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型唐卡藏语称为杂嘎利,指篇幅很微小的唐卡。此类唐卡篇幅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见方,主要是藏传佛教用品,根据杂嘎利用途的仪式,杂嘎利大致可以分为旺杂和朵杂两大类,另外还有一些用于供奉、装藏随身佩戴等用途的杂嘎利。本文通过2013年北京远方春季拍卖会拍品中的两组微型唐卡的分析来探讨微型唐卡的题材内容、形制和功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元代,为了巩固和加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朝廷曾授予西藏主要僧俗首领以各种头衔、名号,并颁赐给西藏地方数量众多的印章。如今在西藏博物馆的展厅中,就陈列着一枚弥足珍贵的元代印章传世品——“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这枚印章,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藏地方的重要历史见证,实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印为青玉质,质地细腻温润,印文为八思巴文所书“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面长12.4厘米、宽12.1厘米、高11.4厘米,重3.27千克。其上部为龙形钮,  相似文献   

3.
正2002年8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哈拉海城址出土印章一枚,为元代的"元押"。印章为黄铜质,通高(纽残)1.1厘米,重量8.28克。印面呈长方形,长2.7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阳铸八思巴文。印背无款识,印纽呈梯形,顶部  相似文献   

4.
有关八思巴事迹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第一任帝师八思巴,是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有关介绍文章和研究论著已经很多。但笔者感到有些问题,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例如,关于忽必烈敕封八思巴为帝师的起因以及帝师制度的历史渊源;敕赠八思巴的封号、谥号和印章;元代专门教授八思巴字的蒙古国子学校和帝师寺,等等。对这些问题,不少文章和论著虽有涉及,但有的语焉不详,有的论述难以令人疑窦尽释,仍需做进一步探讨,因而试作考略,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目前存世的历史时期绘制的扎什伦布寺全图并不多见,除了扎什伦布寺珍藏的两幅五世班禅和七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唐卡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幅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初步判断:该图描绘的是19世纪中期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貌,唐卡式样、写实风格,与存世的扎什伦布寺藏七世班禅时期的勉塘派绘画唐卡——扎什伦布寺全图高度相似。绘制者应该是西藏画师,制作或出自扎什吉彩。西藏唐卡的绘制者一般不署名字,其流传途径可能是西藏班禅年班、民间朝圣、官员携归、宫廷流出等官方或民间渠道。  相似文献   

6.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泽勇 《西藏研究》2006,(2):21-26
十三万户的建立和八思巴受封“帝师”是元代西藏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但十三万户建立的时间和名称以及八思巴受封帝师的时间和封号的内容,在各种汉藏文史料中记载不同,以致在教学中出现混乱现象。本文拟通过以汉藏文史料对比的形式,对这两个历史问题进行考证,以期得到更符合历史史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甘孜新藏画画派的开创者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记录了西藏的文明、历史,传达了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无可比拟的虔诚,对生活的无比热忱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而且唐卡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赢得了藏族人民的喜爱,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也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龙钮玉印是一枚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1246-1303年)的印信。印章为白玉质地,附双龙钮,高8.1厘米,方形印面,边长9.6厘米,系红色印绶,印文为阳刻八思巴篆字,四行十六字,系“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藏语音译,现藏西藏博物馆。此印无论材质还是双龙钮形制,均具有极高的规格。从材质上来看,我国早期的印章主要以玉制作,取“君子佩玉”之意。至秦汉,只有皇帝才准用玉制印。到了元代,玉印开始颁赐给一品、二品官吏。  相似文献   

10.
八思巴是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藏族著名的佛学家,是藏族历史上继松赞干布之后又一伟大的政治宋、学者、诗人,是元代历史上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八思巴于藏历第四饶迥阴木羊年(公元1235年)3月6日出生于叶如(?)昂仁的鲁孔地方,阳铁龙年(公元1280年)11月22日卒于萨迦拉康拉章。八思巴对元代藏族、蒙古族、汉族等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无可估量,意义重大而深远。他在完成西藏归顺蒙古汗国进而加入祖国版图的事业中所做的贡献更是与日月同辉,有口皆(?)。正因为如此,对八思巴及其历史活动,国内外学者都给予高度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在藏文史料中,有关八思巴的文献最多最全,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文种的记载,系研究八思巴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还无力全面地介绍和评论藏文史料中的有关八思巴的记述,现仅对《八思巴致忽必烈新年吉祥贺词》(以下简称《贺词》)的信件作个初探。  相似文献   

