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析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自尊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对自我积极的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通过调查发现,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指标上,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自尊水平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自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大学生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2.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是否得到他人、社会承认及认可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评价意义.人们对它的追求不仅具有社会意义与价值,而且多处于积极层面的无限提高.笔者试图从辩证的角度,探讨追求自尊的短期效应、长期代价及其关系问题,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追求自尊的重要性不完全在于是否获得了自尊,而在于是以怎样的代价获得的自尊.只有健康地追求自尊,才具有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幸福观表现出崇尚"大我"、体现"关系"、弘扬"合力"和支撑"秩序"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幸福观蕴含更大优势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统一完整、文化绵延不断、社会团结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幸福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需要吸纳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心理现象属性在情境定位、潜在功能和动态转化等方面的特征;需要发扬中国文化的价值优势,在契合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促使自我的社会认知、态度动机和行为方式同个人幸福体验相一致;需要遵循中国文化的本真内涵,确立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调整中获得自我平衡是一种重要幸福能力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学角度,幸福被界定为个体内在的主观感受,幸福获得也注重人格等个体特性的完善。然而无论是幸福观还是幸福感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客观性前提。社会文化规定幸福的含义,界说幸福的标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转型期的中国人也会存在对幸福内涵的不同理解;社会是个体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需要出发厘定幸福含义,引导人们对幸福醒思并追求真正幸福,建立基于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是实现和谐个体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幸福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在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提升做人的价值,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其完善与提升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在形式上,幸福表现为个体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内容上,幸福具有道德意义,即个体必须以道德的手段来获得幸福。由于情感是支配人行动的动力系统,故追求幸福的行动必然受道德情感的引发和调节。因此,激发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与幸福的关系以及激发道德情感、涵育大学生幸福观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所推动下的社会大生产彻底扭转了人们的时空感知。在非理性的社会比较之下,人们为了追求更高层级的消费体验,不得不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获得经济回报的工作上,实际能够用于精力恢复和精神愉悦的消费活动时间反而减少。消费体验的不满足感和过多工作的压迫感构成双重的抑制力量困扰着人们的心灵世界。特定的世俗压力强化了道德维度上的幸福比较式批判观念,制造出曲解幸福的舆论导向,偏颇裁断幸福欠缺个体的生活价值和道德水准。持久幸福的动力并不存在于外界所设立的表象当中,表象所营造的热闹繁华只能引导人们追求暂时虚空的幸福满足。个体所具备的灵活理性应对事务的能力和心理恢复力是缓解与消除焦虑、实现幸福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池莉的中篇小说《太阳出世》通过描写一个孩子的降生人世,使为人父母的赵胜天、李小兰夫妇获得了人生难得的幸福愉悦的“高峰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它们各自找回了自我,提升了自我,将自我潜能自觉地转化为价值实现,而这一点也正是作家对以往现实中自我缺失的一种情感性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自我设限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设限是个体在完成任务之前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而预先设置障碍行为的过程,是个体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自我设陷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受到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预防个体自我设限一方面要营造合作型的学习环境,减少学习情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对权力话语凝视下"边缘人"自我建构的深刻体验,是莫言与莫里森两位著名作家共同关注的文学主题。他们的成名作既是对其幼年被边缘化刻骨体验的诠释,也是对他们人生理念的诠释:个体建构自我不应受制于权力话语的凝视,而应该从自我的独特存在中发现普遍性价值,从而完成自我实现。这对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个体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339名免费师范生,探讨个人自尊、集体自尊、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结果表明: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个人自尊和社会支持处于较高水平,集体自尊处于中等水平;个人自尊、集体自尊、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个人自尊、集体自尊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个人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最大,集体自尊次之,社会支持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9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社交焦虑青少年的深度访谈,从个体生活经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社交焦虑及其重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访谈发现羞耻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低自尊水平、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用。本研究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认识从个体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为研究羞耻感、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社交焦虑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影响作用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大学贫困生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各界在帮助他们脱贫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贫困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认识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要求与日俱增,现实使他们不断地关注自我。笔者是通过对大学贫困生群体心理探究及适应能力分析,促使社会、学校和贫困生个人共同努力,为贫困生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氛围,树立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促进经济脱贫后的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14.
自尊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群体性,不稳定自尊中的高自尊向低自尊的转化会导致个体严重的挫折感,可能会引发强社会攻击行为,如果这种挫折感集中于凝聚力较强的特定群体,就可能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造成社会整体自尊感降低的主要因素有价值观的过度一元化和物质化,文化的过度世俗化,以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机会严重不均等造成的挫折感与相对剥夺感的增强。当前中国片面的现代化导致国民的整体挫折感不断增强,特别是中产阶级与大学生群体的挫折感尤为强烈,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把公民幸福感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减轻人的异化,壮大中产阶级,我们才能提高国民总体自尊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622名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沈阳市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体验在心理健康体验、自我接受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水平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社会信心体验、成长发展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家庭氛围体验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沈阳市居民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不同。具体表现为,男性的心理健康体验与人际适应体验高于女性;青年与老年人有着更高的心理健康体验与心态平衡体验,中青年人的成长体验水平更高,老年人则具有较高的知足充裕体验;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相比,有着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为考察社会阶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介效应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反应曲面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在主观社会阶层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阶层能预测主观幸福感,安全感在主观社会阶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中介作用;(2)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主观社会阶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社会支持的调节。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等心理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和人际关系量表对成都域内12所大学的9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成都地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3)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的幸福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利用农村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与居民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个体层面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组织信任都与幸福感正相关,关系和谐同样具有促进农民幸福的作用;社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有利。由此说明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幸福,并且对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群体作用更强,这对促进民生幸福和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公平内涵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和实现途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作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的作用更为突出,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接受教育是人人都应享有的基本人权,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正确理解教育公平内涵的时代特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