,群众是否拥护,社会是否和谐,科学发展的理念能否落到实处。由于人文地理、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不同,各地的政治生态建设也各有侧重,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扫除有形无形的障碍,建设政通人和的环境,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政治生态建设重点是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发展要素良性互动的“循环圈”,为科学发展提供优越的政治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把握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 “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 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 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 及“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为此,必须体悟既非自然中心主义,亦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以自然而 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