11.
<正>大慈法王像缂丝唐卡源自明代,采用中原地区传统缂丝工艺织造而成,表现的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上师、汉藏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唐卡纵109厘米、横64厘米,现藏于西藏罗布林卡,为国家一级文物。释迦也失(1354-1435年)系拉萨蔡公堂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宣德九年(1434年)两次赴京觐见明朝皇帝。“大慈法王”便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其授予的封号。唐卡画面上,释迦也失造型生动、传神写实,头戴金边五佛宝冠,头部后有佛光,  相似文献   

12.
"唐卡"即在布纸上绘有神圣图像的卷轴:"唐"(thang)指空间,"卡"(kha)为卷起的轴画.这个平面空间可以如同宇宙般延展,故唐卡内可仅供奉一尊佛,也可以代表容纳上万神祗的无限坛城;它既是可幻化作极大或极微的宇宙图示,也是佛教世界观的象征浓缩.唐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它具备了神性,内容由佛祖到寺院建筑或医学藏药,皆是对于神灵的指涉.可以说,唐卡如同一座"可移动的寺院",在文明间以交换构成的神圣路线上流动.通过画师绘制的唐卡,使佛教义理得以深化于帐篷与村落、寺院与家户、僧迦与世俗之间.  相似文献   

13.
八思巴在元代为蒙古皇室成员撰写的一系列重要的书信是研究元朝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的珍贵史料。1266—1278年八思巴曾为蒙古王子只必帖木儿撰写多封书信,收录在《萨迦五祖全集》中的《致王子只必帖木儿之教诫·宝鬘》是其中篇幅最长的一封,结合了世俗与宗教两方面内容,具有教诫性质。文章通过对此书信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等的简要阐述与分析,认为该书信对于了解八思巴"政教二道"观与当时的蒙藏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卡巨作:民族瑰宝现人间文/孙宁海李作文西宁市南行170公里处的隆务镇,既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区首府,也是藏族文化荟萃之地。建于元代的隆务寺比著名的塔尔寺还要早200多年。它不仅是传授藏族语言文字、研习佛教哲理的学府,还孕育并传授了藏医、藏戏和包括唐卡...  相似文献   

15.
略论仿汉文字陈丁昆我国许多民族文字的产生,或为自创,或是受外族文字影响而制。前者如:汉字、彝文、纳西东巴文等;后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了外国文字的影响而造,如回鹘文、藏文、傣文,另一类则脱胎于我国国内其它民族的文字,如八思巴文、契丹文、西夏文、方块...  相似文献   

16.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唐卡艺术丰富多彩,被称为"可以移动的壁画"。唐卡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对于装饰画和大型壁画的学习具有可借鉴之处。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主要从唐卡构图适用于大型壁画教学中的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将唐卡构图引用到教学中的方式进行表述,同时也表达了一些笔者对于唐卡和壁画,以及两者关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黑水城出土唐卡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科兹洛夫劫自额济纳旗黑水城的绘画作品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简要介绍了从俄苏时期到苏联解体以后近一个世纪俄罗斯学者对黑水城具有藏传风格的绘画———唐卡———的研究状况 ,并就近 5 0年间 ,特别是近 10年之内欧美学者对西夏唐卡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述评。文章同时回顾了国内的唐卡研究状况 ,指出包括西夏唐卡在内的西夏藏传风格艺术研究仍是一片有待学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藏汉自古是一家!唐代的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的美满姻缘,成为佳话传诵千古。而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元代。此间,促成西藏归顺祖国的藏族有识之士,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帝师、西藏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研究八思巴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鸿蛟 《中国藏学》2012,(2):188-195
文章以元代夏鲁寺壁画中地位较为独特的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续》壁画为例,通过图像辨识与文本比对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转轮王观念与元朝皇室因素,并对这一举动背后的政治动因进行阐释和挖掘,同时亦从该壁画仪轨文献中找出与元代八思巴转轮王观念有关的仪仗和仪式部分,试图对其文本根据与思想来源作一推测。希冀本文对于研究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治关系以及夏鲁寺壁画图像学的学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