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晋书》本传说他:“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於世”。《隋书·经籍志》除于上列皇甫谧的撰述注明卷数外,又著录了“《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阴阳历术》一卷,皇甫谧撰”,“晋徵士《皇甫谧集》二卷,录一卷”。关于皇甫谧的医学著述,《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晋书》曰:“(谧)日后得风痹疾,因而学医,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三国志》卷二十《东平灵王曹徽传》裴注引“(曹)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於世。”《隋志三》有“《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至于皇甫谧的名著《甲乙经》,《宋史·艺文志》加以著录。  相似文献   

2.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县东南)人。他生活在魏晋时期,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卒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终年68岁。皇甫谧一生著述甚丰,撰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历史专著。上述书籍中的不少内容,已被《三国志注》、《后汉书》、  相似文献   

3.
朝那县城址变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历史时期朝那县留下了四个古城遗址,根据遗址地层中建筑残件的特征,运用地层学方法对四个遗址进行断代,分别概要确认四个城址为秦汉(宁夏彭阳)、东汉至北魏(甘肃灵台)、北魏至西魏(甘肃镇原)、北周至隋代(甘肃平凉)朝那县城的遗址,认为以往关于朝那城址的争议基本都有城址的证据,但将朝代混淆了。同时提出朝那县城址以及皇甫谧故乡的争议都是因为历代城址的迁徙变迁所致,认为只有跨省区对朝那县及其他遗留城址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有效解决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古代城址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洛阳纸贵     
西晋左思“欲赋三都”,从山东临淄“移家京师”,“遂构思十年”赋成,一时不被人看重。左思请德高望重的皇甫谧看过,皇甫谧矢口称赞,并为作序。又有著作郎张载、中书郎刘逵作注释,于是《三都赋》声名大噪。起初,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想作此赋,听说左思在写,对他弟弟陆云说:“有一个鄙夫要写《三都赋》,待他写完,用来盖酒坛子吧。”待《三都赋》问世,经名家荐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也为之叹服而辍笔。  相似文献   

5.
鲁迅论焦先     
镇江焦山,传说是因汉末处士焦先(光)隐居于此而取名的,今天山上还有他的遗迹.他是个奇人.皇甫谧称他“扩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6.
西晋皇甫谧是继刘向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 ,其杂传作品包括《高士传》、《逸士传》、《达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韦氏家传》。皇甫谧的杂传创作是小说式的 ,这不仅体现在其为传的旨趣与心态、选材态度与方式方面 ,更体现在其以杂传述志写心 ,而小说式的创作 ,使他的杂传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品格。  相似文献   

7.
鸦雀有声 《社区》2014,(29):43-43
魏晋时期的左思,可能要算是利用名人炒作,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年轻时的他,由于出身寒门、长相丑陋,被人看作是个弱智。他整整花了10年工夫写下的千古名篇《三都赋》,起初却不仅不被人看好,而且还遭到“只能用来盖酒瓮”的讥讽。后来有人给他提议,请皇甫谧出面帮助推介推介,也许能很快改变局面。这皇甫谧是当朝众所周知的大名人。他既有东汉名将皇甫嵩这样值得荣耀的祖辈,  相似文献   

8.
最早考究汉赋渊源的是东汉班固,他说赋是“古诗之流”,是从《诗经》发展来的。在《艺文志》里,他还讲了从《诗经》经过屈原,荀卿、宋玉之赋,发展到汉赋的过程。晋代皇甫谧、挚虞都采用班固的说法。刘勰全面总结了他们的论述,说赋是“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的。自后,汉赋来源便成了定案。如清代有“风雅颂之再变而后又有离骚,骚之体流而成赋”之说,近代有“汉赋的主要来源是楚辞”之  相似文献   

9.
<咏贫士>七首思想内容丰富,借歌咏古代贫士来抒发己志.诗中所咏贫士的事迹分别见于其他史籍中,其中皇甫谧<高士传>是其主要的材料来源.陶渊明对材料的选择和构思不仅体现了其诗的创作特色,也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0.
豫东地区,即今河南省商丘一带,在夏商时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只是由于历代黄水湮没,才被不少人认为是“无古可考”之地。实际上,这里的古文化遗址同苏、鲁、皖邻境一样,往往分布在被称为“山”、“丘”、“亭”、“寺”的台地之上。甲骨文中虽然已有“大邑商”、“丘商”诸辞,而“商丘”二字连用作为地名,则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但自此以降,商族东方起源论和西晋皇甫谧首创梁国谷熟南毫说日盛,并为古今中外不少著名学者所引用、附会而  相似文献   

