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比较美学与美学比较不同.比较美学的重点是美学,而美学比较的重点则是比较.比较美学重在求同,美学比较则重在求异.严格来说,我国学界的比较美学著作只是美学比较,而不是比较美学.又因为美学比较仅限于中西比较,所以称之为中西美学比较则更为合适.比较美学要走向深化,必须走出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找更多的他者,从美学比较走向比较美学,这不仅是比较美学的内在学理要求,而且也是全球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张子程 《阴山学刊》2006,19(4):63-67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黑格尔的诗论是其《美学》中的精华部分,那么,他的诗歌音律理论,便是精华的精华了。中西美学家无不把诗歌当作自己研究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黑格尔尤其如此,他对诗歌的深刻的见解、独特的分析、精到的阐述,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即使在今天,他的诗歌音律理论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五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市召开第五次年会,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文艺美学问题.现综述如下:一、儒道与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一种意见认为,儒道所强化的理性思想集中体现为本论("天道")、认识论("闻道")和实践理性的统一.画家以"仁"兼济天下",又以"逍遥"独善其身",在个体精神上是统一的.因而,中国绘画既接受了儒家的效用观念,又主张绘画最后表现  相似文献   

7.
英国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死亡美学主张死亡作为崇高的对象之一压倒了理性存在者的理性,让人们从庸俗普通走向真正的道德自由.它要求艺术在直接地呈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它指出了一条面对文本的批评之路批评是在贯彻一种能够引发反思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美学曾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这是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之序幕。但大陆学界对王氏为何接受叔氏及其如何接受叔氏却研究不力,笔者颇想在此有所作为。本文的重点是探讨王氏如何接受叔氏。 一 为了能把王氏对叔氏哲学的悟性扬弃说清楚,可先让叔氏跟黑格尔作些比较。 叔氏是以反黑氏而著称于西哲史的。西哲史家以为,在理性与意志关系上,叔氏率先提出不是理性支配意志,而是意志支配理性,  相似文献   

9.
蒋孔阳是较早把“比较”运用于美学研究的一位学者。他的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与比较中西的艺术和美学、克服片面性。文章进而归纳了蒋孔阳中西比较研究中四组重要范畴 ,它们是 :和谐与和、真与诚、自由与自然、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角度反思现代中国画革新的历史。中西审美文化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较量。中国画领域的中西比较研究在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 ,开中西文化比较之先 ,具有重要的始发意义 ,无论中西合璧派或借古开今派 ,都为弘扬中华审美文化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值得认真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包括“情生诗歌”的情本论、出生入死的情感超越论、以情抗理的情理观和以情役律的情形(形式)观,分别解答了情感与艺术、情感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其对美学主体性和个性解放的热切呼唤,代表着时代的美学潮动和精神脉动,由此而昭示出其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与科学的争论中可以总结出,英国浪漫主义的美学观实质乃是一种有机论美学.这种有机论美学观是在融合了诗性与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自发性与生长性为特征的新的美学观念,并对形成和解释浪漫主义诗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起步的中西新闻比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报人、学者、传媒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建构了中西新闻比较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心态,指向西方化与去西方化的思维方式.尽管中西新闻比较充满矛盾与困难,但它依然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会议是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和我省一百多名美学家和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探讨的问题如下: 1.关于比较美学和比较艺术学的方法论与会同志认为,比较美学和比较艺术学是人们认识美学规律和艺术规律的重要的科学方法论,它具有十分广阔的领域和远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晚近以来,“实践美学”及其所衍生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新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发生了一场“跨世纪的论辩”.在论争中,因双方或多方相互遮蔽而出现了“身体空场”,致使中西美学对话的平台出现错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有效利用具有身心互渗特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契机.当前的美学论争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应尽早填补“身体空场”,返回“身体思维”,以化解主客体、身心对立及感性与理性对立等理论吊诡.  相似文献   

17.
张光芒 《北方论丛》2001,5(4):82-88
“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阳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情感和理性共存于德性之中,并处于不可完全分离的状态,明智和思是德性实现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且其追求的是情感与理性的契合与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此外,双方都认为德性是建立在人自愿、意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双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儒家重情感而亚里士多德重理性:儒家以情感作为德性的基础和导向,亚里士多德以理性作为德性的依靠和凭借,情感与理性的侧重是中西德性论的重要区别之一。同时,追求情感与理性的契合与统一也是中西方德性论的共同点之一,情感与理性的侧重是在这种契合与统一基础上的侧重,并不是截然而分基础上的侧重。  相似文献   

19.
戏剧美学研究的新突破──评《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陈水云彭修银博士的新著《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有关中酉戏剧美学研究的力作,它在过去比较戏剧美学研究的基础上有如下新的突破:第一,将戏剧美学放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比较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西美学交流与对话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西美学交流与对话的思考曾繁仁中西美学的交流与对话已经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议论的话题了。我认为,就交流论交流似乎过于平板,还应该有一个出发点或切入点。这样的讨论才能深入,才会有新意。这个出发点或切入点就是在21世纪即将来到之际,在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