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6,(5):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莱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到:胡萝卜“甘,辛,微温,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对胡萝卜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纲领性结论。中国医药筛选首席专家,中国军事医学院汪海教授盛赞胡萝卜为人体健康“保护神”。  相似文献   

2.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6,(6):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菜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到:胡萝卜“甘,辛,微温,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对胡萝卜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纲领性结论。中国医药筛选首席专家,中国军事医学院汪海教授盛赞胡萝卜为人体健康“保护神”。  相似文献   

3.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5,(12):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菜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出:胡萝卜“甘,辛,微温,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  相似文献   

4.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6,(1):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菜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到:胡萝卜“甘,辛,微湿,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  相似文献   

5.
管理心理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创始人——美国人梅奥通过“田桑试验”,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并通过对企业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综合探索、试验和解释,从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理论,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梅奥的“雷桑试验”所得出的结论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人际关系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体现在它第一次正式把社会学、心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中来,从而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那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英语教材中采用的卫生健康方面的文章呈上升趋势,其中涉及的“疾病”名词多而且杂。如何将某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进行分类,方便学生掌握,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从炎症疾病、传染病、癌症、老年病和其他常见疾病等五个方面,对与“疾病”相关的英语高频词进行归类,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认识、熟悉、掌握这些词汇。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程额、程项及其思想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蔡方鹿先生近著《程领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将二程置于中国文化这一宏阔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无疑是一部贯以新的视野、新的方法并得出许多新的认识的优秀著作。该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二程思想本身的研究,二是对二程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第一部分贯穿于全书的第一至第六章,依次为“时代、生平和著作”、“政治经济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经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与以前所有研究二程及其…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东亚医疗观念中,特定地域的“风土”(自然地理与风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日本对渤海国的风土与疾病都形成了独特的认识。通过对日本史料记载的永忠通信以及遣渤海使所配备药剂清单的梳理与分析可见,入唐学问僧永忠根据亲身见闻在其通信中提到的“土地极寒,不宜水田”是当时日本人对渤海国风土的基本认识,而因“不伏水土”所造成的呕吐下痢、瘟疫毒气及疮肿等则被认为是日本遣渤海使团在渤海国最易罹患的疾病。其中,又以霍乱与瘟疫最为突出,甚至被日本人视为渤海国的“风土病”。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渤海国与日本在“风土”上的显著差异,加剧了遣渤海使团罹患霍乱与瘟疫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作为“学院派知识分子”和“单位人”的角色结合,其疾病处理行为具有就医与自我治疗相结合的特点.并出现收缩正式就医行为、扩张经验性自我治疗行为的变化趋势。高校教师疾病处理行为主要有被动就医、病情引导、自我保健三种模式,行为模式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扮演的社会角色、获得的社会支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高校体制的内在压力以及社会医疗保障的外在支持是影响高校教师疾病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对于东方艺术,经历了从无视到偏见、再到正视并试图确认其独特价值的嬗变过程。黑格尔《美学》最早将东方艺术纳入视野,但因材料不足,并戴着他所界定的“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有色眼镜,而不免充满偏见。20世纪初美国人芬诺洛萨研究东亚艺术并开始阐发东方艺术中独特的“理念”。1930年代英国人比尼恩在《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中确认东方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肯定其独特价值。20世纪中期美国人托马斯·芒罗的《东方美学》以“超自然主义”的“精神价值”来指认东方美学。总之,黑格尔以降的一百多年来,西方人对东方艺术与美学的认识与研究相当有限,而且主要是从“理念”或“精神”的层面来做出评价的。  相似文献   

