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3.
‘道’与山水艺术孙希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认为就出在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点、线、面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与中国画是艺术的两个不同门类,国内外学者对两者都进行过论述,但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的并不多见。本文将设计中的点、线、面应用在中国画的创作之中,即将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画发扬光大;将设计中的元素应用于中国画,既展现了设计的优势又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元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宋室被迫南渡,半壁江山易主,历史的巨变,带来了山水画风格的变异。以李唐为首的“南宋四大家”,以刚劲的大斧劈皴,寥寥一角、隐隐半边的构图,给人意味深长,境界完整的艺术感受,实为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临摹是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方法临摹作为传授中国画技法的重要手段 ,在美术院校的山水画教学中一直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成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掌握中国画基本要质的最有效方法。经过多年对山水画的研究和教学 ,我们认为临摹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传授基本技法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绘画技能的一条最简便、最有效也是最必要的途径。它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也是每一个山水画家成功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初学者 ,通过大量的临摹练习 ,能够尽快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临摹作为山水画教学的重要部分 ,必须得到…  相似文献   

8.
《画山水序》是把中国的佛学、道学的思想渗入了山水画论之中。就山水画功能而论,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肯定了现实山水的感性形象的美在于它是“灵”“道”的表现,同时也是“神”的表现。“畅神”的提出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画论在重视精神性和理性上最早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笔三象”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笔墨语言,它指的是画者一笔应呈现三象: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与哲思之象。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的点、线、面、色等言语建构视觉之象,使观者从中领略到景物原初的鲜活气息;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在节律、时间的变奏中,呈现出滞涩光润、软揉硬枯、亦或曲直、流动的痕迹,传达的是人心灵的畅欢、忧虑、酸涩等情感,笔净心空、笔凝心重;山水画以充实为美,讲究执两用中,追求象外传思,以哲思之象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样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李唐绘画作了研究。其一,从山水、人物、画牛等三方面对李后的绘画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画风之渊源、演变和发展。其二,评述了李唐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的地位。李唐创立的“水墨苍劲”之“大斧劈皴”山水画,不仅确立了他在南宋山水画坛的“首席”地位,同时影响深远,成为中外山水画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祖师;李唐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之人物画,开拓了宋代人物画之新的表现内涵,增强了表现力度,同时在表现技法上也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其三,对李唐现存画迹进行了考索。  相似文献   

11.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12.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其高山大河、沙漠等多种地貌形态与内地是不同的。但在中国美术史上,新疆并没有像其它省份那样形成山水画理论体系和画派,从而造成了中国山水画史在这一区域上的空白。该文提出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的“四大板块”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新意义,但需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设计”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设计是在明确目的指导下的有意识的创造。室内设计是人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技术创新,以及艺术上的审美观的综合设计。点、线、面是作为构成抽象形态造型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单位。在室内设计中,点、线、面处处可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陪衬、相互烘托、相互存在、相互作用。文章从室内设计的风格、室内陈设的研究出发,对室内设计中点、线、面的运用进行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宗画大举流入韩半岛的时期为18世纪初,到韩国李朝后期便广泛流行,鼎盛时期是十八世纪初韩国李朝肃宗后半期。在李朝全社会实行的实学思想及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南宗画促使李朝后期的山水画得到了蓬勃发展。李朝借助于南宗画的影响力,后期山水画得以摆脱北宗画的束缚,并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化绘画的风格。到李朝末期,绘画主流表现出南宗文人画至上主义的倾向,导致了民族化绘画风格的衰退。  相似文献   

17.
“空白”,作为一种符号,中国古代画论中称它为“无画处”。在中国山水画里,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形态,一种画境,是人们欣赏时“联想”与“畅神”的精神体验的空间媒介。因此,借用“空白”,表现“空灵”之境,被历代山水画家所重视。中国山水画始于晋。作为独立画科发展,以其空灵美的形态,赋予她无限魅力,尔后蔚然成风,流传  相似文献   

18.
“虚实相生”是中国文艺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较而显示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在艺术意境创造中,它既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虚实相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哲学与文化心理之中,因而也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造实践。无论是建筑,是画,是书,是舞,是乐,还是诗,都离不开这一美学法则。“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具体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构成了它的“不尽之意”,构成了它的全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审美体验来论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作用。将图式 (形式语言 )与创作体验、审美体验纳入艺术作品的形象分析中 ,以此说明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源于生活 ,再现于艺术的创造中。创造性的思维 ,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它不是摹拟现实 ,更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中国画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 ,透过心灵的体验将形式语言中的点、线、面、皴、擦、染、用墨与用笔的有序组合再现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当中 ,这也即就是外在观察与心源体会在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和谐之美。它所唤起的读者心灵体验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的类比与组合 ,作者、读者、作品三位一体的自由交流空间 ,映射出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艺术家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相似文献   

20.
雪提恒 《南都学坛》2001,21(5):118-118
一、意境是灵魂在中国画创作中 ,人物画讲究形神兼备 ,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花鸟画讲究境趣品味 ;而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情调和意境。所谓意境简单说就是“托物寄情 ,寓意于境” ,意与境渗透 ,情与境交融。中国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基本理论 ,决定了立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位置 ,意境是山水画的主体内容所在 ,“境非独谓景物 ,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的一个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会因地而成形 ,当转换场景和角度以后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同样是一座山 ,有的如巨浪洪涛 ,有的则平沙浅濑 ;同样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