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姜白石对周邦彦苏轼词的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姜白石词清空高雅风格的形成,当今论者以为主要是由于白石运用了江西诗派笔法入词,同时又受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而不论及姜词对周邦彦、苏轼词的重要继承关系.本文以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姜白石词的创作吸取了婉约、豪放两种词风的体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倘用清空峭拔来概括白石词的风格,是符合他的创作个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3.
清初,无锡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即梁溪诗派,该诗派成员以顾氏、秦氏、邹氏、浦氏等文化家族为主。梁溪诗派的提出,是对梁溪诸诗人文学归属的一次定位,也是对他们诗学本质认识的一个提升。这一诗派的形成,与云门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魁杰的作用以及家族因素的影响有关。梁溪诗派的诗学观,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不以时代区分畛域,以淡远冲融的风格为主调。认识梁溪诗派不仅对还原该诗派的风貌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流派与结社之关系,对于认识地域文化史、诗歌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律的起源是词体发生问题的核心与重点。还原词发生初期词乐配合的原初状态,可发现“词的文本形态来源于音乐形态”这一传统观点有失允当。词的写作方式有依乐填辞、依辞写辞两种,这不但是乐工辞与文人辞的分野,也代表了词体发展的两个阶段。词获得稳定的文体形态是在文人辞阶段,高度趋向一致的词律是在文人的重复性、摹拟性写作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文人的群体活动、知识结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循此思路,结合唐宋间韵部分合、相叶的特点,说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非李白作品,其制辞时代为宋代。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姜白石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格,在宋代同坛上大放异彩,是多人学习的楷模。直至涓代,经浙西词派领袖!11的推波助澜,诸多习词者不遗余力地追慕和仿效白石之风格,“家白石而产玉田”成为一时的潮流。尽管历史上也有人对其非议,甚至提出尖锐的批评,但美白石词所具有的艺术风神与品味是不可否定的。姜白石对传统婉约词的改造与贡献及在南宋词坛上的历史地位更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拟从文化整合的角度对姜白石词进行解析。(一)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结晶,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入生所采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宋仁宗时期,词的创作从题材上讲,在承袭传统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全新的变化,诸如将羁旅抒怀、边塞、悼亡等内容引入词中,祝颂投献、贺寿、题咏都市和节序等太平词的大量出现,咏物词在艺术上的逐步完善,等等,都表明词之题材已注入新的质素,这些新题材词的大量出现,是词人主观努力和词体自身演进的共同结果,表明了词体功能的新开发和时人词体观念的改变,也是仁宗词坛颇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之际的同光体诗派在词体观念上一方面主张词体要上通骚雅,蕴有寄托,要能反映风人之旨,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另一方面保持词体的独特性,要能蕴藉含蓄,清空骚雅,以最大程度彰显词体言情功能.他们注重词的音乐性,主张按乐律校词、填词,并给出明确的学词途径和研治词学的方法.在词作审美上,他们既推崇南宋词之骚雅,又歆羡五代、北宋词之神穆,既喜爱婉约空灵词风,亦兼容豪放旷逸词境.与晚清四大词人相较,同光体诗派的词学观念更为通达,已明显显现现代词学的雏形.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提出:"宋子京词是宋初体,张子野始创瘦硬之体",陈廷焯也曾指出:"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张先词的应社体性质,标志了词体从艳科应歌写作向士大夫生活写作的转向。在写作方法上,张先体也最早显示了词体的诗体属性,完成了由女性虚拟想像写作而为士大夫生活的真实写作,实现了由描写式向叙说式的词体句式转移等。张先体的"瘦硬",是在尊重词体别是一家内在规律之下相对而言的"瘦硬"。  相似文献   

9.
明代闺秀词人书写了其在男性世界中为人女、为人妻以及为人母等不同身份的多元情感体验,表现了明前词中所不曾有的真正的女性情思与女性美感特质。同时,也从理论上提出"诗故非大丈夫事"这一新的观点来肯定女性的写作权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书写"。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明前女性词主题单一、性别色彩不够鲜明的局面,把女性词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女性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词体文学的形成和特色,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有很大关系。做为应歌而作的流行歌体,描写对象的类型化和抒情方式的模式化,的确是早期词的重要特征,而且一直影响着词体文学的发展。孙光宪词虽然也带有浓厚的花间色彩,但无论从人物、情感,还是时空场景都有了很大变化,其抒情方式在花间词人中别具一格,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杜律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例,对杜甫的部分律诗予以精辟独到的解释,其论诗方法和思维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陈廷敬对杜诗的研究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文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元稹贬谪江陵时期,是他诗歌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元和体”诗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考察元稹的诗歌,其贬谪江陵时期的“长篇排律”和“小碎诗章”都和荆楚地区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诗作既包含了诗人自己和中唐诗风转变的若干信息,还反映了当时荆楚地方的风习和中原人对该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原由,历来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情说;一是政治说.那么李商隐创作无题诗还有其它原由吗?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他创作无题诗的原由,并肯定他的无题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上,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论宋人的"诗人诗"、"文人诗"与"儒者诗"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依诗歌内容的学派属性或作者身份,将诗分为"诗人诗"、"文人诗"和"儒者诗"。这种分类,是学术派别促成诗歌新变的反映。特别是"儒者诗"的价值定位及理学家的诗歌史重构,开历史上以学术干预文学创作的先例,表现出理学家文学观的狭隘;而这种不遵循文学规律的"新变",只能造成诗歌的衰落。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7.
论秀水派     
秀水派受乾嘉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自觉的创变意识。通过辨析秀水诗人的科举仕履、学术水平、人格个性,可以窥测其"期于立言"与"游离仕途"的文化心态,从而摒弃成见,进一步体认形成秀水诗派创作内容与诗艺追求特点的内在原因,把握其独至之处,进而获得对秀水派比较中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刘禹锡在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与其在中唐时差别极大,元白诗派就此进一步发展为刘白诗人群。刘白诗人群最主要的诗歌创作活动有联句、诗歌赠答、诗歌别集和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而诗歌内容主要是歌咏闲适生活;其词体创作则是就曲填词,著作也颇多。由于该诗人群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对宋代诗词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韵是中国有近1200年历史的诗词创作方式,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汉语诗歌写作中也受到尊崇,成为古代汉文化圈带有普遍性的写作行为。和韵正式形成于唐代,创始人是元稹和白居易。唐代浓厚的诗歌氛围、近体诗的成熟和元白的个性特征是和韵产生的主要原因。和韵有共时性和韵与跨时代和韵两种类型。跨时代和韵开辟了与古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的新渠道,也为诗人提供了一种文字消遣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以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三者比较的方式对韦柳诗歌简古淡远的共性风格进行揭示,严羽则用"韦柳体"之名将其确认为一个诗歌体派.在接受学意义上,"韦柳体"的提出,一是缘于宋人对陶渊明诗歌和人格的推崇,韦、柳皆因有陶诗意趣而被并论;二是因为韦、柳在五言古诗上的创作成就.苏轼在陶、韦、柳三者高下的比较中,认为柳胜韦,此一论断在明清时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清代王士祯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轼,明确提出韦在柳之上,为韦柳高下的问题翻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这种争议,除了要深切了解论者的立场和用意,深入作品、具体辨析韦柳风貌及艺术渊源、淡化和规避无谓的高下之争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