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凸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蕴含五个维度的批判和改造:首先,是对黑格尔绝对唯心的思维方式的颠倒;其次,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本质;第三,对黑格尔非批判的和神秘的辩证法的批判;第四,对作为解释和辩护的辩证法的颠倒;第五,对抽象叙述辩证法的颠倒。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才能揭示历史的本质,以引导无产阶级根据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来改变历史,争取解放并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解是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从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辩证法原则:其一,阿尔都塞以外在性的实在论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内在性的实在论观点;其二,阿尔都塞以统一性的“整体”结构批判了黑格尔的同一性的“总体”结构;其三,阿尔都塞以复杂性的辩证法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简单性的辩证法模式。由此,阿尔都塞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同时,完成了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结构主义解释。这是与他明确的政治意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而马克思却强调自己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马克思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强调自己辩证法的"现实性",却又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表述为"自然辩证法",而马克思却表述为"社会历史辩证法"。这些问题,既是当代马克思辩证法研究所必须面对和认真解答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思维的关系逻辑.从关系逻辑的视角审视德国近代辩证法史,就会发现,从康德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解释原则层次跃迁的过程.具体而言.从辩证法的解释原则上看,康德的是先验关系原则,黑格尔的是范畴关系原则,费尔巴哈的是自然关系原则,马克思的是社会关系原则.其中,黑格尔辩证法是通过对康德辩证法的批判得到的,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则是分别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得到的不同结果.[关键词) 辩证法;关系逻辑;批判;颠倒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文的整体批判逻辑彰显出辩证法的内在张力及其否定性特征。基于具体文本研究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怎样运用辩证法进行理论创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学界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争论,进而深层解读马克思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代学者要么完全否认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影响,要么从三卷通行本《资本论》或其他角度来证明二者的关联,并强调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点明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再度探寻发端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他通过深入资本逻辑的实体性内容,发现了使“抽象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根源,从而超越了黑格尔。然而,马克思又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以及以“扬弃”的方式对待古希腊艺术等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辩证法同概念辩证法在“一般运动形式”上的相似性。挖掘这种相似性的重要意义在于阐明:其一,辩证法既是实在主体自身的展开过程(逻辑学)又是对此过程的把握(认识论);其二,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革命本性潜在于其否定性当中。  相似文献   

7.
冯景源 《东南学术》2008,1(1):16-25
"对象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思辨辩证法提出和使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表示的是与1843年《批判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不同的又一次"头足倒置"的批判.这次批判的重要特点,使唯物史观的制定从市民社会进到政治经济学;所以,是历史观启开经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对象性"思维方式在内容上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性,马克思称为"严格现实主义的";二是辩证法关注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称自己的辩证法为"科学辩证法",以便与黑格尔的只注重观念与逻辑的思辨辩证法相对立."对象性"思维方式是与唯物史观理论制定的"推广论""应用说"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继承先前辩证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辩证法作出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把辩证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超越了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形成了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辩证法,实现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建构了马克思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9.
"颠倒"问题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传统观点把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的颠倒理解为旧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即唯物对唯心、具体科学对抽象形而上学、批判性对非批判性的颠倒。这种观点容易把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看作同一的,同时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看作完全对立的。然而,马克思并非片面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是继承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不是继承了旧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是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探讨颠倒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感性实践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的结合,因为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剖析 1 843至 1 847年间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七次批判 ,指证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就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清算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创立就是传统本体论的消解与扬弃。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论争的代表性观点 ,作了必要的廓清与梳理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深入研究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这正是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受到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学术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和主题的思考,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学者以专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理解、阐释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铁省林 《齐鲁学刊》2007,(2):118-122
哈贝马斯认为,认识论是对认识的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批判性研究),这个反思的彻底性在于揭示认识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综合作用的阐发不仅推进了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而且确立了从社会理论出发来构建认识批判的维度。虽然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劳动与相互作用双重因素,并且他借此说明了认识批判的社会历史意义,但他将相互作用归结为劳动,从而把批判的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因此,必须重构马克思的认识论思想,区分劳动与相互作用,区分知识的不同类型,反思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所以,彻底的认识批判只有作为社会理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郭先红 《理论界》2014,(5):80-82
在马克思之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社会历史活动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他们都没找到历史活动的规律,对实践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或知识或是道德活动或是精神的层面。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了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文华 《齐鲁学刊》2003,1(5):121-123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出发,开始步入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真实面目,寻找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新的、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通过对比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主要以《巴黎手稿》为文本依据,在人的本质、本质的丧失、异化的根源等问题上,梳理出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分析马尔库塞人学思想对当今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段志平  马俊峰 《河北学刊》2012,32(4):164-167
霍布斯与洛克以抽象的人性为出发点,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虽然认识到"特殊的人",但其市民社会始终被吞噬在绝对精神的自我进展中。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入手,揭示出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分裂与矛盾,从而使市民社会获得了人的"感性的活动"之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9.
刘怀玉 《河北学刊》2006,26(6):8-14
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是马克思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批判文本,通过对该文本"跟读"式解析可知:马克思的<提纲>首要与核心的观点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感觉哲学何以不懂得实践的、革命的、根本的意义;(1)费尔巴哈的哲学只知道实践的宗教形式却无视实践的社会本质;(2)费尔巴哈之所以不理解实践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原因在于其哲学观、人学观始终无法超越近代市民社会的生活直观水平,因而无法提升到变革近代世界的历史辩证法的高度;(3)新唯物主义的基础不可能是感性的自然或个人,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应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为理论摹本来研究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民主"问题及其所包含的"主体性"倾向不仅是马克思早期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其一生理想追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将民主理解为能够现实地为主体参与公共事务提供有效途径以调整个体同政治共同体及其他特殊群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和运行机制。这种以承认人的主体性为前提条件的民主观念对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