11.
“疾病”的隐喻与影视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济远  王建成 《东岳论丛》2012,(11):114-116
疾病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是人生“生、老、病、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自然而然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隐喻是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基本特质,艺术对于“疾病”的表现与表达,不只是简单地再现现实中的“疾病”,更多的是赋予“疾病”以某种道德和情感色彩,同时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中这种对“疾病”的隐喻在价值判断上泾渭分明.现当代影视剧叙事中,疾病的隐喻始终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世界,使得“疾病”表现出浓重的道德含义和商业化标准.疾病的隐喻渗透进影视剧叙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使生命和历史有可能相互成全”的研究方法称为“生命化”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研究主体的“生命在场”,强调对象的“历史事实在场”,强调以上两种在场基础上所达到的“个性化”研究的实现。“个性化”研究将尽可能彰显个体对于生命、生活、社会、现实、历史、自然的看法,并通过这些看法达到对历史与人生终极眷注的最终成全。文学的生成与接受诸要素构成文学史写作“生命化”的基本前提,“生命化”的文学史写作能够更好地保证对文学历史原貌与文学历史的真理性接近。  相似文献   

13.
辨析“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不仅涉及孔子儒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态度,涉及我们今天阅读经典、继承传统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不赞成以孔子的生卒为边界,对“真孔子”与“假孔子”作简单的划分,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特别是在日本文学中的描写和表现,是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环节。《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疾病基本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疾病状况,但该书对疾病的描写并不是从医学的理性角度,而是从美学的角度将疾病加以美学化,把寻医问药这一过程加以风雅化。所以治疗疾病基本排斥了医药途径,而主要依靠佛教的加持祈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服用汤药,并对中医药的名称作了美学化的处理。《源氏物语》描写贵族女性的病弱之美,含蓄的语言淡化了疾病带给读者的恐惧感,反映了平安时代日本审美文化、感性文化高度发达与理性文化极为微弱之间的矛盾和文学作品中宗教、美学与文化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陈一 《北方论丛》2023,(1):30-37
套语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歧认识基础上,对套语开展全面研究,应该从多个维度认识其二重性,并建立套语化、去套语化概念,分别探讨动因与机制。套语具有“语域性与普遍性”“典范性与刻板性”“定型性与能产性”“传承性与时代性”“互文性与仿效性”。套语化由典范性引发,以趋同心理、顺应心理为动因,在隐喻、互文、模因机制作用下演化传承。去套语化由对“刻板性”“仿效性”的负面感受引发,以克服语用惯性、语用惰性的求新心理为动因,利用基于相关性的转喻机制和基于互文性的创新机制,体现出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对能产性和创造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内哲学界普遍并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式、路径、生长点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缺乏问题意识正在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瓶颈,而如何面对现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更好地做到强化问题意识、有效面对现实,从而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还需在理论上澄清一个与创新有关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明确区分。陈德容先生在《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初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对前者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学研究”是直面现实的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史)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略考了宋代百戏的发展演变,对宋代百戏的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考证其对元杂剧唱、念、做、打四功中“做”功与“打”功形成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元杂剧表演体制的形成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甘薯和胡萝卜的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保健营养食品。以甘薯和胡萝卜为原料生产的甘薯-胡萝卜复合脯,无论是营养成分还是风味、口感都比甘薯脯和胡萝卜脯好得多,而且加工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19.
郭德君 《船山学刊》2009,(4):218-222
在终极境域中.老子、庄子对“道”的深刻体验引发了对“有”、“无”问题的思考,并以“无”为出发点从负面对“道”做否定性的说明以认识“道”.“无”的智慧同时也融入到了生活世界而展现出了道家哲学的一种非凡睿智。无独有偶,海德格尔在对“存在”的研究中也对“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哲学思想中蕴含在“有”、“无”之辨中的思维方式,“无”与“此在”生存状态的关联都显现出与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些共通性,这就是本研究得以进行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前夕尤其是近代以降东西文化大交会中创生出来的汉字新语。一直是中、日、韩、德、意、美等多国、多领域学者为之倾心致力的研究对象。近年来的研究,更超越了传统语义学范围.获得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学术定位。2006年12月16~18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在武汉大学举办了“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学者,从历史学、文化学、语义学等角度。对“自由与平等”“科学”“人民”“政党”“国会”“新闻”“哲学”等关键术语、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并对“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