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所谓严复与伊藤博文"同学"的传说,经历了一个以讹传讹的演变过程。1896年,总署最早在奏折中模糊指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中国船政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1921年,陈宝琛继之在严复墓志铭中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1932年,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林耀华著《严复研究》,同在严复墓志铭的基础上将"日本同学"具体化为伊藤博文,"同学"说至此完全定型。1936年,王蘧常著《严几道年谱》综合前述说法,将定型之传闻进一步推而广之。究其思想根源,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意识则是这个传说不断完善定型、广泛流传、长盛不衰的根本载体。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6-220
《天演论》中的严复无疑受到了斯宾塞的影响。如严复认为,积人成群,合群成国,国家是"人"的放大,便明显具有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的影子。《天演论》中,严复替斯宾塞进行过一定的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演论》就成了严复想要批判赫胥黎的反面教材,也不意味着严复的进化思想就是斯宾塞的翻版。严复清楚,斯宾塞的学说将生物进化论的机理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过分渲染"宇宙过程",并不可取。虽然《天演论》翻译的早期阶段,严复曾经质疑赫胥黎,认为应当将伦理从社会进化体系中剥离开来,并反对从道德主义衡量社会进步,但他后来对此做了修正,不仅认识到伦理与宇宙进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主性。因此,不能认为严译《天演论》,就是为了赞同斯宾塞的社会学说,而排斥赫胥黎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俞兆平 《东南学术》2021,(5):180-197
进化论是鲁迅思想的一条主纲,但中国学界对鲁迅如何接纳严复译著《天演论》缺少纵向开掘,也因此受到华裔日本学者非议.总的来看,鲁迅对严复译著《天演论》采取了哲学的"扬弃"立场,取其精要,去其偏执.具体来说,即遵从科学意义上的万物进化论,赞同对弱小民族宣扬"天行"说,但又以赫胥黎的"人治"说反击遵循斯宾塞"丛林法则"的"兽性爱国"说.同时鲁迅把进化论和社会革命联系起来思考,愿意牺牲自我,促使希望在进化中诞生,而深潜于其体内的"鬼气""一代不如一代"以及对"黄金世界"的疑虑反映了鲁迅的退化观念.与严复倾向于斯宾塞强调"舍己为群"不同,鲁迅更倾向于约翰·密尔,倡导"首在立人",人立而"人国"立.然而,进化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困境让鲁迅最后认识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说来取代严复译著《天演论》.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进化论存在四个方面的理论盲点:一是忽略生物进化论不能提供生物之间和猿人之间的过渡性化石,使得严复对进化论的功利主义认同大于理论家对既有理论的审视;二是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三种突变现象的忽略,使得严复没有注意到自然界和人类文明创造的复杂性质对进化论的挑战;三是在区分"天演"和"人治"两个概念时,严复没有注意到"人类伦理何以可能"的主体创造性作为"人治"的本质规定,是不受"天演"之"力"制约的;四是中国近代,中华文明的衰落在于传统伦理对生命力和原创力的束缚,其崛起不在于依赖进化论的"物竞天择",而在于创造性地建构中国能呵护生命力与原创力的现代伦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严复所译《法意》首段与1752年纳琴特英文版首段以及与张雁深所译《论法的精神》首段之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严复的翻译可圈可点,这是其一.其二,严复据英文版所进行的翻译并非完全不如张雁深据法文版所进行的翻译.其三,严复在进行翻译之际,实有自己比较系统的翻译的思想.最后,笔者认为翻译不可能绝对的真(同),也不可能绝对的伪(异).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文化存在样式,它是充满活力的,永远处于不断沟通的动态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王中江 《文史哲》2011,(1):124-135
近代中国哲学和思想转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以近代西方"新学"为参照物重新认识和转化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观念,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严复在科学和进化的视域之下对古代中国"天人"观念的重构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在很大程度上,严复过滤掉了古代中国"天"观念的"神性",把其中的"自然性"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使中国的"天"高度自然化了,而且也将与之相对的人和社会"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1-215
"比较"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法,而"比附"本质上是一种"同化性认识",它利用传统的知识框架与认知结构,解释旨趣迥异的新现象,因此往往"迂而乖本","偏而不即"。如晚清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严复在翻译与认识西学,进而寻求民族出路的过程中,常就中西文化互作解释。这些解释确有部分稍嫌理据不足,然而纵观严译比较的主体,其解释往往洗练深刻,洞察入微。严复深知,中学与西学,尽管"理"可通,然而"学"不必同。也即因此,严译比较既反对"扬己抑人",也反对"以夷变夏",其所持重者乃中西文化间所谓"天下之公理"与"人性所大同"。  相似文献   

