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空白艺术简论姚善义,林江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处。它表现为绘画时,不论是画人物、花卉或山水,不是将画面全部涂满,也不是堆砌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画面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观众去联想,去填补。这留出的无画处,谓之“空白”。中国画...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上,处理人与物或物与物的关系、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谓之构图。在我国传统的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并且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想想作画的过程,从有了题材,到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画者的想法,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从题材来看,中国画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下面拟照此分类逐一介绍构图妙法。1.山水画构图我们知道,中国构图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了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体现了多样统一的辩证规律。这就意味着山水画的构图在安排处理上,…  相似文献   

3.
写生是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概念,但在中国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其自身内涵及映射的复杂价值观念却不断发生变化。而写生内涵的变化又对20世纪中国画写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写生说法早在宋代画论中就已出现,而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大致是在本世纪初。在晚清以来民族  相似文献   

4.
一、电影技术。电影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使电影创作者能更清楚地认识电影的特性,从而为发展电影艺术开辟途径。在音响方面,有声电影的兴起,使电影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影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而且成了视听艺术,这就为电影的表现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剪辑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影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剪辑从最初的“分切”到用来“表现观念”,实质上使电影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因为简单地“分切”只是电影的一般制作过程,而用来表现观念的剪辑则是艺术的制作过程,电影创作者当然注意后者。电影观念在新的剪辑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化是封建时代的高峰文化,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传统以通变求新意的民族特质。不仅在时间流程上展示了它恢宏的气势,而且也在空间的广袤上显现了它的雄姿。本文试图从空间上鸟瞰唐代文化的区域概貌,以期能对盛唐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加上封建文人记载时详略失当,都影响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笔者将重点放在对两京文化生活的描述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6.
"写生"是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概念,但在中国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其自身内涵及映射的复杂价值观念却不断发生变化。而写生内涵的变化又对20世纪中国画写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写生"说法早在宋代画论中就已出现,而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大致是在本世纪初。在晚清以来民族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象征性、人格化的色彩,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精神和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画用色受道教、儒教及魏晋玄学的影响,绘画的色彩观念很早就从再现客观中解脱出来,开辟了一种主观需要的“随心所欲”,色彩自由地表达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整体气势和结构态势上分析了中国画的构图规律,以"阴阳和谐对比关系"及"阴阳动势的主从关系"对构图形式进行了归类;以相辅相成的阴阳辩证关系分析了各种构图技法,对绘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哲学家F.C.S.席勒指出:真正的定义,对一切必须从事于处理它们的人,不论是逻辑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一种经常的困难,因为一个真正的定义,要牵涉到被定义事物的性质的全面认识。这话颇有见地。宗教就是一个极难下定义或者说极难描述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进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探讨,才是全面认识宗教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侧重于把宗教作为一种观念、认识或颠倒的反映来研究的,这是对的。因为宗教的确是一种观念或虚幻的反映。但是,宗教不仅是观念,还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即宗教活动。研究宗教活动对于全面认识宗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大陆新武侠走向的另一种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取得了重大创新与突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虚幻空间的逻辑谬误、情节的荒诞和难以超越的重复.虚幻与真实并非绝对二元对立,新写实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以新写实小说和电影的影响最大.与新写实的融合创新正是新武侠文学走向的另一种可能,可以从创作者、受众、产业化与传播因素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国画的特点与艺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也是中国画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它不拘泥于形似 ,不摹拟自然 ,而是着力于对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其线条的作用 ,远远超出于塑造形体而成为表达作者观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诗书画印的结合 ,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特点 ,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高度意匠 ,即以这种程式为主。其意匠手段 ,主要是有丰富的想象、超常的夸张、大胆的剪裁、高度的概括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写意画构图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写意画独具东方的审美特征,在构图形式上也丰富多变.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一种具有东方形态的构图律.它所构建的是稳固而富有韵律美的整体,是将各种美的元素构成的新格局,也是因立意而拓展开来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13.
根据西方宗教学理论 ,一切认为神是正义的或宇宙是有意义的理论都可以称为神正论 ,以此观之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宗教观念中 ,就已经存在神正论思想。春秋神正论认为神“聪明正直” ,“惟德是依” ,福佑有德之人而降祸于恶人。春秋神正论有此世补偿和后代补偿两种类型。春秋神正论将人的价值实现托付于神 ,又让神转交给人自己 ,它不是从虚幻走向虚幻 ,而是从虚幻走向现实。春秋神正论更多地继承了西周神正思想中对贵族成员的道德警戒倾向 ,而不是对被统治阶级的神正安抚和威胁。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世人行为选择的道德意识 ,减少现实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审美功能,是通过对中国画欣赏来实现的,而中国画的欣赏,又是对中国画艺术价值判断和批评的一个必要前提,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这篇小文,仅是笔者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从一个侧面思考的结果──试图通过中国画欣赏过程的剖析,以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属性为经线,来浅探一下中国画欣赏的特点和规律;并把这种欣赏与高等艺术教学的实践联系起来,即从二者的结合上,聊陈自己对当前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某些问题的一孔之见.一、中国画欣赏的基本特征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包括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所谓审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造型艺术,也是空间艺术.中国画空间存在的四个层次,即物理空间、模拟空间、结构空间、审美空间,构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性格特征.也揭示了中国画空间结构特有的内质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传统山水画是祖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 ,它是中华民族给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之所以如此的辉煌 ,是与古人对山水画自然美的认识及其理论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以及透视基本规律的综合分析 ,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论法度、画法技巧与审美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健 《南都学坛》2002,22(4):38-47
“情”与“幻”是《红楼梦》和曹雪芹美学思想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观念。在这两个观念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艺术内涵。因情而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有标识;借幻言情,则是《红楼梦》独具的艺术特色。曹雪芹对“情”“幻”辩证关系的理解,丰富了古代小说艺术理论宝库;并且通过其艺术实践,将真实性寓于奇幻性、神秘性之中,使《红楼梦》展示了“空灵”与“坐实”、“虚幻”与“真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艺以独特的思想文化与艺术审美内涵,构成了一个较为具体完备而复杂的价值系统。它以在特定区域的文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艺的理论形态、文艺观念、创作文本、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从各个层面深刻地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新文艺的历史发展。可以说这不仅是20世纪中国文艺史上,也是20世纪世界文艺史上一个独特的文艺现象。对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文艺现象的认识离不开对它的价值选择的评价,对它的价值评价又是最终认识它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中国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这些美学原理,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他们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最终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指导作用。经过历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和认识,将哲学的“有无”有机的融入了中国画的“虚实”理念之中,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说明哲学观念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的最高体现,艺术创作的表达一定要和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一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一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一种可视性的描绘.从社会文化背景、观察方法、空间观念比较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西方绘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