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慈法王像缂丝唐卡源自明代,采用中原地区传统缂丝工艺织造而成,表现的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上师、汉藏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唐卡纵109厘米、横64厘米,现藏于西藏罗布林卡,为国家一级文物。释迦也失(1354-1435年)系拉萨蔡公堂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宣德九年(1434年)两次赴京觐见明朝皇帝。“大慈法王”便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其授予的封号。唐卡画面上,释迦也失造型生动、传神写实,头戴金边五佛宝冠,头部后有佛光,  相似文献   

2.
大慈法王与明朝廷封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楠 《中国藏学》2003,(1):57-65
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 ,是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 ,曾在明朝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两次奉旨来朝 ,接受朝廷封号 ,从而确立了格鲁派与明朝中央的封授关系。本文根据汉藏文史料的相关记载 ,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大慈法王释迦也失与明朝建立封授关系的重大史实的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论述 :一、藏文史料中关于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之记载信实不虚 ,可补正史缺载之憾 ;二、考证释迦也失第一次代替宗喀巴奉旨入朝的时间、路线并试图释解汉藏史料记载的矛盾之处 ;三、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辨析 ,认为释迦也失第一次入朝应是南京而非北京 ,驻锡地点应为南京梵刹能仁寺 ;四、考证朝廷对释迦也失两次赐封号及四次朝贡的有关问题 ,论述大慈法王的历史作用及地位等。  相似文献   

3.
陈楠 《西藏研究》2004,(3):99-106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 (14 14年 ) ,宗喀巴大弟子释迦也失应诏代师入朝。释迦也失于该年春天先抵达五台山 ,驻五台山大显通寺。后于 12月奉诏赴南京朝觐永乐皇帝。明成祖待之以殊礼 ,敕释迦也失驻锡南京能仁寺。在南京期间 ,释迦也失曾在宫廷内外举行盛大佛教法事活动 ,并为明成祖施长寿灌顶密法。永乐十二年 (14 15年 ) ,明成祖敕封释迦也失为“妙觉圆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封号。其后不久 ,释迦也失离开南京前往五台山传法 ,仍驻大显通寺。永乐十三年 (14 16年 ) ,释迦也失从五台山返归乌思藏。在释迦也失居留五台山期间 ,明成祖多次遣使致书并赐赠礼物。关于这方面内容因史书鲜有记载 ,一向缺少研究。笔者在广泛深入裒集藏汉文献资料基础上 ,拟搞清楚释迦也失第一次入朝时在南京及五台山两地传教活动的基本情况 ,并以考述明成祖与释迦也失之间的交往关系 ,从而为进一步认识、理解明成祖确立并完善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提供确凿可信的论据  相似文献   

4.
陈楠 《西藏研究》2003,(4):35-41
大慈法王释迦益西 ( 1 354~ 1 4 39年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 ,他不仅在格鲁派的创建、发展和传播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同时也是明代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释迦益西出身家世的记载零星简略 ,相关藏文史传只说他出身于蔡贡塘而已。本文在广泛披阅藏文史料的基础上对释迦益西与蔡贡塘关系作了考证。认为释迦益西出身于“寨氏”( )家族 ;考证出蔡巴集团势衰后蔡贡塘寺成为噶当派寺院桑浦寺的属寺 ,因此 ,释迦益西在皈依宗喀巴之前已是噶当派僧人 ,而非噶举派僧人  相似文献   

5.
王力 《西藏研究》2009,113(1):1-8
文章结合蒙、藏、汉、俄等文献资料,详细考述了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蒙古的遣使进藏朝拜活动.认为历代土尔扈特蒙古汗王持续不断的遣使进藏活动,客观上成为了远离故土的土尔扈特蒙古与中国各地(中国西藏、蒙古以及内地)之间联系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进藏使团活动,除宗教信仰的因素外,更是一种民族亲缘关系的继续,成为后来土尔扈特蒙古选择返回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释迦也失(今译释耶歇,或译释益西)拉萨东郊蔡公堂地方人,生于一三五五年,自幼出家,刻苦研习佛法,后来当上了宗喀巴大师的司膳,随即拜宗喀巴为师。在大师的指导下,研读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内地之关系,始于1408年明成祖(永乐)宣诏宗喀巴大师进京。宗喀巴上书辞谢未赴。1414年又诏,乃遣弟子释迦益西进京,成祖封之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16年释迦益西返藏,1434年再次进京,明宣宗加封为大慈法王。有清一代独尊格鲁派,雍正、乾隆均从章嘉国师学法。明代禁绝民间学习密教,清代虽于北京、承德广建雍和宫等寺庙,由格鲁派僧人主之,但亦仅流通于宫廷及统治集团上层,民间不预也。  相似文献   

