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近年,一些农民因购买种植了假劣种子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时有发生。现在又到了为明年春耕备种时节,如何防范避免购进假劣种子呢?根据有经验农民提出三条建议:(一)最好到正规的种子公司购买作物种子。因为这些单位具有专业的科技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革命后期农民土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和基本任务之一。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已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对农民土地问题也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酝酿。然而,到大革命后期,农民运动已发展到强烈要求土地的高潮时期,却没有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本文试就大革命后期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同共产国际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与愿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及愿望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农民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土地整理,但参与不及时、不深入,农民对土地整理存在自己的愿望。研究认为,应建立农民全程参与土地整理机制,成立土地整理农民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民广泛地、有组织保证地全程参与到土地整理中。这对促进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是农民的主要问题,土地所有权是土地问题的首要问题。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明确表示认同土地国有,井冈山《土地法》开始贯彻实施土地国有政策,1930年10月开始放弃土地国有,到1931年2月确立土地所有权应归农民所有等,完成了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所有权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亿万农民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完成的.政府通过优化农民的行为环境,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和汇聚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其关键是提供一套有效率的土地制度.切实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的核心.不失时机地推进土地制度创新,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7.
正"惊蛰春分温回升,春耕春播正当时。"每年的春分过后,寂静了一个冬天的田野,又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有的赶牛整田清沟,有的使用农机进行春耕、春播,那热闹的画面,成为田间地头一道美丽的风景。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春耕,在古代,贵为至尊的皇帝在春日里也亲历耕犁,以示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谓之"亲耕"。民间有句俗语说得好"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可以说上至九五之  相似文献   

8.
1925年以后,长期的赤白对立局面,使江西形成了苏区、游击区、白区三种不同地区。到解放前,这三种地区土地占有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认为,江西省土地占有和集中程序,低于其它各省。这一特点对江西农村土改前土地关系的变迁产生了影响。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 亟待推翻封建土地所制,建立新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当前我国农村进行的重大制度改革,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不断强化农民对于土地的实际控制,不断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可以实现农民土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四到户",可以实现从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转换,这将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益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耕地既关系着农村人口的生存保障,又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土地政策、土地法规的制定。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实行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土地所有权经历农民私有到集体所有的改变,土地使用权则经历农民自由经营、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三个阶段。不同时期,政策、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表...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农村调研过程中接触到一种 非常典型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农村上地二轮承包以后,由于农户人口基数发生了增减变化以及修路、建镇等公益事业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根据农民要求对集体承包给农民的耕地,按现有实际人口重新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有组织地对村、组耕地进行局部调整,这并不违背党的农村政策。但令笔者不解的是有许多要求增加承包土地的农民,新增土地后并不是倍加珍惜、精耕细作,而是和过去一样弃种抛荒,到外地务工经商去了。既然要求增加承包土地,为何又要弃种抛荒?既然不愿种田,又为什么要“寸土必争”?这些不解和疑惑牵引着笔者再次深入农村进行更细致的调查。 调查采访中发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十分复杂。绝大部分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都想出去闯世界,创造更大效益、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城市文明,但他们又时刻感受到衣村户口的束缚,到城里打工,虽然挣钱多,但失业风险大,没有基本生活保障,总觉得城市不是久留之地,打工更不是长久之策。所以,他们既想脱离农村,走出黄土地,同时又害怕失去土地,这就是当前农民对土地复杂  相似文献   

12.
土地、政策与农民心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中国农民是靠土地生存的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手段 ,更是农民财富和社会身份的象征。由于对土地的过分依恋造成农民的平均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变化引发了土地与农民关系及其心态的变化。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尔后实行的集体化道路和农民的恋土情结发生了严重冲突 ,改革开放使农民再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对于世纪末的农民而言 ,土地是必需的 ,但不是唯一的。土地情结由浓变淡是 2 0世纪农民观念的最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耕者有其田"经历了从空想性到科学性、从虚假性到真实性的发展历程。平均地权思想是国共两党农民土地政策的基本起点,但由于两党政策理念不同和由此决定的政策路径的不同,最终导致政策实施结果的不同。国民党最终背叛了耕者有其田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真正将"耕者有其田"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线,也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生存、发展而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就业的主要岗位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对农民还具有基本社会保障功能,许多农民利用农闲到城镇就业,当农民失去工作回到农村后,仍有土地耕种,生活依然能够得到保障。然而当前土地提供的就业既没有给农民带来足够的收入保障,也没有给农民带来相应的养老保障,农民的就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能否有效保障种地农民的可持续性就业,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重点攻关的民生课题之一。如果国家承认农民种地即就业,那就应当给农民提供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待遇和配套保障。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农民》的作者符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波兰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农民》是他的代表作,被称为“土地的史诗”。在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沙俄主宰下的波兰王国农村,广大农民仍然依附于土地,土地仍然主宰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在土地问题上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农民》这部小说就是以土地问题为画布描绘了当时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农村生活广阔的图景。 小说分《秋》、《冬》、《春》、《夏》四卷。作者以生动细致的笔调,从描绘列普卡村丰富多采的秋色开始,展现了波兰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斗争。故事主要是以列普卡村首  相似文献   

16.
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土地对农民有多重效用,若以土地对农民的总效用为1.0000,则江苏省土地对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效用、就业机会效用、直接经济效益效用、子女继承效用、征地后可以得到补偿效用、以免重新获取时支付大笔费用效用的平均值依次分别为0.3862、0.1695、0.1972、0.03340、0.1796、0.03410.显著影响江苏省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年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农业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例、性别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结果印证了Scott有关小规模土地下农民决策基于生存伦理的结论.我国应逐步实现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自建国以来发生了三次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建国前后,其特征是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将其还给农民,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农民即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劳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改善了农民的贫困生活。这次革命一直延续到合作化结束。但是,一九五八年,我们搞了全国范围的人民公社化,使土地的经营权离开了农民,他们无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也使他们缺乏劳动积极性。所以,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尽管我国有4/5的人口种地,却无法满足全国对农产品的需要,中国农民仍然在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次农业革命始于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内容是在全国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和包厂到户责任制,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2.3%。由于土地的经营权重新还给农民,再次激发了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土地是农民主要的财产,而现有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只有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明确农民作为土地的产权主体,完善现有土地流转方式和土地补偿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权利,才能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对山东省龙口市后店村种植业结构改革过程的调研和访谈发现,土地制度变革和农民主体性因素是影响后店村种植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农民心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人口增多以及种植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后店村农民受具体土地政策的影响和"生存理性"的驱动,对于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从犹豫不决与彷徨不前到积极参加与安于现状并存再到瞻前顾后与力不从心的发展路径.面对当前农民的消极悲观心态,应科学利用农村的耕地资源,通过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社,转变农民心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性是农民从事土地生产的前提性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民出现了自愿性失地与被动性失地的两种状态,城市化的需求同时也导致农民出现身份边缘化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革.因此,改变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一个必经过程,赋予农民对于土地的有限所有权,提升农民的社会层次,为农民的城市化设置准入性门槛,在保证土地有效使用的前提之下,提高农民对于土地的有效掌控权与发展权,这对于改善农民的财产性利益的比例配置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