8.
《名学浅说》代表了严复后期的逻辑思想。与前期相比,在该书中,严复在对于西方近代科学方法论奠基者的看法、术语"内籀"、"外籀"的使用情况、对于三段论格理论的看法以及对于理论检验问题与"公例"的性质的看法等方面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严复身上有着对认知规范不断突破的自觉意识,一生钟情真理逻辑并有对之持续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史春林《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期间若干史实再考记》一文进行回应,分别从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之职务、严复是否提前回国、严复的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严复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促进严复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严复187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船政学堂,随后一直在练船实习服役,成为一名优秀管驾官;1877年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专业成绩优异,并业余研究西方社会科学;1878年因专业成绩优异而非体质不适合上舰而被确定为教习人选。严复归国后长期担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用英语教授与航海有关的数学、天文、地理等课程,而非单纯教授"洋文",更非因专业知识不足而只能教"洋文"。  相似文献   

11.
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自由思想自传入中国,其命运多舛是众所周知的。从历史的纵轴线来看,有人以为,严复对“自繇”思想的独特理解,便预设了其命运。我们认为,这种代际相承的影响,并非“自繇”思想命运的致命因素。实质上,每一代思想家对“自繇”思想解读的中西文化传统参照系与现实处境,才是导致他们传播“自繇”思想成功与否的根本性要素。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自然不能游离中西文化传统与现实处境的限制。明乎此,我们才会理解“自繇”思想为何在中国社会难以安身立命,而不轻易地对中国自由主义的布道者们进行情绪化批判。  相似文献   

12.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严复与天津水师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0年8月,严复因专业造诣出色奉调天津,参与筹建天津水师学堂,修订学堂章程草案.旋任驾驶班洋文总(正)教习,主持本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并作为把关教习执教驾驶第一班,参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课程教导诸生,成效显著,奠定了该学堂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的领先地位.此外,学堂创办之初,严复还广泛参与学堂招生及选聘外国教习等事宜,1886年一度代理总办之职,是仅次于总办的核心人物.严复1889年晋升会办、1893年升任总办,全面参与和主持学堂教学管理,勤于职守,多次受到上司肯定与朝廷表彰,为该学堂以至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说"赋"字意为敛,知贡赋是其本义.古时贡赋必陈之于庭,赋、敷、布、铺古同声,韵部亦同,因音近义通,故"赋"有"铺陈"之义."赋"作为"六义"之一,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左传>、<国语>等书中的"赋诗"把"赋"这种表现手法加以发扬光大.伴随着"赋诗"这一现象的衰微,"赋"也由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转化为一种文体,即赋体.  相似文献   

15.
深刻地比较严复和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严复和孙中山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二人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严复主要主张新民德,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等.在利己与利他论上:严复主张合理利己主义,孙中山主张利他主义.在中西文化合壁论上:严复和孙中山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对中西道德资源都有着理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伦理史上是严复开启了中西道德整合的宝贵尝试,孙中山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运动的引领者,与中国政治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其译著呈现的政治思想是学术语境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政治近代转型的重要表征.通过对严复著译、其政治思想的呈现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解读再思考,可见严复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与向往;对君主立宪的政治信念始终如一;对国民性改造的持之以恒.但是,面对国情世局的急剧变动,民众意识的不断觉醒,严复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不被社会认可和当局所采纳.近代政治转型语境下严复政治思想的命运,不能不引起现代人们的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严复在市肆——market、直——right、小己——individual、计学——economics等词语的翻译中,实践了他所谓的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的现代格义方法:通过英语词源考古与汉字造形考古的方式贯通中西字义,从而确定汉语译词,其语言实践无形中批判了拼音文字先进而象形文字落后的价值取向。从奠定现代汉语词语的基本意义看,严复的语言实践完全可以称之为元语言实践;如果从中国现代知识谱系的发生角度看,严复的语言实践可谓元知识范型的建构。元在此意味着现代汉语创生的起始以及现代知识谱系转换的起始。  相似文献   

18.
傅璇琮  吴在庆 《文史哲》2004,(1):105-110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自唐以来有两说,一为情谊深厚,一为杜甫酒后失言,严武耿耿于怀,杜甫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有的论者对杜甫的诗作曲意附会,以坐实杜、严二人有"睚眦"之事;有的论者不从杜、严的上下级关系出发理解二人的礼数问题,竟以此为二人"睚眦"的佐证;有的论者不从杜甫的思想状况出发理解他辞幕的原因,而是不合情理地将它与二人的"睚眦"之事联系起来;有的论者指出杜甫悼严武诗感情不深挚,推测二人不睦,这也是深文周纳。  相似文献   

19.
严复经济思想的复合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尧基 《中州学刊》2003,(1):102-105
严复学贯中西 ,在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其具有鲜明复合特征的经济思想。他推崇放任自由 ,但主张一定范围的国家干预 ;他认同“重农” ,但反对“抑末” ;他赞成“崇俭” ,又主张“积极消费”。今天看来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