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当前,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传播环境下,如何以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意义深远。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需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发展方式多样化相结合;二是坚持加强网络媒体建设与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负面信息过滤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逐渐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追求功利、追求名利等模糊性价值观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萌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被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立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在全新的阵地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教育。  相似文献   

3.
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异质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因相似的兴趣、需求等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集聚分层,形成一个个封闭、独立的网络文化圈层。这种网络圈层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同时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对网络圈层化现象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意见群体作为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者,是伴随着Web 2.0技术的兴起、从普通网民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意见生产者。新意见群体的产生有其内在的现实逻辑,在传播性媒体时代,新意见群体逐渐取代网络意见领袖的地位而变得愈加重要,对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性媒体中的传播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遮蔽权威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等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有正面作用,能够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能力和传播能力。如何引导新意见群体配合官方主流媒体,扩大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难点,为此,应加强对新意见群体的规范与引领,做好对新意见群体的统战服务工作,优化对传播性媒体的监管,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引导新意见群体走出拟态环境,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传播。  相似文献   

5.
以微博、微信、QQ为媒介的微传播在大学生群体的广泛使用,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现如今,微传播的独特功能不仅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且能够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微传播的到来,削弱了官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权,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深化微传播教育的理念意识,将传统教育与微传播的"媒介教育"相融合,加强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学生特有的群体性致使高校网络舆情形成非常快速,而大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易受他人影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主动地占领高校网络舆情新阵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了解并把握好网络,做到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服务是该课题的核心目的。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工作年限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辅导员应该定位清晰,在把握各个阶段特点的同时做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的"三级跳",提升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去引导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34-239
网络群体的从众特性是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用网络世界结构模拟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网络,借鉴经典的心理学从众理论,同时引入"网络水军"的概念,构建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模型,通过模拟仿真研究从众特性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外部影响时,不论初始观点如何分布,都能达到0-1观点相平衡的状态,但网络水军能打破这种均衡,影响网络舆情的最终走向。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消除网络水军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疏通"与"堵塞"双管齐下,既要传播正确的思想导向,又要及时遏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阶段是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有中国传统生命观的影响、父母的教育不足、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的不完善、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以及虚拟网络的盛行等等。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诸多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诸如重视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开展以渗透教育为主的融入式课程教育、情商教育和死亡观教育等,以此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信念。  相似文献   

10.
新媒休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广泛的受众,中国梦宣传教育形式要求新媒体充当重要角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即时传递中国梦教育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网共享中国梦教育资源、利用社交网络传播中国梦教育思想、利用讨论组网络平台讨论中国梦教育内容等四种有效传播路径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旨在为新媒体时代有效传播中国梦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其教育思想及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提供思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播种梦想、点燃梦想,鼓励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将他们打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粗鄙搞怪、戏虐谩骂等泛娱乐化信息,污染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网民的网络生存环境。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理想追求虚无化动摇其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功利化淡化其责任担当、传播内容媚俗化拉低其审美品味、信息获取碎片化限制其思维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独特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作用、一些错误社会思潮推波助澜等因素。基于此,应通过强化网络生态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等多种举措,积极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构建,网络拟态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时代产物.随着网络拟态环境在高校的广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众化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权威,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非主流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传播参与的自由性、交互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概率.通过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的"硬实力"、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迅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亲民的交流方式激发了公众舆论参与的热情,致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公众意见表达自由、群体喧哗频繁、舆情管理复杂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价值.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与议程设置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分析议程设置基本原理,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案例剖析,围绕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提出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互动机制、提升媒介素养、落实监管及防控措施、培养专业人才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是集微信息、微社区以及微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为一体的新传播时代,它不仅蕴含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蕴含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实践主体之一,大学生在微平台中的人际关系逐渐异化,其交往已丧失了传统交往的伦理蕴涵,这不仅使现实生活领域日益遭受挑战,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美德的养成与完善。鉴于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避大学生交往价值功利化、加强微平台中隐性德育的渗透、加强网络精神共同体的构建等方式,或许是大学生超越网络交往异化,形成网络共同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构建和谐伦理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应霞 《理论界》2010,(2):80-81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然而面对日渐突出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化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法制、教育的方式来预防网上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伴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形成,此外,市场经济因素的驱动,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填实等都成为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孕育的网络快餐文化的多种形成动力。网络快餐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易变性、娱乐性、商业性、互动分享性等特征,从正反两方面加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网络的传播内容、方式又与大学生的行为、价值观等具有某些契合性。因此,在此条件下,引导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需要社会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学校给予指导教育,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领域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误区,表现为价值理想的缺失、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寻找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中遭遇了价值理想和价值承当之间的背离。而儒家"内在超越"品质所涵摄的思想传统和精神内核,如"则天成道"的个体向上之路、义利观、群己观等价值资源有助于消解二者之间的冲突,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李洁晨  连灵 《南方论刊》2023,(9):110-112
政治认同不仅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兴衰,更是保证政治系统有序运转的关键。全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网络舆论生态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深化与弱化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全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需从内外因深入剖析,通过大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主流媒体从业者巩固主体地位、思政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家长变革教育理念等方式奠定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基础、增强政治认同情感、培养政治认同能力、铸牢政治认同信念,合力打造“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格局,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维优化路径,培育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王泉利 《南方论刊》2006,(12):67-67,71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越来越快地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我国受网络传播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1%,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1.客…  相似文献   

20.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媒介。大学生又是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群体。由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网民身份隐蔽性等特点和大学生自律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搭建舆情德育的“微博”平台等,是有效规避和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