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至秦岭-大别山,全长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清末地理史学家丁谦所著《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证》指出:“中国内地诸山,皆发脉于昆仑,昆仑东西行,今和阗南山是也。”昆仑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第一神山”,拥有万山之祖、龙脉之祖的神圣地位。文化典籍中的“昆仑”,内涵更为丰富。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等记载,到中外诸多学者的考证,可知“昆仑”蕴含“天”“皇天”之意,它不仅是神山所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西王母神话文化内涵的分析,对青海环湖地区先民的原始审美现加以探讨,旨在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昆仑神话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三代时期昆仑玉输往中原的路径与古代羌族部落从发源地北迁与西进有关,且与羌族的地望昆仑山及其山名的指涉流变密切相关;三代时期,昆仑玉以进贡的方式进入中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昆仑玉主要是以羌族各部落自西向东以馈赠、贸易等形式逐步传递,最终输入中原地区。此外,武力劫掠和政治上层以和平的外交手段获得昆仑玉,也是昆仑玉东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丘与西王母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众多神话人物 ,构成中国神话的一个庞大家族。昆仑多义 ,大而别之 ,有地理昆仑与神话昆仑。本文所论 ,仅限于神话昆仑与山神西王母。   (一 )“神话昆仑”是一个有限制的概念。昆仑之丘是“帝之下都” ,是诸神聚集之山 ,如同聚集了众神的古希腊之奥林匹斯山。昆仑之丘又是“天地之脐”、“天之中柱” ,把天地连接起来。(二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仑山神。西王母居于玉山 ,穴居 ,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其职司是刑杀之神。西王母又兼为古之医巫。(三 )西王母是昆仑之丘 (西王母之山 )的王者。她有自己的领地 ,显系一个原始部落的女头领 (酋长 )。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创造出来语言,而语言又记录了文化的发展。对一种语言的理解和学习,离不开对创造出这种语言文化环境的了解和分析。本文主要以美国语言出发对美国的文化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研究热潮的迭起,各个具体的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在众多的文化领域中,民族法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本文拟通过对金秀瑶族法文化现象的剖析,对民族法文化这一新的文化领域进行探讨,以请教各位专家学者。 一、瑶文化与法文化 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花中的一葩,它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民族文化是全民族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共同特点的复合体。它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并为全体成员所享有,是全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旦该民族创造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共同特质的复合体,也便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具体地说,某民族在创造财富和组成社会的过程中便创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化;而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  相似文献   

7.
岗仁波钦信仰与昆仑神话赵宗福对于藏族佛教徒、本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耆那教徙来说,横贯于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尤其是主峰岗仁波钦,犹如汉民族心中的昆仑山一样是世界第一神圣之山,对其虔诚的膜拜历数千年而不衰。而在中印、汉藏文化发生交流后,汉民族又把冈底斯山主峰...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为民族发展指明方向 ,为民族复兴创造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创造新的中华文明 ,不仅要求发展经济 ,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求兴起文化建设高潮 ,创造发达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精神?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文化系统之一,它是阿拉伯民族和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对于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居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多元文化从来是源远流长与互补共存的,在新青海建设中青海人着眼于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紧紧围绕青海文化的独特价值,运用根基深厚、内容多彩的青海文化助推了青海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青海文化以豪迈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赢得喝彩。其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表现出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心胸及重在建设与开拓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普遍地渗透在社会体制、调节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常常表现为某种"隐形"的因素,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青海处于青藏高原文化圈中,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在新形势下以多元文化观作为青藏高原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多样化统一、生动活泼的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青海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人地关系和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背景下,青海省都兰吐蕃墓葬群面临的盗掘现象十分严重,虽然省文物和公安部门也多次采取措施严厉打击盗墓活动,并于2005年成立了吐蕃文化保护中心,但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不完善,加之资金等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我省都兰吐蕃墓葬群的文化价值,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健全法律保护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及科学研究,做好对我省都兰吐蕃墓葬群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自被视为文明冲突中的主要一方之后 ,似乎就已成为取代“红色威胁”的“绿色威胁”。在全球相互依赖的世界中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因此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甚至不安。本报告建立在大量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基础之上 ,并通过纵横比较等方法进行理性分析 ,试图科学揭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青海穆斯林社会的影响 ,以便对正确估量形势 ,促进穆斯林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1989年又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中,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纳入保护的范围。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我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立法正在抓紧进行,开发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快对民间文学艺术等遗产的立法保护,积极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相似文献   

17.
杨军 《青海民族研究》2012,23(1):155-160
青海回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发展进程中,在坚守主流伊斯兰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融摄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周围少数民族历史上信仰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遗俗至今仍在青海回族,尤其是农村回族聚居区较为流行。这一现象可视为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融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近代青海由于地处内陆边陲,传教士基于近代青海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制定适合青海地区的传教方法,形成了近代青海地区基督教传播的特点,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对近代青海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