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及汉、英语言中运用比喻手法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比喻应恰当贴切比喻应生动形象比喻应新鲜有创见避陈腐  相似文献   

2.
颜色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的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对汉英色彩词汇的修辞文化差异,特别就比喻手法中的色彩词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修辞魅力,并指出对英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极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研究英、汉广告语言的特点出发,着重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广告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4.
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法是一种国际语言现象,是各民族在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共同创作的。通过对英、藏、汉语自然物比喻、动物比喻、人或事物比喻以及比喻思想文化内涵比较及翻译,可以看出英、藏、汉语比喻表达法具有的共性为人类文化的交流、发展和融合带来很多便利,而从思想深处认识语言之间所具有的共性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的一类,在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得到体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孕育于不同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制约于各自赖以生存的历史,传统,其同一颜色词的语用差异也就不言而喻。在英、汉语言中,green和绿其涵义差异较大。对green在英、汉语言中的语用异同研究发现,文化、历史、传统对词义有着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比喻(Figures of Speech)在英语中和在汉语中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修辞(rhe-torical)手段,所有的英、美名作家没有一个不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运用比喻。英国小说家及剧作家高尔斯华绥(J.Galsworthy,1867—1933,曾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他语言丰富广博,勇于大胆想象,还能创新地运用早期名作家莎士比亚等人的用语。他的比喻手法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高尔斯华绥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所以他的作品语言简明而美丽,生动而形象,深受读者的赞尝。本文对高尔斯华绥作品中隐喻、明喻和转喻的运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英、汉谚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翻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还要深刻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并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替换、补充说明、变换比喻形象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真正做好英语谚语的汉译工作。  相似文献   

8.
数字是语言文字种类之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数词(或数字)与其他词语一样,也具有各种比喻的含义和作用。其中,尤为突出的莫过于隐喻了,各个民族对数字赋予了丰富的隐喻含义。本文就英.日.汉三种语言中含有褒义和贬义的典型数字进行考察,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三种语言中的数词隐喻的含义得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对比结果。这种跨文化对比,对促进二语习得或三语习得,提高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汉语普通话(以下简作“汉语”)、英语中都有舌尖浊边音/l/。本文拟就/l/在汉、英语音拼合方面的共同特征及差异作一些粗略比较,探讨一下汉语、英语语音中共有的一些音位的共性特征及差异,用以指导汉、英语音教学,也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发好不同语言中的共有语音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中西思维差异及其对汉英互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拟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入手 ,分析了影响汉、英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背后的民族思维差异 ,并联系实例论证了这些差异对汉、英互译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构词、词义变化、成语及谚语三方面分析了英、汉习用性比喻的相同点 ,从地域因素、联想意义、文学与宗教、及音韵效果方面阐释导致二者间差异的原因 ,以期缩短英、汉语跨文化交际中因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罗虹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千锤百炼出来的生动精炼的语言。它既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而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的手法。一、英、汉谚语的...  相似文献   

13.
英语是“形合”特征明显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明显突出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往往给翻译中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许多障碍,而以主位推进为英-汉翻译的单位,不仅从理论上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上有益于译者,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英语语篇,并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生成自然、流畅的汉语语篇。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中动结构,一种既区别于主动句又不同于被动句的语言现象。它们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英汉语中动结构所表述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同的,而它们的差异是由英汉语不同的语言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个民族相隔万里,历史背景,社会习惯、风俗人情、文化生活,都不相同,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增加翻译上的困难。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各有自己的一套词汇、语法、修辞手段和习惯用法。有些英语成语典故,比喻影射,若望文生义照原文形式和字面意义直译出来,令人迷  相似文献   

16.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态等诸方面的变化 ,词汇要不断地创新、充实、丰富。文章从词汇的角度 ,选择汉、英语言中的新词语 ,从造词、词语结构和词语使用几方面 ,探索汉、英民族文化心理的印记 ,以说明作为重要文化现象的语言 ,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告语作为广告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着重分析、对比英、汉两种广告语言在词汇、语义、句法、修辞、音韵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和表现技巧,探讨英、汉广告语的艺术创意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从动物设喻的角度探究英汉文化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比喻。同一动物形象,带来相同的联想,反映了英汉文化的重叠,体现了英汉文化中人们共同的思维模式,但更多的是显示了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也会用不同的动物形象表达共同的语言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比喻的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的异同,反映其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构建材料,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其文化的负载者。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是汉、彝、英语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反映社会的亲属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词做参照系,通过对汉、彝、英具有代表性的亲属称谓词作对比性地描写分析,旨在探索它们在宗族关系、长幼次序、背称面称的差异上反映的不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英汉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实生活中人们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对某些事物及言行有所忌讳,出现了许多禁忌问题。在英、汉交际中,我们应对各自的禁忌有所了解,以免造成交际失败。本文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个角度来探讨英、汉交际中的禁忌问题,揭示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