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队买面包     
那天是周末,春日的黄昏有新榨橙汁般的颜色与气息。老早就说好了要和朋友们去逛夜市,母亲却在下班的时候打来了电话,声音像小女孩一般地欢欣雀跃:“明天社区里组织老年人去春游,你下班时帮我到米琪糕饼店买一袋椰蓉面包,我带着中午吃。”“春游?你们还春游?”我想都没想,便一口  相似文献   

2.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家。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  相似文献   

3.
石磨     
石磨,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日渐变得生疏与模糊了。可我对于石磨却有着一种缠绵悱恻的感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见石磨,想起石磨,那种铭心刻骨的记忆,魂牵梦绕的眷恋,就像是在思念母亲,思念摇篮。 记得三四岁的时候,我就跟着母亲去磨道磨面了。那时,我帮不上母亲的忙,只是觉着拿根小棍儿跟在磨杆后面,“得儿得儿”地吆喝着黄牛在磨道里一圈一圈地“赶磨”,有趣,好玩。在磨道里一圈一圈地转累了,我便耍性子“罢工”,去纠缠母亲,要她给我罩麻雀或挖蜣螂……母亲放不下手里的活儿,于是便抱我坐在磨扇顶上拨磨眼,让磨扇带着我转圈儿。我乐呵呵笑着,尽享童年之乐。  相似文献   

4.
一杯盐开水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靠干了一辈子农活将我和姐姐拉扯大。我和姐姐读了大学,又相继分配在城里工作;如今年岁已高的母亲仍蛰居乡下。我在机关工作,本来就很忙,去年参加单位副职岗位应聘,更是无暇抽空去乡下看望母亲。母亲并不计较,隔三差五地接到我的一个电话就很满足了。在单位,除了我,还有两位同事参加副职应聘。他们的“硬件”比我好,我只有在“软件”上下功夫,才能在应聘中胜出。因此,我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迟,每月机关公布的考核栏上,我负责的部门各项工作都是“红旗”。那天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我挑灯夜战时受凉,引起急性肠炎住进了医…  相似文献   

5.
轻松一刻     
《社区》2023,(3):64-64
保安:朋友当上了保安,工作第一天下班后向我吹噓;“我今天遇到的美女都跟我说话了!”我羡慕地问:“她们说什么?”朋友答:“我站在了电梯口,她们见到我都说:‘对不起,借过一下。’”  相似文献   

6.
段子一组     
《人生与伴侣》2014,(11):61-61
突然 下班前接到一个哥们儿电话,说晚上没事一起吃饭,原因是几分钟前,他老婆提出要跟他离婚。想来他是心情不好,借酒浇愁,所以安慰了他几句。没承想这哥们儿打断我的安慰,说:“不,你想错了,我是喊你庆祝一下的,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相似文献   

7.
春节回家,见到母亲,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瞬间溢满心胸。看到76岁的母亲,依旧身板硬朗,心里便觉得踏实和幸福。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当红艳艳的桃花开过,桃子成熟之时,我便贪婪地吃着鲜桃,母亲告诉我:“桃养人,杏伤人。”嘱咐我多吃桃。并告诫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病从口入”,坏了的东西绝不能入口。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常常是端起碗就吃,这时母亲就会轻轻敲敲我的碗,说:“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在菜谱里,母亲特别偏爱萝卜,并能做出许多花样。见我不爱吃,母亲便跟我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相似文献   

8.
你回来了,你还知道要回来,看看钟,现在几点了?还早,谁说的?公司5点下班,我打电话约你一起走,你说还有事,是不是又跟你们办公室的那个小丫头“加班”了?平时我看你和她眉来眼去的。没有?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办公室可有我的眼线。小心点,别人可是“名花有主”  相似文献   

