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4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70年;而从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也是70年,这是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中国革命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70年。对比是如此明显,其历史经验值得深刻记取。其中主要的一项历史经验是:太平天国发动了农民,但那时还没有可以领导他们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也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首先,全国的产业工人已有260多万,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其次,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三,“五四”爱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注意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亲自组织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证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运动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3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与历史的分析,对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特点的全面系统论证,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何岸 《源流》2012,(19):27-30
1922年6月,彭湃在家乡广东海丰县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0月,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农会——海丰县赤山农会,领导农民开展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1923年1月,海丰总农会正式成立,会员有10万人之多。海丰农民运动的声威,很快远播到东江地区和全省农村,一场声势浩大的农运风暴席卷了广东。此后,陆丰、紫金、惠阳等县相继成立农会。1923年7月,广东省农会成立,形成了以海陆丰为中心的广东农民运动。  相似文献   

5.
北伐战争时期的湖北,是全国革命的中心,农民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试予探讨,请同志们批评指教。一、组织发展的特点——从组织农民协会到建立乡村自治机关北伐战争前期,湖北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开始组织农民协会。一九二四年底,党派陈鹤林等同志在黄梅县多云镇的蒋家咀组织了农民研究会。一九二五年初,农民研究会改为农民进德会,这是湖北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到一九二五年底,汉川、黄冈、黄安、黄梅、潜  相似文献   

6.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序幕。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农民、青年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展联络工作。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一大”,承担中国共产党成立发起任务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完成了历史赋予她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处于极度衰败的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近代中国从极度衰败到繁荣富强的转机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由于基础好、起点高、发展快、成熟早,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转机已逐步显露.  相似文献   

8.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年7月,我们伟大的党就走过了整整80年的历程。8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8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历史。80年来,为了总结经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共举行过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眸“一大”到 “十五大”的历史进程,重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步成熟发展壮大的过程,使我们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及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国共建立了统一战线,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的农民运动向更深层次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彭湃利用其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的身份到广东各地对农民进行宣传鼓动,发动农民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并最终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使广东农民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从此,广东的农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研究涉农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运用相应的策略灵活处理涉农问题。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由"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到"农业为工业发展服务",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变化,经历了从强调阶级、部门、制度再到人的过程,关注点由物到人、由群体到个体,反映了由革命战争到和平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展示了我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深化、不断成熟的过程,反映了党善于运用辩证法,坚持实践观、群众观、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彭湃、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农民运动。而且深入农村,调查农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经济生活和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了解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开始形成我党关于土地革命的理论。 一、调查了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的情况 1926年,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调查了全国土地占有状况(见下表):①  相似文献   

12.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如何认识这一转变的必然性,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地探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剥削制度不仅依然存在,并且与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民族资本  相似文献   

13.
从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期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建设社会主义现实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提出和发动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寻常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4.
何岸 《源流》2012,(10):27-30
1922年6月,彭湃在家乡广东海丰县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0月,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农会——海丰县赤山农会,领导农民开展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1923年1月,海丰总农会正式成立,会员有10万人之多。海丰农民运动的声威,很快远播到东江地区和全省农村,一场声势浩大的农运风暴席卷了广东。此后,陆丰、紫金、惠阳等县相继成立农会...  相似文献   

15.
好书推荐     
《老友》2021,(1)
建党伟业作者:张珊珍简介:本书截取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激荡变幻的历史,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向警予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以及在纷繁芜杂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筹备到成立并扬帆起航的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6.
红色惠东     
范勇 《源流》2010,(21)
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高潭中洞中洞百庆楼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距惠东县城112公里。百庆楼原为中洞戴姓民居,始建于清末,上三下三两头横布局,砖木结构,具有东江地区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早在1922年秋,被毛泽东称为农运大王的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1923年,高潭全区24个乡成立了农会;1925年,高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抗战时期从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进而到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并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多次访华并出色地报导"今日红色中国",为最终帮助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进而在沪发表指导中美关系的"上海公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追溯抗战时期斯诺从上海到延安再于解放后到北京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历史轨迹,对正确处理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实践早已判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不久又着手组织、发动、领导农民运动。1923年初,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都发生了的抗税罢租的农民运动。彭湃领导的广东农民运动尤为突出,不仅成立了乡、区农民协会,海丰县还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其它一些地区的农民也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这些农民“揭竿而起,挺身而斗,痛快淋漓地把他们潜在的革命性倾泄出来。他们不仅是敢于反抗,并且进一步而有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从开始提出联邦制、民族自决权到最终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最佳方案,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不能仅从发展基础权力的视角去阐释,更需要从提升服务权能的视角加以理解。服务权能既包括服务权的争夺与集中、服务权的配置与优化,还包括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将获取为民服务权作为政权建设的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从宗族收归国家,实现了服务权的集中,建立起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主要依靠体制性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优化配置服务权,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主体,适时调处政府与各类服务主体的关系,持续提升间接为农民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美好生活需要。服务权能视角的国家政权建设符合儒家大同的政治理念、历史传统、中国人期待的权力形象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助于深化对政权建设本土化实现路径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