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又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笔者从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国内诸多矛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四个方面,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并着重探讨和谐农村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与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科学的人本观是唯物史观的主线之一;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这为和谐社会主体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谐主体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当代取向,也丰富了人的发展阶段论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桩新的历史任务,涉及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文章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和谐社会这一问题,从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人与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群众利益愿望要求的新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吸收和继承了人类文明中有关和谐社会的先进成果,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智慧与成熟的高度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高度总结。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和中国现实发展提出的创...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矛盾深刻认识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小康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方位和出发点。构建和谐社会要直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突出矛盾,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与小康社会和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要分二步走。  相似文献   

11.
从唯物史观角度解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的深化。指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生产力与和谐生产关系、和谐经济基础与和谐上层建筑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提出在实践这一重大思想体系中,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建设是建构在"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权理念价值基础上的新概理念,逐步致力完善人权保障制度构建,并进一步提出加强人权教育是实现上述人权理念和人权保障制度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从其诞生以来一直争论不已,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端,各有所据。在中国学术界,不仅在学术层面众说纷纭,而且由于与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相连,还被蒙上了某种政治色彩。如何客观、辩证和科学地看待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正视其学术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科斯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参照,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必然性 ,不少社会历史理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社会规律是否是预成规律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以往的一些社会历史理论中都内涵着预成规律的思想。而唯物史观则坚持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的观点 ,从而否定了社会规律是外在于和先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规律的思想。文中还分析了几种将唯物史观的社会规律理解为预成规律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明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可以对“十七大”这一立场做深入分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科学发展观不是要用其他因素取代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而是以更科学、全面的角度协调、把握经济建设和其他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思想界的各种“新中心论”有正确的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给予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封建制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以批判作为其逻辑起点,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这些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指明了党与社会的关系,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党,离不开和谐的党。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