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韩晗 《东方论坛》2014,(6):65-70
都市文明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都属于"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新产物。在科学思潮的主导下,都市文明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使日常生活呈现出审美化的特质。这导致了都市文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进程中获得发展与完善,使得两者共同丰富了科学思潮的人文内涵,并促进科学思潮得以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来影响社会的大多数。因此,科学思潮既积极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性进程,同时也为这一进程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科学思潮角度切入,可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与都市文明两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女性都市题材写作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与以往的女性城市题材创作相比,90年代以来的女性都市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剖析这些令人炫目的创作实绩,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下女性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性别视角,详细解读"阅读"这一文学叙事情节在古代女子私奔和现代女性出走文本中多样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极具遮蔽性的男性意识。无论是古代隐身幕后的"阅读"操纵者,还是走上现代舞台的"阅读"启蒙者,以性别视角去还原文本现场,剥离身披的启蒙假象,其主导的戏码,自古而今都是一场传统的男欢女爱的言情叙事。作为"阅读"主体,无论是古代私奔的女子,或是现代出走的女性,虽然"阅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因"阅读"而产生的行动模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古代女子被"阅读"催醒情爱意识,以超越现实的行动满足的是男性借由文本表述的多层世俗欲望。同样,打着"现代性"旗号对现代女性进行"阅读"启蒙,塑造离家出走的"新女性"形象,在实际上成为男性情色想象形式的延伸,被启蒙的女性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精神意识,其实质是古代私奔叙事的一种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文化审美现代性"鲜明地标识着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根本属性。它置身在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激烈撞击中,其审美表达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更有抵御,文化表象五彩斑斓,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它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品格,一种认同或超越的"文化审美现代性"传统。在全球背景的烘托下,除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本身内蕴的审美质素外,现代汉语思维框图承载平等、多元、开放、民主、正义、法制等具有全球性的人类思想文化资源,通过20世纪编辑出版行为的"文化平权"实践媒介策略,已经现身在诉求形形色色现代性想象的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女性写作现象里。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这种"文化审美现代性"品格和传统还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断增添新的元素,由20世纪中国文学塑形而成的现代人精神资源如发育公民个体、反殖民反封建专制文化、追求文化平权、倡导民主与科学等等,仍将保留、延续,并依然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令人试目以待。  相似文献   

6.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7.
都市的迁徙意味着都市的发展、变形和成熟。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文本中,从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性和传统因素的叠加转化为开放的现代都市。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叙述时空,这些差异意味着对都市的迁徙提供了叙述者不同的都市经验和诗学,另一方面,这些差异性的叙述方式也阐释着都市上海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创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晚清"现代性"的中心内容其重心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即"新国民"上。对于这样一个未知的"主体"的寻找"、想象"与构造,折射出近代以来尤其是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由于本土话语资源的缺失造成的焦虑。"侠"与"英雄"的想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启用,而"启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活"与"复制",而是意味着在新的"时势"下加以"重构",淬厉"其"旧",采补"他"新",后者构成了"英雄"想象的"现代性"起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和《夜与日》等作品入手,以文化批评为切入点,关注自19世纪以降,现代性给都市女性带来了新的机遇,总结女性作为漫游者的都市境遇;而女性带给城市的对日常生活之美的感悟,进入公共领域的现代女性所建立的都市空间,以姐妹情谊来对抗都市人的孤独幻灭之感,增加了女性的可见度及公共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论新感觉派文本的"尤物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家借助以物化修辞和妖魔化倾向为特征的"尤物叙事",拟想出一批具有现代品质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构筑了充满悖论的两性关系,她们既是作者笔下被物化、魔化的对象,又对文本中的男性构成支配性力量。形成这种悖论关系的深层原因来自"尤物叙事"中"女性-城市"潜在的互为隐喻。其中不但体现了叙述人的性别身分,更体现出特定历史环境中作家对都市现代化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整体的文化转型背景中,在现代性的研究视野中来考察女性写作的嬗变过程,就会发现女性写作的本质目标就是获得双重的自我主体身份的确证。当我们对轰轰烈烈地演进了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进行现代性反思时,发现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循环轨迹,经过100年的求证又回到了原点,女性主体身份非但没有得到确证的自由,反而出现大面积的驯服与溃退,究其原因恰恰是这双重身份在确证过程中的错位与迷失。  相似文献   

13.
都市的迁徒意味着都市的发展,变形和成熟。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文本中,从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性和传统因素的叠加转化为开放的现代都市。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叙述时空,这些差异意味着对都市的迁徒提供了叙述者不同的都市经验和诗学,另一方面,这些差异性的叙述方式也阐释着都市上海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公园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最具张力的场所,它既是中国城市标榜现代性的突出表征,也是建构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于市民心态的培育和城市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公园是青岛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其一年一度的"樱花会",是青岛城市生活中最具情趣、最富意义、最能引发联想的游园活动,承载着丰富的休闲娱乐和社会教化等功能。它不仅与青岛的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建构、市民心态形成以及城市风格的塑造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文学变革的遗产之一是:"现代叙事"品格的生成和确立,限知叙事视角和个人叙事伦理成为新的叙事成规。然而,一种偏至的现代性文化想象下生成的"现代叙事"是否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思维定势和僵滞的叙事法则?现代性的世纪论争揭示了"现代性"的多副面孔以及自身的矛盾和分裂。新中国文学自诞生起,就以克服和超越"现代文学"的个人视角和立场为使命,而力图创建高视点的"宏大叙事"新规范,以社会历史为本事的洞悉人的社会本性的总视点和穿越历史的"作者权威"的叙述声音,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全知叙事的本质特征,也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下这个个人主义叙事伦理盛行的时代,也许到了调整我们的叙事视角,重新呼唤"作者权威"再度出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女学"、"女学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的能指符码之一。作为"现代性"转喻象征的"女学生",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指代,显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男性本位特色。作为"他者"形象的女学生,在其听闻传播与成论生成的形式中寓含了其异己性与欲望化特征,在抽象与矛盾描写中显示了其客体化与对象性本质。"女学生"形象在沈从文笔下作为"第三方"话语谱系,折射着乡村对都市的想象、都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来自乡村、身居都市的作家回望自我与民族来处,对国民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包含着文化想象的成分。王韬通过聂祥生与兰娜的联姻故事,寓言地阐述了东方如男性而西方如女性的东西文化汇通想象,显示了对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高度自信心。胡适改以“睡美人”喻中国而以武士喻西方,代表了文化想象的微妙而重要的转变。这表明有关东西方的现代性文化想象随具体现代性体验的演变而发生改变,有理由相信当前新的现代性体验场正生长着新的想象力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相似文献   

19.
"五四"作家在线性时间观和世界主义视角的支配下,将西方作为象征权利嵌入中国文化想象中。新感觉派在认同"五四"一代的基础上,将西方等同于现代,开始了对现代性的追求。他们采取分叉性的策略将都市西方与殖民西方作了区分,通过对上海的世界主义想象将自己放在与西方和日本都市文化对话的全球语境中,因此掩盖住了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半殖民统治的现实。新感觉派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模糊,导致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20.
王淑萍 《南都学坛》2010,30(4):68-71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都市环境,都市的吸引和排斥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主题和美学。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毋宁说是一个隐喻。中国现代诗中的"都市"形象,与现代性的追求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俱变。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比起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来,是一批都市畸形生活与病态人生的更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笔下的丑怪意象更具有现代都市化气息与被异化的现代自然形象特征,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对都市文明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