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育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活动的总的质量标准.语文教育要又好又快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探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即从认知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宾”,以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从而注重语文教育目标的智育要素;从伦理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善”,以促使学生道德意识的觉醒,从而...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 ,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 ,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 ;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狭义 )和“言语”的合称。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 ,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 ,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剖析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某些断面,用“通”、“实”、“活”、“精”、“放”、“化”六个字来根据语文教学的有效办法,阐明了把握和运用语文教学艺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感受力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任务和重要目标,也是认识语文和语文教学本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工具论”和“人文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语文教学目标凸现出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具有“传道”、“赋美”和“立人”之功能和意义。可以通过“朗诵”、“联想”、“体悟”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美育活动促进和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面向21世纪现代语文应用的科学理念,是当前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朱丽娟 《新天地》2011,(9):153-154
本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并结合笔者语文教学实际从两大方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进行了探索:在生活中理解词语、在生活中学习生字、在生活中品味美句;在生活中感悟情感、将学校活动“语文化”、将课余生活“语文化”、将社会实践“语文化”。将语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开设语文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举措。语文活动课要处理好六大关系,使语文活动深即“活”又“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与生活交互融合的过程中,需以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儿童接受的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或模拟生活中的某一情境.或交融于儿童的生活中,能综合各种文体的读写,具有极大的游戏性质。学生不仅要在这些活动中有效进行连环说写活动。还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协同、合作活动。仿佛一个读、说、写、做的“原子反应堆”.这就是所谓的生活作文“套餐”。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语文教师要注重“反思性” ,注重“研究性”。语文教育过程中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也应该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改革有许多成就,也有许多困惑。无论怎样,必须立足课文,从教材出发。那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处理好教材,怎样处理好作为教材的“本文”与教材之外的“非本文”之间的关系,进而真正抓住语文教滨精髓,成了困扰许多语文教育工作乾的问题。笔者立足语文教学,以洛特曼的符号理论为基础,着力探讨了“本文”与“非本文”观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以供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大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深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背景、网络的高速普及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汉语体系的诸多要素都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新词新语、外来语、旧词新用、网络语言、语法规范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挑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但是讨论应该围绕语言的本质即语言是什么的大命题进行;在讨论的过程中应注意吸取历史教训,既然是学术争论,就要心平气和,态度要好;同时,应该时刻牢记讨论的目的是重在建设,尤其是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超语言学理论是巴赫金语言观的核心内容,其精髓又是话语理论。文章回顾和反思了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从话语体裁、二语的诗学功能以及二语的社会认知等三方面探讨了他的超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意义,并进一步揭示了该理论对构建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启示作用。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应立足于传统文化,引入多种体裁,重视学习者的二语创造性,并最终实现外语学习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土家语“撒叶嗬”(sa^55 je^21 xe^53)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地区民间保留的丧葬习俗“撒叶嗬”(sa^55 je^21 xe^53),不是汉语,是土家语,其意为“死神舞”。因其地汉化较早,虽然土家语消失,但其中拥含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底层语言被借入汉语,受汉语影响,在形式上稍有变化而世代流传,使人神秘莫测,其含义更鲜为人知。故研究土家传统文化,必须考察与其相关的土家语言。如不精通土家语言,很难发掘其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5.
从共时的类型对比看仙岛语濒危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盈江县芒俄寨和仙岛寨为研究个案,从共时的类型对比看仙岛语濒危的走向,其属于"母语 兼用语"的双语型向"兼用语 兼用语"双语型的转换,是母语濒危后出现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6.
[摘53洋务运动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语文教育老化,书面表达、应试文体、口语表达、语言观念、汉字形式老化。洋务运动时期,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语文现代化的艰苦探索,主要有:创办第一所专门外语学校同文馆,培养双语人才;创办第一家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介绍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派遣第一批幼童留洋,为国家储备人才;精深研究汉语,开创对外汉语教学先河;主办第一家中文报刊,传播西学思想。[关键词]洋务运动;语文现代化;发端[中图分类号]H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3)01—0015—04  相似文献   

17.
“语言”定义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现有的有关"语言"的定义,有语言工具说、符号说、本能说、世界观说、社会现象说、存在说、行为方式说,以及表述说、表达说、词语规则说、系统说、活动说、信息说等种种说法。虽然现有的诸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某种本质或性能的一面,但却因思维方式及视域所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不能系统、深入、恰切地反映语言的真正本质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作者提出的层次语言本质论之理念,自然语言意义上的"语言"的定义应该按着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之层次本质观念,重新做如下新的界定:语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18.
从启蒙主义的文化立场出发,开明派积极参加文白之争、欧化问题和大众语讨论,一方面批判文言文背后的封建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探讨语言现代化的成长之路,主张汲取"欧化语"和大众口语的精华,建立起能揭示现代语言内涵质地的现代书面语言;主张通过"简化字"而不是"拉丁化"实现语言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汉字不但记载了中国文明,而且塑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该文认为汉字对中国人传统的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及统一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并分别从汉字的作用、这些思维方式的表现及其利弊等角度进行了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的本质是谈话,具有主体间性。但现实语言语言本质失落,成为主体性的语言,即独白的语言,语言形式成为主体性的工具。文学语言恢复了语言的主体间性,使人与世界充分地对话,使存在的意义显现。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克服了现实语言形式的工具性和抽象性,以审美的魅力恢复了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