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都兰吐蕃墓葬群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而墓葬群所处地势和出土文物所折射出的鹿与鹰文化现象,为研究吐蕃古代苯教及丧葬仪轨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以苯教中鹿与鹰文化现象着手,以考古资料为旁证,探讨苯教与周边地区广泛盛行的萨满教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可显现藏区民间信仰中的鹿与鹰文化现象,并可体现都兰吐蕃三号墓主人的丧葬规格依据了具有鹿与鹰文化为特征的隆重而规范的苯教仪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外来吐蕃人与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墓葬的重要标志.由此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而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  相似文献   

3.
有关青海省都兰县一带的古代墓葬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我国考古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士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均断定为吐蕃墓葬,国务院与青海省政府曾以“都兰吐蕃墓”名称正式发文.但在近几年里,青海省的一些地方史爱好者对此持不同观点,执意将其归为“吐谷浑墓”,并以此频频发动舆论,对地方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为澄清这一事实,从多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都兰古墓的民族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关于吐蕃时期吐蕃人的绘画资料,存世较少,除了敦煌石窟中吐蕃人的绘画资料外,尚有断代在9世纪前后的吐蕃风格的绢画,以及遗留在中亚和青藏地区的部分岩刻画.有鉴于此,青海都兰以及海西吐蕃墓葬中的棺板画即是吐蕃时期珍贵的绘画资料.本文利用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对青海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的内容和题材进行了详细考证.证明这一时期的吐蕃绘画风格深受中原地区和中亚、西亚地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整个藏族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吐蕃法律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发展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吐蕃的法律文化渊源深远。它既源于吐蕃本土习惯和苯教文化 ,也受到中原佛、道、儒文化和印度法文化的影响。研究吐蕃法律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是考察藏族法律文化嬗变历史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次旺 《西藏研究》2016,(2):33-42
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主要包括宫殿建筑古迹、宗教建筑古迹、墓葬建筑古迹、石碑铭刻古迹、历史文献古迹资源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了解和认识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十分必要,尤其是探讨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吐蕃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宗教文化、佛经翻译、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布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古墓群是继敦煌、吐鲁番发现以后,中国西部最大的考古发现,备受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研究者们分别从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藏学等多学科、多视角探讨了都兰吐蕃古墓的形制、族属、年代、出土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等,涌现了不少新的观点。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简单梳理,有助于研究都兰吐蕃的学者和爱好者系统了解和掌握相关动态。  相似文献   

8.
论吐蕃法律的渊源、形式和立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峰 《中国藏学》2007,(1):31-37
本文深入研究了吐蕃法律的渊源、形式和立法原则,认为吐蕃法律有比较系统的立法原则,吐蕃法律的形成主要受到历史传统、佛教文化和外民族文化的影响,吐蕃法律的形式主要是正规法律文件,赞普诏令、大臣政令等也具有法律效力,其形成一般经过起草、讨论、盖印、颁布等程序。  相似文献   

9.
霍巍 《西藏研究》2007,(2):49-61
青海近年来出土了若干例吐蕃时期墓葬的木棺板画,已有学者对此作过初步研究,但观点颇存歧义。文章联系汉藏文献以及中原和北方民族的相关考古材料再作探讨,提出这批木棺板画所反映的不是一般所谓“社会生活场景”,而是流行于吐蕃本土的苯教丧葬仪轨影响到吐蕃所征服和占领地区的直观反映;墓葬主人的族源应为北方鲜卑系统的吐谷浑人,但其在受到吐蕃文化影响的同时,还受到来自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青海吐蕃文化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3月中旬,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四川联合大学博物馆联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有三个议题:“阿契寺(Alchi)的建筑与壁画”、“青海都兰吐蕃墓群的发掘和研究”、“南美高原的狩猎与游牧人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党项是一个多种族的部落集合体。七至九世纪,随着吐蕃的兴盛与衰落,吐蕃与党项之间发生了密切关系,这表现在吐蕃与被征服地区党项各部的关系、吐蕃与内迁党项部落关系等方面。九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之后,其所统治的种族部落及吐蕃本身的许多部落最后溶于党项这个多种族部落集合体之中。  相似文献   

12.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小邦之王”,其后逐渐被吐蕃征服,演变成为地方实体政权,到吐蕃王朝中后期仅存吐谷浑、工布、娘布三个.本文检索汉唐文献,发现吐蕃小王制深受汉唐之间西北诸族小王制的影响,据此可以看出吐蕃与西北民族在制度文明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吐蕃统一政权是藏族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大放异彩的时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吐蕃贵族在吐蕃政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韦氏家族在吐蕃贵族中极其显赫.韦氏家族成员几乎贯穿了吐蕃政权的始终,对吐蕃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赞普像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壁画中的标志性人物像之一,其出现是壁画的绘制者根据实际情况将佛典内容进行变通的结果。赞普问疾听法图的粉本应源于吐蕃地区,由汉藏艺术家们共同创作而成,而赞普和侍从的服饰及容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则是受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藏区设立的三大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一,治所在河州。对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学术界至今尚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实际上是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一是"掌军民之务"的宣慰司系统,如总管府以及总管府下辖的各州、县,这一系统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二是都元帅府所属的军事系统,如元帅府等;三是吐蕃等处宣慰司兼管的万户府等。四是招讨使司系统。二、三、四系统均以军事管理为主。五是管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宗教机构,但这一系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中。一些论著中之所以未能理清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管理体系,其原因就在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与都元帅府两大系统都兼有一定的军政管理职能,也都管辖着相应的行政与军事机构,只是吐蕃等处宣慰司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都元帅府则偏重于军事防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进程与西北的地理特征,分青藏高原、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三大区域,评述近3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概况、观点,并提出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8~9世纪吐蕃入迁河西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地区在吐蕃统治的80余年间,除了吐蕃自身在这里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吐蕃对迁入地的影响,即出现了吐蕃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吐蕃采取强制政策的结果;同时,在吐蕃入迁河西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以藏语言命名的地名.  相似文献   

18.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吐蕃僧诤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这次僧诤事件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吐蕃僧诤记》作者认为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导致汉僧一万在论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笔者不敢苟同这个观点,在引用作者原语基础之上,重新分析史料,逐一点破他的论证过程,并认为吐蕃僧诤的结果是吐蕃本身对宗教选择的结果,符合宗教适应社会发展这一规律,而与唐蕃之间的政治矛盾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宋代蕃兵制度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对夏战争的需要,宋朝在西北边疆地区建立了一支强悍勇敢的蕃兵少数民族部族军队.蕃兵建立和制度化的过程始于北宋初,之后随着蕃兵兵团在西北地区的日益组建,逐渐形成了蕃兵军事职官除授、蕃兵选刺、训练以及有功迁赏、违法处罚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先后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蕃兵管理、确保蕃兵质量和战斗力的提高以及激励蕃兵英勇杀敌、保家保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