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诗人秀句序》的"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与《中兴书目》注的昭明太子"与何逊、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说,是被学林普遍用以证明《文选》为萧统与刘孝绰等编纂一说最主要的"客观材料",但是这两条"客观材料"是没有从文献可信度层面辨析的。其说难以成立。《文选》只能是昭明太子一己之所撰。  相似文献   

2.
从情理层面上看,《文选》本身或昭明太子所为,确实存在着诸如《文选序》与《文选》、“彼此失照”、重渊明而选录陶之诗文不多、批评《闲情赋》而收入类其内容的作品等方面的矛盾。然而这些矛盾无一能说明《文选》出于众人之手。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篇具体作品的取舍与刘孝绰等学士有关,武帝敕置东宫学士非为编《文选》计,“引纳才学之士”与《文选》的编纂非一回事。从实质上讲,《文选》完全是昭明太子凭一己之力编纂的。  相似文献   

3.
《文选》是在总集的基础上再次选编作品的总集,其赋篇的来源当是以《历代赋》为蓝本。其一,从其选文的下限来看,《文选》赋类的选文范围与《历代赋》相符合;其二,奉敕注《历代赋》的周舍为昭明太子东宫高层官员,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恰恰是昭明太子开始从事总集编纂的时期,其对太子的影响不小;其三,从《文选》未收陶渊明《闲情赋》和张融《海赋》来看,恐怕也与《历代赋》的选赋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4.
屈守元转述清水凯夫对其说的"大陆人只知道有昭明太子,竟不知昭明左吉有一大批人,因此他故意抛出《文选》非昭明所撰之论",不可当真,更不能未究其底里,便以此作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文选》的编者问题。清水先生真实看法为:"《文选》的实质性撰录者不是昭明太子,而是刘孝绰。"清水先生在现代"选学"史上自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然其此说断不能成立。就当下言,《文选》"本就是萧统及其文士共同编纂这一基本判断"说,绕过了不同观点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勰的关系 ,是齐梁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二者一编纂《文选》,为出色选家 ;一巧雕“文心”,为大文论家 ,均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直接记录二者关系的可靠史料 ,只有《梁书·刘勰传》一条 :“昭明太子好文学 ,深爱接之。”关于萧、刘二人以及《文选》和《文心雕龙》的关系 ,目前学界有五种意见。此文从另一新的角度——审美情趣的相通 ,探讨一下二者的关系 ,测析昭明太子为何对刘勰“深爱接之”。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汉学家清水凯夫教授在《<文选>编纂实况研究》一文中提出:昭明太子并非《文选》编纂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太子亲信刘孝绰是最有力的编纂者”,“《文选》是据刘孝绰的意志来选录作品”的。这是一种新的见解,如能加以实证,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清水凯夫教授虽然提出了一些旁证;但正面的、直接的、实质性的依据却一条也没有。因此,他的看法充其量也不过是具有某种难于落实的可能性。再说,清水凯夫教授也承认,实际上太子的文学观与刘孝绰的文学观“尽管两人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但在内容上几乎没有不同”。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认定,萧统的文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文选序》、《陶渊明集序》、《答晋安王书》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等篇章,并表现于他选编或主持选编的《昭明文选》对诗文的选择与编纂。这些当然仍是我们研究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的乃至全部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昭明文选》是今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其主编是昭明太子萧统。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事见《梁书》卷八,《南史》卷五十三《昭明太子传》,萧统的年谱有: 《梁昭明太子年谱》附《昭明太子世系表》周贞亮编《文哲季刊》第二卷第一号  相似文献   

