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诗有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为我国先秦时代最伟大之诗人,其《离骚》一篇,更为历来脍炙人口之作,古来即与《诗经》并称为“诗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之地位。然而“离骚”一词意为何解?今试结合历来学者之论,以评析话说,进而析论此名之含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以还①,学者已有论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而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应鲜提出了“离骚”亦即“骚离”之说,其义颇为新鲜。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称事篇…  相似文献   

2.
类聚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广泛运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但这一分析法早在《说文广义》中有所体现。类聚分析《说文》,以及如何类聚分析《说文》,这是《说文广义》馈赠给《说文》研究的又一方法论上的启示。基于《说文广义》这一启发,文章以《说文》中“词与意义说解”为切入点。从“训释种类”、“训释方式”、“补充和引用”、“联绵词训释”四个方面。对《说文》进行了类聚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运用这一分析法研究《说文》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4.
王学军 《船山学刊》2013,(1):104-109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先秦两汉时期《诗》义阐释体系的建立和解体均与礼制兴衰密切相关。《诗经》文本的形成源于周礼之兴,在编辑、结集的过程中,周王室大师等乐官对《诗》义加以系统整合和重新解释,于作者意义之外首次重建《诗》义阐释体系。春秋末至秦末,周礼衰败,乐官流散,《诗经》入乐传唱和《诗》义传播工作停滞,周王室大师等乐官建立的《诗》义阐释体系解体。伴随汉礼之兴,汉儒重建《诗》义阐释体系,在儒家义理框架下,《毛序》视《诗经》为历史文献,常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解读主旨、训释字词,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旨,使超越个别篇章的系统化解读成为可能、由于《诗》义阐释体系的两次重建,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层垒形成的《诗》的三重释义:先秦作者之义、周王室大师之义与汉儒诠释之义。周王室大师之义与汉儒诠释之义形成对先秦作者之义的双重遮蔽:  相似文献   

5.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6.
金明馆教泽的遗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中期,陈寅恪先生在寓所“金明馆”开设“元白诗证史”讲席,以口语的形式阐述《元白诗笺证稿》,别开生面。他通过元稹和白居易的著名诗篇探讨唐代社会生活,在时空坐标中考察人事,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作出明确区分,演示了以诗证史的治学方法。关于杨贵妃入道年月的考辨,事关唐代宫史和王室婚姻的礼仪,并非烦琐之谈,而是解读《长恨歌》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时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秋”字,一些选本大都作“时”或“时侯”解,我认为这种解法并不确切。 “秋”字,《说文解字》训释为:“禾谷熟也,从禾,龟省声。”《尚书·盘庚上》曾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引汉蔡邕《月令章句》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禾谷熟”是“秋”字的本义。民以食为天,秋天庄稼能否丰收,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故秋天在一年中是关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释“秋”时指出:“其时…  相似文献   

8.
“诗无达诂”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无达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学术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透视二者的因缘,可以看出一种文学理论的产生,有赖于一定的学术气候;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之相宜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一“诗无达诂”作为一种理论的总结,最初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诂”字,据《说文》、《段注》、《说文通训定声》诸书的释义,均指以今言释古语,侧重于语言文字的通训。今人也多以为董氏的“诗无达诂”偏重于语言文字的歧异。这固然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春秋公羊经传》、《尔雅》、《字林》、《广雅》、《汉书·杨雄传》注、《后汉书·桓谭传》注在指出“诂”为通古言、释故言之外,也兼指通“义”,说明“诂”在实际运用中并不限于一般语辞的通释,也兼指语义的变化。因此,董仲舒的“《诗》无达诂”既指诗字面的无通释,也指一首诗语义的无定解。“诗无达诂”是汉人通行的看法,除董仲舒外,稍后刘向的《说苑·奉使》也有记载:“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据其文所论,“《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刘向认为,对《春秋》中的抵牾之处,不能拘于字面语义,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相似文献   

10.
“新海派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实属偶然。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批评群体果然存在的话,也并不是这些批评家们精心策划、“揭竿而起”或者有意为之,而且这种简单地将某一文学现象冠之于“新”的批评方式,本身就有违于我们称之为“新海派批评”的批评家们的批评观念。之所以说这一概念的提出纯属偶然,是因为在这个新世纪之初,有人策划了一套“上海新批评文丛”,其中有杨扬的《文学的年轮》、郜元宝的《另一种权利》、葛红兵的《轻快的柔板》、王宏图的《深谷中的霓虹》和张新颖的《火焰的心脏》,由河北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在…  相似文献   