8.
色拉寺及其创建者释迦益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色拉大乘洲寺的创建者乃名闻遐迩之大慈法王释迦益西(史译“释迦也失”)。此位上师诞生于具神经院(LHa Ldan gtsug Lag Khang译注:即拉萨大昭寺)以东之蔡公塘下方,生于公元1354年(木马年)。降生伊始便以先后天智慧而通晓多种经典,三门(译注:即心、口、意)平和沉静,出家法名为释迦益西(Shava Kya ye Shes),精勤练习读、写和施行、默记、背诵经典。最初,任大宝法王(译注:即宗喀巴)之司膳。该时,对上师意乐加行一如律仪,于显、密二宗博闻强记。尤其是在色拉曲定寺的两年(公元1407年火猪年——公元1409年土牛年)当中,柳梧西卡为施主,  相似文献   

9.
宗喀巴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对佛教在藏地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格鲁派(或称黄教)在西藏众多佛教派别中具有独尊的地位,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成功地实行宗教改革的因素。然而多年来,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就是宗喀巴本人对佛教教义的一些独到见解,而其中尤其是对“缘起性空”学说所作的较为重要的发挥。正是因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向世人庄严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族共和”的口号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报0出的。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口号象“五族共和”一样为中国各民族,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1912年五月,孙中山先生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  相似文献   

12.
西藏和其它边疆省区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区。就现在的人口而论,当地民族以藏族为主,而外来民族以汉族居多;就西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也是以藏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如何搞好西藏藏语文和汉语文的两语教学工作,当是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谈谈西藏藏汉两语教学的历史沿革、现今的学习状况,并在此  相似文献   

13.
阿升喇嘛考     
阿升喇嘛是锡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历史上首任札萨克达喇嘛(追认),他早年频繁往来于蒙藏地区间,对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功不可没,也为蒙、藏、满等民族间的相互联系起过重要的作用。有关该喇嘛历史事迹在蒙、藏、汉、满文书写的历史文献中均有述及,不过,对其身份来历和历史事迹等的记载,不同文字文献又有所不同,故研究者们就该喇嘛相关问题的阐述还未达成共识,因此,极有必要对其历史事迹做系统考述。  相似文献   

14.
§0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地区南部,西面和南面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诸县相接。全县人口204,426人(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居民有汉、藏、土、回、蒙、满等民族,除汉族外,藏族人口最多。藏语把该地区称华热(dpav ris),传统上还包括毗连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语言也基本一致。现今该县中青年多数已掌握藏汉双语,有的已转用汉语,牧区仍以藏语作交际工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祝藏话内部发生  相似文献   

15.
阿升喇嘛考     
阿升喇嘛是锡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历史上首任札萨克达喇嘛(追认),他早年频繁往来于蒙藏地区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功不可没,也为蒙、藏、满等民族间的相互联系起过重要的作用.有关该喇嘛历史事迹在蒙、藏、汉、满文书写的历史文献中均有述及,不过,对其身份来历和历史事迹等的记载,不同文字文献又有所不同,故研究者们就该喇嘛相关问题的阐述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将运用相关文献对阿升喇嘛身份来历和主要的历史事迹做一系统考述.  相似文献   

16.
塔尔寺概述     
塔尔寺是青海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札什仑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其中以噶丹寺和塔尔寺最为著称。前者是宗喀巴创造的格鲁派第一个寺院;后者是宗喀巴诞生之地。因此,塔尔寺的创建、发展以及格鲁派在青海广泛传播,都与宗喀巴有直接关系。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角的莲花山中,距西宁古城二十五公里,是国务院一  相似文献   

17.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共有五千六百多人,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地区,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民族乡。关于保安族的历史,过去沒有文字記載。据說在百年前,保安族的祖先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后来才迁到甘肃省临夏县現在住的地方,因他們是从保安来的,所以称作“保安人”。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无文字。由于保安族在經济上文化上与蒙古、藏、汉、东乡等民族有長期的友好往来,因此,在保安語中有多汉語、蒙語、藏語的词彙。在保安人中絕大多数都会說汉語。  相似文献   

18.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藏、蒙古、满、回等兄弟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缔造了统一的国家,组成了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和睦共处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三朝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具有连续性,明朝在西藏的主权地位继承自元朝,清朝同样继承明朝在西藏的主权.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即明确宣示西藏在明朝的“幅员之内”,按照政教分离的原则处置西藏事务,敕封众多西藏首领.永乐皇帝全面继承、并大大发展了朱元璋的治藏方略,其诸多创制,奠定了明朝治理西藏的制度性架构,确保了明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明朝治理西藏的原则与方式,和元朝相比有很大改变,属于政治理念与治理方式的调整,从未损及主权地位.明朝建立的西藏首领分立、自治的政治架构,与当时云、贵、川、桂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出现最早,但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什么呢? 过去众说纷纭,确切地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是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推倒清政府,使汉族能够得到自由独立地位;但另一方面,孙中山认识到以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心的各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能因为汉族独立了,就去压迫其他民族。孙中山主张在清朝压迫汉族时,便去推倒清朝,清朝推倒之后,主张国内民族“一切平等”,实行“五族共和”,建设一个统一、自由和独立、富强的中华民国。因此,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方面提出“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另一方面,又提出汉、满、蒙、回、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