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首先要创新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创新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 ,以期通过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2.
刍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平台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的涵义和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并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构成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制度,从创新平台的定位特点与作用功能、管理体制、影响因素、运行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创新平台制度创新建设理论体系框架.基于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管理制度现状,系统分析了安徽省现有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行状况,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创新型省份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开展大学生制作类的竞赛,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为学生搭建的基础性的创新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为大学生上升到更高的创新平台打下一定的基础。对如何培养水利土木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做了有益的探索。 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众包创新平台应运而生。众包创新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基于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风险感知理论与风险控制相关文献,从平台风险控制角度,以猪八戒众包创新平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平台一手数据,利用层次回归模型研究风险控制机制对众包创新平台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建立接包方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与平台功能风险控制(保证金及接包商信誉评级)可以降低发包方对众包创新的感知风险,从而增强众包创新平台有效性。在两种风险控制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平台的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此结论有助于众包创新平台运营及服务监管,促进平台交易环境向正规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提升平台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各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研究概述了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了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临的难点,提出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在于:构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共建共享、长效运行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新模式。通过分析创新平台的主体组成结构,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由政府倡导,高校主导,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的研发战略联盟,其合作动力在于增强科研实力,避免过度竞争,加快研发速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增加投资渠道,降低研发风险,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保证创新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扁平互动的管理机制、产权清晰的合作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放式“万众空间”,是基于互联网的重要共创模式,其消除了现实众多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隔阂,促使企业与顾客互动共同创造价值。从价值共创的视角出发,以家电企业创新平台为依托,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顾客与企业通过互动的方式维护顾客关系的作用机理,旨为深入研究家电企业创新平台下顾企互动与顾客关系以及顾客忠诚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和评价了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作用发挥以及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概述了部分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及经验,认为今后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要在做实已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合提升、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布局平衡,着力构建一批面向重点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0.
在对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构建了基于熵值约束平衡计分卡的科技创新平台系统评估模型,并以河北省信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以此模型为基础设计了科技创新平台评估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对四个评价维度权重做到动态赋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而且可以对四个维度运算得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指导。评估系统实现了系统自动运算,为科技创新平台各级使用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1.
在对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构建了基于熵值约束平衡计分卡的科技创新平台系统评估模型,并以河北省信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以此模型为基础设计了科技创新平台评估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对四个评价维度权重做到动态赋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而且可以对四个维度运算得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指导。评估系统实现了系统自动运算,为科技创新平台各级使用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创新主体的作用,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协同创新和企业协同创新两个子系统,并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模型。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构建"三轮驱动"的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以及"立体化"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出了技术储备、项目合作、校企研发平台、校地创新平台四个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系统,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企业协同创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共性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现状,就共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科技信息资源在共性技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基于共性技术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科教园区协同创新具有以下优势:地理集中优势、区域经济优势、创新资源优势、科技政策优势、人才集聚优势等。科教园区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包括四种单一模式与四种复合模式。科教园区实现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高科教园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结合我校在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创新课程建设、创新平台构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落实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训练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四川省科技创新紧密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以成都和绵阳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当前,四川省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合作等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动四川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技术扩散过程,必须解决好技术势差、距离与扩散通道等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军工科技资源大省,陕西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构建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基地,健全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军工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有利于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批判性思考获得的知识提供创新平台,批判性思维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前提和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批判性思维还为甄选评估创新结果提供技术手段。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训练应该包括两个取向:一是技能取向;二是意识取向。  相似文献   

19.
河海大学“十五”期间的科技工作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创新组织形式,凝练研究方向,提升学术水平,在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科技成果及发表优秀论文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科技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均比“九五”期间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企业如何选择创新平衡模式引起学者关注。本研究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技术多样性与财务冗余对创新平衡模式选择的作用,采用深沪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6年的数据来验证假设。结果表明:创新平衡模式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技术多样性程度高的企业选择双元创新模式能够获得比间断平衡模式更高的企业绩效;同样,在财务冗余度高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双元创新模式更为有利,在财务冗余度低的情况下,选择间断平衡模式可以获得更高的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