9.
每天傍晚,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作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地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乐趣     
去年夏天,丈夫把老母接来与我们同住。想不到,我那习惯了乡下粗茶淡饭的母亲,过不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几日便思念起乡下的那一亩三分地,终日局促不安。为排遣母亲的思家之情,我每日除了安排她料理家务之外,还叫上小学的儿子当向导,带着母亲上街兜几圈,熟悉熟悉环境。这一招果然灵验,短短几天,母亲便吃得香,睡得稳,话也多了起来,我和丈夫不由都松了一口气。 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小街门口遇到邻居李大妈。她神秘兮兮地拦住我:“雪梅,你家的那位老太太是你什么人?”我笑着告诉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7,(1)
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着一笔救济  相似文献   

12.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13.
智生 《北京纪事》2011,(11):97-99
没脸没皮的瘪子 我打小儿跟在母亲身边。母亲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我。母亲管我很严,晚上吃完饭,归置完家伙,我就竖起耳朵听,外面胡同里的孩子们一喊:“噢!藏母哥喽!谁玩藏母哥?藏母哥,打红点,谁不玩,小王八……”  相似文献   

14.
“刚刚刘飞跟你说什么了?是不是又在背后骂我?” 下班后,和上司刘飞讨论完一个工作项目的进展后,于泉刚走进地铁,同事汪晓凡的电话就来了。于泉最近发现,只要和刘飞单独面谈过,肯定就会接到汪晓凡的电话。而且第一句肯定是这句话,然后就是一堆重复了N次的牢骚,诸如,“刘飞总是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给我,然后找借口骂我。还跟部门的同事说我的坏话……” 在部门内学历称得上“第一人”的汪晓凡,虽然年龄不大,但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被同事们称为“汪老师”。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拖家带口的家庭妇女,我找工作的要求是“挣多少过得去就行,关键要离家近、下班准点”。 扒拉了几天报纸广告和中缝后,我发现自家小区附近有家投资公司特别适合自己,人家在两块豆腐乳那么大的招聘广告里还特意用黑体字注明:3点半准时下班。这个点下班正好能赶上接孩子放学和回家做饭,实在没法儿再合适了。  相似文献   

16.
谁该示弱     
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于是将母亲接到家里来住。母亲来了之后,照顾孩子之余。她还能兼顾给我们做做饭。和以前一下斑就忙着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相比较。我和老公现在下班就能吃到现成的饭菜,而且花样翻新,滋味丰美。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了问题。母亲爱孙心切,只要孩子想吃爱吃,花销多少她都不会计较,也从不考虑营养是否均衡。于是,我责备母亲不该由着孩子。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新家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下老了许多,年近50的她看上去竟有60多岁。可惜当时我并不十分了解母亲的艰辛。两年后,有人给母亲介绍了个老伴,母亲在和他谈话时特意叫上我,说那人如何厚道,如何会体贴人云云,想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他——我未来的继父,看样子母亲是动心了。她也许真的很想过一段被人体贴被人爱的生活。我心里却想,母亲改嫁的时候也就是我离家的时候。那年初夏,母亲终于去了她的另一个“家”。坐着一辆小车,母亲在一片冷清中出嫁了。在此前的那个晚上,我背上包袱毅然离开了家。不久,母亲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中我不愠不火地跟她讲着,意思…  相似文献   

18.
幽默     
不必翻译中外双方代表通过翻译进行谈判,外国商务代表突然鼻腔发痒,打了个喷嚏,坐在旁边的翻译恰好也打了个喷嚏,中方董事长连忙向翻译道:“不用了不用,这个动作不必翻译。”不要叫妈一个小男孩缠住母亲,一会“妈,我要喝水。”一会“妈,我要吃饭。”一会“妈,我要看电视。”母亲极不耐烦,喝道:“再叫妈一句,我就揍你!”小男孩沉默了一会,开口了:“陈阿姨,我能吃一块奶油蛋糕吗?”  相似文献   

19.
“你可知,MA COU不是我姓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看管我内心的灵魂。那400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相似文献   

20.
何伟良 《今日南国》2014,(12):32-32
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地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地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