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北宋时期,西夏归明族帐数量很多,其中有党项的蕃部族帐(包括党项、西夏的职官),也有西夏政权统辖下的其他民族的蕃部族帐,这些归明族帐大多被安置在宋夏沿边地区。考证西夏归明族帐对于研究宋夏关系以及宋夏沿边人口的分布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侵耕是指宋夏双方逾越边界在对方土地上的武装耕作行为。西夏本身物质匮乏是其侵耕宋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 ,北宋边防力量的虚弱 ,西北边疆闲田旷土的大量存在 ,也是引起西夏侵耕宋土的因素。同时 ,宋出于在经济上打击西夏 ,也采用侵耕、扰耕的策略和行动。宋夏之间侵耕、扰耕的行为引起了宋夏关系的恶化。由于侵耕是一种暂时性的掠夺性行为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相似文献   

3.
北宋绍圣期间,随着新党成员再次得到重用,朝廷对待西夏的战略也由消极防御转成积极防御。此时,北宋的战略目标为夺取天都、控扼横山,而战术则应采取择地筑垒、步步为营的蚕食策略,而平夏城的修筑为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拉开了序幕。平夏城位于泾原路葫芦河川内的石门峡附近,该地区基本以冲积平原为主,不仅地势平坦,适宜骑兵奔袭,成为西夏军队南侵的重要孔道,并且该地区资藉水草,可蓄牧耕稼,是西夏重要的农牧产区。平夏城修筑于此,不仅切断了西夏南侵路线与重要的给养源,同时也可切断西夏与生活于此的蕃部联系。因此,平夏城势必成为双方角逐的焦点,平夏城的修筑也成为宋夏后期战争中颇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十二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宋王朝在女真铁骑的冲击下,退出中原,屈居江左。从此,和守争战近一个世纪的宋夏两国关系因金朝的隔离而变得时断时续,远不如北宋时期那样频繁,以致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使宋、夏关系研究仍停留在北宋时期。但是,南宋时期的宋、夏关系毕竟是宋夏关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势较之北宋颇富特色。本文试图对南宋同西夏的关系进行述论以备宋夏关系研究之一端。  相似文献   

5.
对于10至13世纪一体多元的宋夏民族关系格局,出土货币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力线索。西夏东南边界附近的铁钱窖藏和钱币法反映出宋夏之间存在事实上的货币制度“西传”交流,宋朝货币成为西夏这一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自铸货币学习效仿的典范;西夏通过对宋朝“先进货币经验”的学习,铸币经历了“西夏文自铸币—西夏文汉文自铸币—汉文自铸币”这一演化过程,反映出宋夏之间“一体多元”的文化交融进程;而对南宋境内西夏钱币出土状况进行统计,使得我们可以用量化方法实证分析宋夏之间“通货共用”的经济交往史实。宋夏民族政权间的货币交流与经验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这一区域内的货币经济与贸易体系的“再塑造”,更推动了宋夏之间民族深度交融、国家趋向统一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北宋豪放词粗豪劲健、慷慨激越之审美风貌,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的时代文学产物,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对于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本文欲从三方面探讨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之间的关系: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士精神的激发;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的初步形成;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宋大诏令集》西夏目诏令汇集了北宋皇帝所给西夏的各种诏令共计66条。内容涉及进官、赐物、答问诏、赐佛经等诸多方面。其内容多取材于政书及档案,原始性强,对研究宋夏关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西夏目诏令有一些未收其中,散见于宋人的文集中。就笔者所见的23条特以辑补。同时对一些未系年的诏令略加考订。  相似文献   