11.
说士     
说士姚炳祺士字,《说文》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按,汉时于文字训诂之学盛行声训,《说文》虽重在据形析义,然而,凡字义为人们所共知而又可以音示义者,许氏无不兼用声训,士字之训为事即其例。《说文》中之声训特点...  相似文献   

12.
韦庄《壶关道中》诗编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关道中》诗云:“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塞,匹马寒嘶野草中。”夏承焘先生《韦庄年谱》光启三年条云:“秋,过昭义相州路归金陵……其集外诗《壶关道中》所谓‘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殆指此也。”此说尚需推敲。《浣花集》卷四...  相似文献   

13.
略论戴震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一代朴学大师。他在哲学、音韵、文字训治、考据、名物以及天文、数学、律历、力学、机械等领域都曾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又是与他的科学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分不开的。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不足之处,尚望方家指正。一、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实事求是是戴震治学的基本精神。段玉裁曾说道:“先生之治经,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戴东原集序》)戴震友人钱大听也说:“先生……由声音、文字…  相似文献   

14.
《陆游散论》是张福勋先生继《宋代诗话选读》、《萤窗诗词拾翠》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专著,从中可见出张先生对陆游其人相知之深,对陆游其诗参悟之透。虽曰“散论”,形散神聚。这“神”就是陆游的伟大的人格和爱国的诗魂。回视张先生的学术道路,《陆游散论》的问世,标志着他学术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写作时间】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陶渊明15岁。钟优民先生指出:“细味其诗,疑系渊明早年自况之作。”(见《陶渊明论集·陶渊明的咏怀诗》)又,诗中称“年始三五间”,即15岁。诗人54岁所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有言“结发念善事”。“结发、总发,指15岁(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第50页)”。  相似文献   

16.
以禅喻诗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禅的关系是中国诗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以降,已有若干种研究专著问世。关于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饶宗颐先生曾精当地概括为:“以妙悟孕育其诗心,以活句培养其诗法,以最上乘致其诗品之高,以透澈玲珑构其诗境之瓊。”①而从诗学的角度说,则禅与诗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禅喻诗的批评传统上。有的学者已将这一传统的起源追溯到孟浩然《本 黎新亭作》(《全唐诗》卷一六○)②,但“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只是一般佛教话头而已,实在还不能说是以禅喻诗,明确的表述似应是齐…  相似文献   

17.
钟喇诗品》谈五言诗创作,说:“故诗有 春官》记载,“督檬”的职责如下:“掌播釜、祝、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 cj赋。”诗品》各 敌、垠、萧、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种版本,或作“故诗有六<肾’。其实,钟峪在 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这里,又一《序》的下文即说“弘斯_二义,酌而用之”。明说 次讲到“六诗”。可是,到了《毛诗序》,却径改是“三义”,上文怎么会说成“六义”呢?《诗“六诗”作“六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品》明代刊本《夷门广砌、清刊本《砚本偶钞》二门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均…  相似文献   

18.
郑樵的诗说及其治学精神唐振宇石兴莹有宋一代,疑古变古之风盛行。古代经籍在宋代几乎都被重新认识和思考,《诗经》当然不能例外。《四库总目》说,“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对毛诗首先发难的是欧阳...  相似文献   

19.
关于《颂》诗,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释“颂”为“容”,一种训“颂”为“镛”。前者本之《毛诗序》,宋、清学者遵之;后者则是张西堂先生的新说,为当代一些学者所称引。二说虽有近理之处,但未得颂之本意,有必要加以申辩。一、“颂”不得为“容”为“镛”说《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申“形容”为“形状容貌”,清儒阮元则  相似文献   

20.
《关睢》“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之“芼”,长期以来对它解说纷然,难衷一是。训释家有的解之以“择”,有的训之为“搴”,有的释作“拔”,均未离“采摘”之义。宋朱熹《诗集传》注之为“熟而荐之”,今人吴小如先生为其寻证云:“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按《关睢》诗意来看,对荇菜的“流”、“采”、“芼”当有区别(发展)。因此,训“芼”以采摘义于诗意未善;训“芼”以“熟而荐之”可备一说,只是苦无力证。笔者以为,“左右芼之”之“芼”,当以“毛”训之。《诗经·鲁颂·泮水》之“毛炰胾羹”,注释家对其中“毛炰”都作“去其毛而烹之”解。《墨子·明鬼》:“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必择六畜之胜瞃肥倅,毛以为牺牲。”《周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