8.
《文选》编次涉及政治与学术及文学等因素,须参照《汉志》《文心雕龙》等著述,也涉及作为昭明太子所编纂,其间自然包含礼乐建设、祥瑞点缀、体国经野等义项,当然也要维护或营造储君萧统之形象,这一切均属《文选》编次的内在逻辑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昭明太子《文选》编撰前曾有两部诗歌选本《诗苑英华》与《文章英华》 ,分别出自刘孝绰和萧统之手。考察两书的编撰情况及其体例、标准等文学思想在《文选》选文定篇中不同的反映 ,可以使我们明白《文选》编撰的灵魂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 ,刘孝绰作为东宫首席学士发挥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文化史意义。太子萧统的编纂意图,不仅体现在形象工程方面,而且与梁王朝的文化工程息息相关。《文选》之根是为《五经》,其所透显出的强烈的儒学精神,正是中国最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1.
萧统(公元501年——公元531年),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早夭,然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据《梁书·昭明太子》记载,萧统:“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萧统撰有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自著文集二十卷。这些作品都已散佚,现存《昭明太子集》乃为后人所辑,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文选》以及和湘东王、晋王等几封往来书信。从《文选》及《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答晋王书》等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萧统对文献编纂学作出不少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文选》的选材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以及与《文选》选材标准、编排体例关系甚密的有关萧统的文学主张。本文拟作浅显的论述,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储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储问题曹道衡一清赵翼《二十二史记》卷十“《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条,提到了丁贵嫔死后梁武帝和昭明太子关于墓地事件的纠纷,认为属于“多有关于人之善恶,事之成败者”之例。的确,这件事不但在梁代历史上有较大影响,而且对研究《文选》编...  相似文献   

13.
<正>南朝梁昭明太子箫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选》自唐代成为显学后,历经宋元明清,研究者辈出,选学成为少数以书命名的专门之学。  相似文献   

14.
《文选·赋》分类浅议王存信南北朝(梁)萧统所编纂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文章总集。它将当时流行的各种单篇文章,经过详细的辨析,使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以各种文章形体特征和题材选用的情况不同等为标准,分别诸种文体为39大类。自秦汉以来,...  相似文献   

15.
您想了解国内外研究《昭明文选》的态势、概貌吗?想知道中外学者在《昭明文选》研究中提出的最新见解吗?只要读一读今年六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这一切便会迎刃而解。《论文集》收入研究《昭明文选》的论文三十二篇。其作者阵容颇为壮观,多为中国大陆、港台和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从这些论文,可以窥测世界各国研究《昭明文选》之一斑。阴法鲁、陈宏天的论文,从出版、研究、教学兰个方面,概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大陆研究《昭明文选》的情况;美国康达维的论文,详尽介绍了欧美学者翻译、研究《昭明文选》的多种著作;日本牧角悦子的论文,既回顾了《文选》传入日本及其被继承的历史,也描述了近代以来日本研究《文选》的概貌。从传递  相似文献   

16.
甲、中如交往使高丽人认识了陶渊明中国与朝鲜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密切的联系与交往。正是在这种联系与交往中,陶渊明和他的作品走进了朝鲜半岛,并渐渐被高丽人所认识、所传颂、所在爱。陶渊明的作品最早被介绍到朝鲜半岛,是在统一的新罗时代(660-935),即我国盛唐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梁昭明太子的《文选》,由于它在朝鲜半岛的广泛流传,高丽的文人学土有机会通过《文选》而认识了陶渊明其人其诗其文。此后,经过高丽时代(9181392)和李朝时代(13921910),又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衍变,《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因为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难以确定,但又流传已久,所以《文选》主编者昭明太子萧统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自齐、梁至明、清  相似文献   

18.
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李之亮颜延之,字延年,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宋书·颜延之传》称他“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所言并非虚褒。昭明太子编《文选》,收颜延之《赭白马赋》赋一首、《应诏曲水宴诗》等...  相似文献   

19.
象《文选》一类"采擿孔翠"的总集,往往在编撰的第一时间,便可确定其相当部分的篇目;而就编纂实质性层面言,当其篇目选好并加以分类及对若干作品作些技术上的处理后,便告完成。明此,将《文选》与《类苑》《艺文类聚》《文心雕龙》《翰林》《古文辞类篹》等比观,可以推定:昭明太子凭一己之力,完全可以编撰《文选》;且就一般情形言,有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够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编撰是书的难度与其工作量,均被人们想当然地"放大"了。  相似文献   

20.
《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昭明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误以为《昭明文选》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之原因就在于《昭明文选》五臣注之误导作用。《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基本上没有学术价值,《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原则上绝不可作为考证材料而用于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