8.
北宋西北区域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北宋西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宋夏战争影响也有力推动了西北区域市场的形成.此外,西北周边少数民族同北宋的双边贸易是形成西北区域市场的主要外在推动力.北宋沿边区域市场除了具有一般市场的商品流通等功能外,西北沿边区域市场有极强的军事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西北沿边区域市场拉动商品流通,从而有力地保障了西北战场的军需供应.在宋夏战争中,西北沿边区域市场是北宋政府用经济手段制裁西夏的重要工具.从9至11世纪民族关系的角度考察,西北沿边区域市场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北宋政府利用这个市场的经济力量紧密地联系了周边少数民族,体现了西北沿边市场强大的经济、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金灭亡辽朝期间,宋与金结盟,夏与辽关系亲密,宋夏双方均试图借辽金的力量来攻击对方,宋夏处在交战的敌对状态。辽被金灭亡后,宋与西夏的关系发展随着金与宋夏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炎以后,宋夏疆界为金、伪齐阻隔,宋夏间已无直接的利害关系,为对付共同的强大对手金朝,成为南宋与西夏相互发生某些联系的主要因素。至建炎三年,西夏不再向宋称臣,宋帝亦不再直接向西夏颁赐诏书,宋夏之间自继迁以来所确立的朝贡关系也就此中止  相似文献   

10.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影响了北宋词的发展。宋夏战争至北宋后期虽然接近尾声,但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主战与主和所引发的严酷党争,深刻影响了词人的人格心态与创作心理。在宋夏战争的现实背景下,北宋后期词在创作主题及艺术形式上均发生了明显转变,侧重以闺情离怨承载苍凉绮怨的悲情体验。对宋夏战争与北宋后期词风转变的揭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格局与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诗传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传统,其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宋夏战事诗正是宋人“诗史”观念的产物,它融铸着文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宋夏战事诗具有鲜明的“诗史”性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发于危难,记录史实;2.有史有情,忠愤沉郁;3.律切精深,意在言外。通过对宋夏战事诗“诗史”性质的考察,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去深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并从中积累民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位居东北的契丹辽国与西北地区的党项夏国有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夏辽关系经历了结盟、毁盟、战争、复盟的发展演变过程。夏辽关系深受夏、辽、宋三国对峙形势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夏战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或经济冲突,更是一种环境冲突,这种冲突源于交战双方的环境缺陷,贸易封锁、战争掠夺、侵耕、扰耕则是这种环境冲突的具体体现。环境冲突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只有建立有效的利益调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冲突。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甘肃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北宋王朝为了抗衡西夏,开发经营西北地区,对甘肃地区的水利、森林、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且设立市易司(务),建榷场,置牧监、马坊,坑冶铸钱.北宋王朝对甘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西北边疆地区,宋夏对峙致使这一地区民族关系复杂.这种态势直接影响到北宋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司法,即由遵从少数民族习惯法到逐步推广适用北宋国家法,而边臣的言行对民族法制运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北宋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法制运作实践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北宋西北边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为了加强对西北缘边的统治,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西北边区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但其处罚原则与内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试从处刑原则与刑罚实施、法律政策与民族政策相参为用等四个方面,探讨北宋西北边区民族法律法规中的罚则制度及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辽兴宗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在结合儒家思想、契丹传统习俗和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辽兴宗的崇儒思想有利于巩固辽朝封建制度,抵制了契丹贵族保守势力的反扑.虽然辽兴宗挑起关南之争,迫使宋仁宗增加岁币,但他也很重视与北宋的友好关系.为遏制西夏势力扩张,辽兴宗发动多次战争,最终迫使西夏求和.辽兴宗不甘心被视为"夷狄",努力提升辽朝的正统地位.他的正统思想摒弃了传统的华夷之辩,成为中华一体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0.
岳飞与南宋及金朝的政治关系比较复杂,南宋初期,由于宋金战争的客观需要,武将地位上升,结果与北宋所推行的文人政治策略发生严重冲突。这种冲突必然会使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处于若即若离的窘态之中,一方面,宋高宗的“艮岳”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抗金的勇气;另一方面,随着宋金战局的变化,金朝一改与南宋的正面冲突战略,而为利用南宋文人的政治力量来分化和瓦解其日益强大的武将势力,此时宋高宗的抗金态度也开始转向消极。于是,岳飞便成了当时南宋文人与武将之间争夺权力的一个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