11.
商族的起源问题,是研究商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学者看法不一,总括起来主要有西来说、东来说和北来说。西来说提出最早,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东汉郑玄、西晋皇甫谧、唐郑樵以及近代俞正燮均同此说。商汤所都之亳虽不在陕西,但商族来源于西方还是有史可征的。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这样介绍《高士传》(P 4684): 晋皇甫谧撰。三卷。记录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九十六人。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原书记述高士七十二人,今本系后人杂抄《太平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后汉书》等,附益而成。这样介绍准确不准确呢?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索:一、皇甫谧《高士传》原来记述了多少人?二、今本《高士传》的渊源。首先应该指出,《辞海》新版的介绍,是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几乎成了定论。这是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看法。《提要》说: 《高士传》三卷,晋皇甫谧撰。……案,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曰:“刘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刊载俞绍初同志《<秦女休行>本事探源质疑》和吴世昌先生《答俞绍初君的质疑》两篇文章,就左延年和傅玄的《秦女休行》的本事是否均为庞氏烈妇传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俞绍初同志认为左、傅“二诗主要人物与基本情节绝不相同”,“是用同一题名写不同题材的作品”。吴世昌先生则认为两首诗都本于《后汉书》、《三国志》、皇甫谧《列女传》中庞淯母赵娥亲的故事,二诗情节只有一点不同:左诗说烈女杀仇人后上山逃走,被关吏截获,傅诗说她自首。“证以史传,傅玄说对了,左延年错了。”由于这场争论缺乏新的材料根据,双方都未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杨键 《社区》2014,(14):24-24
在古代中国,没有体验过精神上的宁静和专注算不得真正的隐士,这些隐士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中国文化最古老的价值观:权力的传递乃是基于美德和智慧。三世纪皇甫谧《高士传》载: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所知的三国小说共约六种,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了其时的小说四种,即曹丕的《海内士品》、嵇康的《圣贤高士传》、皇甫谧的《逸士传》和康泰的《吴时外国传》。对三国小说的总体概况进行分析,三国小说的创作相当繁荣,其成就和地位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诗文。  相似文献   

16.
“针缩奴”,是被主人用银针刺缩了足筋而不能行走的奴隶。根据《敦煌实录》记载:“张存,善针。存有奴,好逃亡。存宿,行针缩奴足;欲使,则针解之。”(《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医针”引) 针刺,本来是古代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之一,晋人皇甫谧《甲乙经》从防止误针的角度记载了“针缩”。掠买奴隶的剥削阶级分子,为了防止奴隶逃亡,自己睡卧时,针刺他们的足,使其足筋收缩,不能行走;到了需要役使他们的时候,才用针术解开。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实在可恨。 在封建社会里面,关于“针缩奴”的记载,当然不止这一例。沈约《宋书》的“乐志”,还保留着一篇有关“针  相似文献   

17.
周原出土甲骨“虫伯”卜辞,有的认为:“‘虫’与‘崇’疑为同声字。‘虫伯’,似为‘岽伯’。……《周本纪》‘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歧下而徙都丰’。二十二号卜甲的‘虫伯’(崇伯)疑即崇侯虎。持相同观点者还认为‘崇为方国名’。但对其地望提出不同意见,说“商末周初之崇伯,亦即崇侯虎,皇甫谧以为崇在丰、镐之间,恐误会《诗》‘诗伐于崇,作邑于丰’的意思,……按‘崇’一作,崈’亦作‘嵩’、‘崧’。王念孙谓古无‘嵩’字,原作‘崇’。其地望“据《水经注》青要山在新安县,即在今崇山附近”。而持相反观点者则进一步指出;“‘虫伯’即‘崇伯’,即指‘崇侯虎’,‘虫’和‘崇’声音  相似文献   

18.
明代梅鷟<尚书谱>五卷,迄今未有刊本.阎若璩称此书"殊武断也.然当创辟弋获时,亦足惊作伪者之魄."其"武断"之处表现在:断定孔壁<古文尚书>十六篇为孔安国伪造;断定东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皇甫谧伪造;否定<百篇之目>,断定<尚书>全经七十七篇;臆造"刘向<别录>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篇目,等等.其"创获"主要表现在:考辨<尚书序>(大序)之伪;考证郑冲未见<古文尚书>;考辨晋人<武成>篇之伪,等等.  相似文献   

19.
自清代以来,学界一直认为,皇甫谧的医学著述除了《针灸甲乙经》《论寒食散方》等,尚有《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两部医方著述,但经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各类文献的考证,发现《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是不存在的,前者其实是他的《论寒食散方》,后者实则为其《针灸甲乙经》之代称。  相似文献   

20.
清风慕竹 《社区》2014,(5):40-40
左思在历史上之所以有名,主要是与一个成语有关,即洛阳纸贵。那是因为他写出了精美绝伦的《三都赋》,为时人所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至断货,想买都买不着了,不少人为了抄写这篇千古名赋,不惜大老远跑到外地去买纸,足见其风靡的程度。不过《三都赋》并不是写出来就为人所赏识的,它的走红仰赖于当时一位著名的学者——皇甫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