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姓氏谈     
中国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家族是以婚姻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我国古代社会,姓与氏最初是分开的.《通志·氏族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践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  相似文献   

2.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3.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  相似文献   

4.
达斡尔族的哈拉、莫昆名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符号,具有多重文化功能,依其历史演化进程依次似为:1 居住地域性标志;2 氏族标志;3 血缘关系标志以及确立婚姻关系的参照系;4 姓氏;5 父系家族;6 文化符号等。这种由语言符号逐渐演化至文化符号的历程充分地揭示了达斡尔族制度文化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外来文化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古代日本的氏姓制度,是原始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原则在阶级社会长期残存的结果。它一方面用血缘关系或模拟血缘关系掩盖阶级关系,另一方面以森严的等级划分社会成员,是对剥削阶级十分有利的一种统治方式。中国先进文化的和平传入,使日本社会呈跳跃式发展,原始社会氏族成员的长幼关系,变成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稻耕农业,需要众多人员的协作和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和征服者为了获利更大,实行集团式的奴役方式,是氏姓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氏姓制度形成之初,对保护社会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其消极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徼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妊姓氏族.  相似文献   

7.
公元4世纪前期,日本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强大的畿内联合政权实现了全国性的地域政治统合,日本早期国家——大和朝廷正式形成,以氏姓制和部民制这两驾政治经济马车统治着日本列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日本早期国家是集权与分权并立的氏族联盟国家,这种国家形态使得早期日本人对国家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比较薄弱,豪族及其统治之下的人们的氏族共同体意识依然很强,国家观念呈现出二重动态平衡的特点。这样的早期氏族国家观念为以后国家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早期国家形成的集权与分权并立的权力关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日本人国家观念的基因密码。  相似文献   

8.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西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辞海》云:“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氏也出自姬姓,晋武公之孙突食邑于羊舌(包括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称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而成羊舌氏。突的孙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也姓杨,因此又叫杨食我(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相似文献   

9.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裕固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部落组织,每个部落又由若干个户族(相当于氏族、裕固语称“的尔斤”即“特勤”)组成。每个户族的名称类似汉族的姓,但又与汉族的姓不同,裕固人的姓与名是分离的,名是名,姓是姓,名字的前边不冠本民族的姓,也不实行姓与名相连的人名构成方式。据调查裕固族现有十个部落,二十九个户族,也就是说裕固族本民族的姓(即户族名称)行二十几个,其中一些姓氏较为古老。  相似文献   

10.
论三代国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态不同于秦汉以后的王朝模式,是由许许多多的“邦”组成的。王是天下的共主,所谓庶邦(万邦)是王的臣属,但王也有自己的邦(所谓“大邦”)。庶邦既包括远古演化而来的原生形态的氏族小邦,也包括通过“封建”而产生的次生形态的邦(封国),可能还包括若干少数族的部落。一个邦往往以一个大邑为中心,包有一定范围的田土,这种大邑显然是一个邦的重心所在。邦的规模以小国寡民型为主。周代的邦国都有姓,“邦姓”反映了小邦由氏族演化而来的事实,邦的血缘(父系)团体色彩仍很浓厚。“邦”与“族”(宗族)、“家”是合一的,邦的统治者往往就是大家族的族长(即宗子,亦即宗族首领)。而西周通过分封产生的邦,与那些由氏族演化而来的原生态的邦国不同,地缘的色彩更浓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邦通过兼并扩张,其地缘政治实体的性质也就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11.
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独特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图腾维系着族内各氏族的生存与发展,其图腾物常常就是姓氏本身或代称,如荞氏、谷氏、麻氏、蜂氏、虎氏、犁氏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一个氏族改姓了,但其图腾崇拜物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12.
“赐姓”问题是先秦姓氏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将先秦文献中关于“赐姓”的史料分为两个阶段来谈,其一为氏族时代的“赐姓”,其二为周代的“赐姓”。氏族时代“赐姓”的实质是部落首长为新生氏族命以氏族名称,周代的“赐姓”是对氏族时代“赐姓”习俗的继承和保留,但此时已不是另外赐以新姓,而只是对被赐诸侯的原有之姓加以申命,以示政治上的承认。所谓“因生以赐姓”就是因被赐者原有的血缘族属而赐姓  相似文献   

13.
炎黄传说的考古学证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 ,对古文献记载中的神农、炎帝、少昊、蚩尤、黄帝等传说分别进行对比考证 ,认为 :一、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及其地域 ;二、炎帝与神农系同一氏族 ,即炎帝出自神农氏 ;三、少昊是与炎帝神农氏族不同的另一氏族 ,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时代及其地域 ;四、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族的一个分支氏族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 ,正是蚩尤的故地 ;五、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山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及其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14.
覃姓是土家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关于土家族覃姓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集中为有竹氏后裔说和出自巴人五姓之一的瞫姓,为瞫氏所改.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证明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并且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5.
廪君在清江流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廪君的发祥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 但是,武落钟离山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6.
姓氏是人类由原始公社制社会进展到氏族社会的新产物,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文明的新曙光。上古时候,人类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和凶恶的猛兽,获取食物,以求生存下去,不得不联合邻近的人群居,进行集体劳动,并创造了一些粗简的石器用具。随着捕获物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劳动团体中开始了自发性的分工,妇女们为了抚育好小孩及主管储藏物质,就形成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氏族集团。而男人因偏重于渔猎,就进一步发明创造了弓箭和陶器,从而巩固了氏族制度,扩大了氏族集团。由于氏族集团的不断增加,这个氏族集团与那个氏族集团之间的频繁交往,就逐渐形成了繁杂的人际关系,要保持和促进这种人际关系的进展,就需要创造一些符号标记和象形文字,才能表达原始社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把弓箭在打猎上的使用和陶器的制作,看作是原始社会及其文化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妇女为主体的母系氏族制度的形成,使人类初步知道了血统亲缘关系,于是就出现了集体供奉的“姓”来代表一个氏族集团。“姓”的出现,有  相似文献   

17.
7世纪之前日本的社会性质问题历来是史学家争论的问题,此时的日本社会与原始社会解体时的状况基本保持了一致。其突出的表现是经济生活上的部民制、政治上的氏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体信仰。三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此时的日本——氏族制国家。  相似文献   

18.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岐山完颜氏祖碑和泾川完颜氏祖先画像证实岐山王家村1200多口王姓村民和泾川老鸦窝500余口完颜姓村民是女真人后裔.凤翔重修存真碑、皋兰杨氏族谱和永登火氏族谱证实凤翔紫荆村2500多口屈姓村民,皋兰新湾村1000多口杨姓村民,以及永登、皋兰、白银、榆中、红古等地的火姓村民是蒙古人后裔.这五件实物证据极具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藏族自古有姓。藏族姓叫“瑞芒”()。所谓“原人四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和“原人六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柱氏(),可以说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现在,藏族有多少姓,由于无此资料,所以无从知道,也难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藏族对姓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情况因地而异。一般说来,藏族重名不重姓,知道有其姓,而不常用其姓。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而不直道其姓。著书立说署名,也很少用姓。但是古往今来,有些地区则从习惯,并非绝对不用。如酉藏佛教萨迪派的始祖昆氏()就是一大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吐蕃王朝开国功臣,大名鼎鼎的“噶尔”()是姓,“东赞域松”()(注)是名字,“伦布”()则是官衔。在西藏名门望族中用姓者较之平民百姓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