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壹《刺世嫉邪赋》中“妪(女禹)名势,抚拍豪强”一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解如下:“妪(女禹),伛偻,屈背。这句说,对有名有势的人卑躬屈节。抚拍,形容亲呢献媚的样子。”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2.
萨都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回族文学的“鼻祖”。元代是回回民族的形成期,也是回族文学的形成期。萨都刺以他丰厚的诗作,过人的才思,刚柔相济的风格独占元代文学的鳌头。萨都刺的诗在元代就有着极高的声誉,在元诗由宋返唐的进程中,萨都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主文谲谏”是汉儒解诗的重要原则,它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正变”、“比兴”、“美刺”等诸多范畴。并且,它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书家李邕以行书名于世,他不拘于成规,善于食古而化、变通前人之法。这种"变"体现在从点画用笔、结字取势到章法布局等各个方面,从而确立了其独树一帜的行书风格。尽管不断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李邕及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得到了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的殊荣。  相似文献   

5.
黄鹤  路日亮 《国际公关》2022,(3):152-156
朱子学富含人生哲学、道德教育论,"居敬穷理"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不仅对后世中国,也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来说,朱熹"居敬穷理"的道德教育思想偏向于"向内用功",而其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学者结合本国国情将它改之为"向外用功"型道德修养方法,这种因地制宜式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也影响了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是欧洲织物纹样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宫廷时尚、文艺思潮、东方织物纹样、"中国风"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促进了欧洲印花工业的发展和织物纹样的形成,并对后世纹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化丑为美"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风格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追溯书法艺术"化丑为美"风格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原由,并对其历史价值作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以卓荦独特的文艺思想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庄子在《天下》《寓言》篇中比较集中地涉及到的浪漫主义理论问题: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和表现形式;浪漫主义理论中有关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唐山夫人、班昭、和熹邓后三位女性,以"成文"之思为中心命题,开始对"文"发表见解.唐山夫人的"孝道随世"说、班昭的"君子之思"说、和熹邓后的"圣人之情"说,分别回答了为何"成文"和"成文"何为的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批评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唐顺之是16世纪的文化巨人。常州古文、诗学的发展以及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形成都与唐顺之密切相关。其文学主张、实学思想及实践对常州地域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后世常州学人大都怀有较深的"荆川情结"。唐顺之作为常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人物直接推动了明清常州人文的兴盛。  相似文献   

12.
汉末建安时代,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儒学衰微,思想禁锢得以松解,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儒道衰微,更加激发了他们拯世济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又深感人生短暂.因而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并祈求长生不老。这种士风导致了当时文坛既有“苍劲悲凉”的主流风格,又间杂着人生短暂、虚实求闲的慨叹,对后世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庄子反对儒家的政治思想,认为"仁义"并非"道德之正",不符合人的自然真性,人的自然真性是素朴的、天然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添加。庄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和持守这种自然真性,他将持守这种真性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就是一种上达于"道"的能够保全真性、恬淡虚静、逍遥自适的理想人格状态。治理天下也并非"真人"的愿望,如果不得已时,"真人"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无为",最理想的治国之道应该是"在宥天下",而不是儒家之刻意尚为。庄子还以"至德之世"作为"无为"之道的参照,艺术化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神往,这些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大量描写科举考试 ,出现了文学上的科举盛世。原因是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达七十八年之久 ,元代知识分子干禄无阶 ,入仕无门 ,地位低下 ,借此抒发科举情结。科举考试在元杂剧中的作用有 :成就爱情婚姻、促使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 ,同时具有解决戏剧冲突、促成大团圆结局等艺术价值 ,并对后世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嵇康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他放情肆志,喜好庄玄,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着重对这一哲学思想的内核、产生的缘由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以反对前后七子复古著称于世的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对包括李渔在内的后世文学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李渔继承并发展了公安“三袁”的文学进化论、“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进行文学创新、崇尚通俗文学等文学思想 ,显示了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了耽溺佳句的僻性及佳句情结在中国古代诗人身上的各种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佳句情结的原因。文章还就这种情结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论东汉对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是中国古代活动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东汉初年,因自然灾害和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对内附的南匈奴采取了政治监护、军事防护、经济援助的措施。这种以羁縻、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对后世历朝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文化,是指两汉时期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典章制度价值观念等。汉文化自形成以后便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儒术"的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念,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儒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贯彻,不可顾此失彼,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儒术"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生命的学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作为国学应继承发扬并光大之。  相似文献   

20.
高丽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品,不仅继承了中国诗话的诗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话的批评方式。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高丽诗家的审美意识,并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