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丘与西王母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众多神话人物 ,构成中国神话的一个庞大家族。昆仑多义 ,大而别之 ,有地理昆仑与神话昆仑。本文所论 ,仅限于神话昆仑与山神西王母。   (一 )“神话昆仑”是一个有限制的概念。昆仑之丘是“帝之下都” ,是诸神聚集之山 ,如同聚集了众神的古希腊之奥林匹斯山。昆仑之丘又是“天地之脐”、“天之中柱” ,把天地连接起来。(二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仑山神。西王母居于玉山 ,穴居 ,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其职司是刑杀之神。西王母又兼为古之医巫。(三 )西王母是昆仑之丘 (西王母之山 )的王者。她有自己的领地 ,显系一个原始部落的女头领 (酋长 )。  相似文献   

2.
雪域拾珍——滇藏文化带综合考察札记文\范建华徐冶从云岭高原到青藏高原,从横断山到喜玛拉雅,我们跨上“世界屋脊”,走向地球之巅,穿过神话之都昆仑、神山之王冈仁波钦,遥望珠穆朗玛、希夏邦玛、纳木那尼、卡格博等诸多险峻威雄的高峰。有人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相似文献   

3.
知识荟萃     
新疆瑰宝和田玉和田玉是新疆的特产。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山海经》等都有关于和田玉的记载。相传远古时居于昆仑一带的西王母曾到中原“献白环玉块”。周穆王(公元前940—928年)西行巡狩时,登昆仑山也赞许“惟天下之良山,宝玉之所在”。春秋战国时,和田玉已享誉内地,成为中原人民赞美的珍奇之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率领使团到西域,他的副吏曾到于阗(今和田)一带活动,“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  相似文献   

4.
张懿 《中国民族》2023,(1):34-39
<正>中华文明以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著称于世,中华服饰文化更是其中光彩夺目的绚丽篇章。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便与服饰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相似文献   

5.
岗仁波钦信仰与昆仑神话赵宗福对于藏族佛教徒、本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耆那教徙来说,横贯于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尤其是主峰岗仁波钦,犹如汉民族心中的昆仑山一样是世界第一神圣之山,对其虔诚的膜拜历数千年而不衰。而在中印、汉藏文化发生交流后,汉民族又把冈底斯山主峰...  相似文献   

6.
冯时 《中国民族》2023,(1):40-43
<正>纺织的发明不仅使人类可以蔽体遮羞,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乃至宇宙观、文明观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学的“经”字,学术传统、文化传统的“统”字,世纪、《史记·五帝本纪》的“纪”字,都与纺织有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继”也与纺织有关;文化传承的不绝如缕或者文化的断绝,“缕”与“断绝”还是与纺织有关;而我们常说的“经天纬地”,同样与纺织有关。所以,纺织不仅织造了衣服,织造了文化,更织造了文明,织造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7.
昆仑文化 ,就是以昆仑山为主脉的地域文化 ,是对广大青海人民几千年卓越创造的肯定 ,是对神秘高原自然、人文、审美经验的积累 ,是对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汇 ,对昆仑文化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明山 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蛟龙创造出泉源,僚三妹创造出爱情。--《布洛陀经诗》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龙母文化是壮族先民--古代越人的文化--解读壮族圣山的文化遗传密码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大明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数千年来,她美丽的山水孕育出了周边地区无数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称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那么它西部的峰峦叠蟑、百川奔突于万仞丛山中的阿里,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了。路遥道险,人烟稀少,更有高僧驻此,相传着许多。神山”、“神水”、“圣湖”的灵幻之说,愈使阿里神秘莫测。。请看,北面的昆仑,有唐僧取经时的“火焰山”之传。火焰山便是现在的烽火山。那烽火山上的火土,据说是当年孙悟空煽灭大火留下的  相似文献   

