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打造好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为主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品牌,对承德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故此,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战略高度,提出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品牌内在价值,整合承德旅游文化资源,进而提升承德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族工艺品是湘西旅游业的一块软肋,要发展湘西旅游工艺品,必须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打造旅游工艺品品牌的意义,挖掘民族文化是打造湘西旅游工艺品品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但其旅游文化内涵还没有发掘出来。对雷州半岛旅游文化的研究,要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史学价值,研究其历史遗存的文化特色。通过对民俗活动的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来提炼某种文化精神,从而形成品牌,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4.
浅谈旅游景点文化品牌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旅游业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提升旅游价值的重要元素。从旅游文化的概念、内容、内涵入手,对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意义和效应进行阐述,探讨打造旅游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文化资本和重要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仡佬族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区的黔北仡佬族聚居区为例,分析仡佬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仡佬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贫困和增强软实力的有效战略。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创意活动,而创意活动的成功则需要旅游者需求、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和资金技术等相关要素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意体系。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连带效应,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利用民族文化创意实现旅游商品、景点、文艺以及产业品牌等的增值。针对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创意力度偏低、过度商业化风险等问题,本文提出集聚创意力量、塑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旅游创意产品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际公关》2012,(1):72-73
2010年7月,北京市新东城区成立。为了推进皇城文化的宣传,推动东城区旅游品牌的打造,提升东城区的整体形象,为东城区实现“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目标,为北京旅游业实现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及亚太旅游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东城区人民政府举办了2011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  相似文献   

8.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四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完善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历史文化在四平市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四平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之城"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以旅游开发规划为先导,提升旅游业质量,打造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等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结果对促进四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分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大广府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力度,深入挖掘广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旨在打造商业与历史文化相融的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促进广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绍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进行以文化内涵为主体的旅游开发和营销,是绍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借用铁路"新干线"的名称,试图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建设古越文化新干线、名人文化新干线、水乡文化新干线、戏曲文化新干线、黄酒文化新干线、书画文化新干线、宗教文化新干线、时尚文化新干线等八条主要的文化旅游新干线,并从加强规划整合,打造特色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实施龙头带动等方面,对建设好、发挥好各条文化旅游新干线,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甘肃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成为保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形式下塑造的甘肃旅游文化品牌,在时代飞速发展和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显得过于繁杂、片面和缺乏条理。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品牌发展思路,通过凝练品牌这种途径,使甘肃旅游业取得更好的效益。文章通过描述甘肃旅游文化品牌现状,分析影响旅游文化品牌发展的相关要素,最后提出凝练品牌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构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旅游开发。开发利用昭君旅游文化,是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鄂西旅游经济带和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在战略举措上,应有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策划重大项目,创造旅游品牌;将昭君文化开发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旅游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昭君文化的全方位的深度开发等。通过旅游开发,让昭君文化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基于共同体意识和自主性的统一构建出系统化的“反凝视”文化传播矩阵,从节庆、表演、民俗、影像四个维度呈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民族节庆仪式体现了文化适应过程中的独立,自觉输出民族价值观和人生观;民族文艺表演通过沉浸式的感染与阐释,积极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民俗传习彰显了对民族文化景观的坚守与扩散,坚定维护民族文化特殊性;民族影像纪录呈现跨越时空的异域文化之旅,系统推进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 2 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前提 ,认为实现民族文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科学整合和对接 ,是旅游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既是推动旅游经济的资源、资本 ,也是生产力。通过对知识经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三者关系的多维辨析 ,阐释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知识经济整合和对接的原则、类型、趋势 ,进而提出发展贵州旅游经济要弘扬贵州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安碑林是一座集碑刻、造像、善本古籍、墓志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始建于宋,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收藏石刻文物4000余方。论文通过西安碑林发展、传播、交流书法文化中,坚持以西安碑林为基地,以书法交流为纽带,增加两岸文化交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等实践活动的总结思考,实现了书法艺术从自由发展到建立健全体制及机制、从文物资源转变为社会资源,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三大转变。提出"天下碑林·西安碑林"的宣传口号,推出西安碑林书法交流三大主题活动,基本形成了以书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我国文化旅游具有积极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挖掘、有效地开发利用中原文化资源,是提高河南省旅游产品品位、促进旅游经济上层次的重要措施。要认真对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形象化、愉悦化、生活化和商业化上下功夫,同时注重保护、宣传、创新和品牌打造。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19.
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品位甚高,极具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旅游观念滞后、资源开发粗放及设施配套不够是制约娄底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确立"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构建湘中旅游文化板块、加大旅游设施投入力度以及以服务提高旅游美誉度是娄底旅游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河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把省内处于离散和相对独立状态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点要整合主题和产品线路,开发措施主要有: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培育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