10.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史的地位上,黄帝一系变为“大宗”,炎帝一系为黄帝所掩,以《尚书》论,其中的《周书》是以《周诰》为主,属于以玄鼋为图腾的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即玄鼋,这是一种神鳖,玄鼋音变而为轩辕),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洪范》为“申”(神)职司天以属神之书,司天以属神即“神守”,而《吕刑》为“吕”(旅)职司地以属民之书,司地以属民即“社稷守”,仅此两篇书才属于炎帝系统。故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涯密”及“密唧”二词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考证 ,兼与《‘涯密’、‘密唧’与竹筒饭和啖鼠文化》一文的作者商榷 ,认为二词并非壮语音译词 ,“涯密”乃“崖蜜”之误 ,“密唧”乃“蜜唧”之误。文章还浅述了壮侗语民族的啖鼠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台湾历史与高山族文化》评介吴永章,谢冰张崇根同志所著《台湾历史与高山族文化》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台湾地方史若干史实的考证和论述,计有《三国孙吴经营台湾考》、《台湾古称“流求”探源》、《毗舍邪─—...  相似文献   

13.
《太阳部族》高原之巅的史诗和寓言文/吴朝晖黄毅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遥远的地方。——梭罗《瓦尔登湖我们很容易被电视纪录片《太阳部族》一开始就透射出来的神秘氛围所震慑。慕土塔格———冰山之父在“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一身肃然地高高矗立,太阳...  相似文献   

14.
桂林回族家规分析周建新1995年9至10月,笔者随《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课题组,到桂林地区做社会调查,收集到11份珍贵的回族家谱。其中主要有《池头马家谱入、《宋氏祖谱》、《李氏家谱》、(张氏家谱》、《麻氏祖谱》、《傅氏祖谱》等,有的祖谱内容翔实,言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西周春秋时期"四夷"之夷、蛮、戎、狄与"四方"之东、南、西、北搭配结合的演进历程,探讨了"四夷"、"四方"间的搭配结合与"五方之民"格局形成的渊源关系。《礼记·王制》提出的中国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五方之民"格局,是战国人关于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的理想与展望;而司马迁《史记》所构建的秦汉国家民族地理格局,才是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观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翻译》杂志1986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译名“东土耳其斯坦”并非大错》的文章。这自然会引起有关学者尤其是新疆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关注。英文“East turkestan”一名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理应译作“东突厥斯坦”,将其译成“东土耳其斯坦”是不正确的。“Turkestan”一名是由两个不同的词构成的,即“Turk”和“estan”。“Turk”一名为突厥语,它最初只是一个姓阿史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后,“突厥”一词始用于汗国中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逐渐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18.
《银翅》是庄孔韶“不浪费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成之作,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是中国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先行之品;《银翅》在内容和方法上拓展了《金翼》,是对《金翅》的传承和突破;《银翅》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描述和国外相关研究的回应,是人类学社会史研究的补白,它的本土研究理论和对人类学表述方法的创 新等,是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文献中被称为冈底斯的神山在口语中被称为“冈仁波切”(gang rin po che),“冈”(gang)是藏语即雪或雪山之义,“底斯”(ti se)是梵语,清凉之义,合成后就是“清凉的雪山”之义了。“冈”加上藏人的尊称“仁波切”(rin po che即宝贝)则表现了藏人对它的敬仰之情。由于终年有积雪封顶,在藏文文献中常被比喻成水晶塔(shel gyi mchod rten),这个水晶塔似的山峰座落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山峰海拔6714米。与此山一起被朝拜的还有附近的玛旁雍湖,相距26公里。对藏人来讲,冈底斯山神山崇拜是一个亘古及今的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神山崇拜还与其周边的其它民族及其文化有过密切的联系。对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参崇拜     
人参(Panaxginseng)原产于中国,深受汉、满和朝鲜等各民族人们的喜爱,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panacea);在中国医学史、政治史、民族史L均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对人参的利用和崇拜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梁书》将人参当作神草,《隋书》将人参看成妖草·王安石不接受人参,元人用人参为牛治病·明后期国人对人参崇拜达到惊人的程度……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纬书和本草。《春秋纬·运斗枢》:“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礼纬·斗威仪》:“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