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领属范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属范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领属关系问题进行系统、详尽的探讨 ,不仅有利于描述和解释汉语领属范畴的独特表达方式 ,而且还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机器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以往人们对领属问题也有所研究 ,但由于理论方法的局限 ,只单纯注重从句法上进行分析。其实领属范畴除了句法还涉及客观世界、语义诸方面内容。采用认知语言理论 ,从认知角度进一步研究领属的语法特征 ,可以更好地探讨现代汉语领属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领属范畴在语义上表现为多种关系类型,在句法上可构成不同形式的名词短语。领属性名词短语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造成句法结构的性质变化、复杂变化和例外变化三种情况。从句法结构的种种变化,也可以发现领属性名词短语本身的一些特点。研究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和特点,为汉语中一些特殊结构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一种观察角度,也有助于对语法研究中意义与形式相结合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汉语学术期刊要走向世界,要么通过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要么依靠汉语本身。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表示其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印欧语系的语言基本都采用显性语法标志,即通过屈折形变,在单词上黏附语素表示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但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难以采用屈折形变方式去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更多的是依赖听话人通过积极的思维和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推测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显性语法形式的缺失或不完善往往会消耗听话者解读时更多的认知努力。中国人因其文化和汉语语境可以弥补汉语显性标记的不足,但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却是很大的挑战。在提倡汉语学术和文化走出去且国际读者群日益壮大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开始研究汉语书面语篇的显性标志,完善汉语的书面语法,让汉语期刊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研究成果和词汇、语音相比更为丰硕,本文从汉语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等角度进行了梳理,概述地论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轨迹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5.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法格式。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这一格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着重从语法化角度来说明"V在了N"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离开了汉语的基本性质去进行汉语研究,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汉语具有哪些语法范畴,这是决定于带有民族特点的汉语本身,而不决定于它种语言都有哪些语法范畴。忽略了这一点,汉语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将会同它种语言进行比附,面对汉语中的一些独特的语言现象,作出并不符合于汉语规律的任意性的解释。在汉语研究中,到目前为止可以这样说:词这个语言单位,以及词类的区别,句子成分的划分,单句和复句的界限等等问题,还没有一个解决得比较理想。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怀疑,是不是我们对汉  相似文献   

7.
占勇(2009)认为"V在了N"是现代汉语新兴格式;其实,此格式在明代萌芽,清代成熟,并非新兴格式;占勇不同意邢福义的"类推"说法,认为"V在了N"格式是语法化的结果;我们认为,"V在了N"格式既有语法化的动因,也有"类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介现象与汉语语法分类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中介现象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处理而又争议颇多的重要课题。所谓语法中介现象,指的是相对立的语法范畴类别之间或语法单位之间、语法单位内部的类别之间的兼融两端特点的中介过渡状态。随着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汉语语法理论的深层拓展,中介现象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对它投去审视的目光。本文拟从语法分类的角度,对汉语语法中介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法出发,研究了汉语中一类表现出"现象+意义"语义的"V着(N)+VP"格式,实际在逻辑层面上模拟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满足时间顺序原则是连动范畴连续统中的一个环节,其中包含有"否定类"和"留存类"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时制”和“时”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时制”是一个语义范畴概念,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我们把其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语法手段所表达的时制意义称之为“时”。在印欧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中时制问题备受关注,对其认识也是逐步加深;而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中国学者很少涉足时制问题。本文认为汉语这种没有“时”范畴的语言如何全面表达“时制”这一语义范畴还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要注意:准确把握观察和分析的基点,即以汉语为基点,以古代汉语为基点,以语言事实为基点;充分注意语法因素和其他因素的联系;正确进行语料的鉴别;尽可能做到提法和表述的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12.
汉维语在表示被动关系上,没有共同的、完全对应的语法形式,采用的语法手段各不相同,两种语言被动句的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维语被动句只部分地相当于汉语的“被”字句,大部分则相当于汉语的意念被动句或其它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即表领属和表属性.确定这两种语义关系的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用和语言的互动关联,语用上的强调可能会渗入语言而成为语言自身的构成部分,语言会用某些显性语法形式标志被强调成分并使其范畴化。意义制约着汉语语词的历时流向,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征的语词往往会呈现为相同或相似的演变趋势。汉语的增量语词有通过语法隐喻、从其他认知域投射到言域中演变为强调标记的可能。这可通过增量语词的基本类型,如持续量语词、延及类语词、复加类语词的某些演变范例给以说明及解释。汉语的虚化成分并不单纯,从增量语词演变来的诸强调标记既有作用上的相似性,也有价值上的对立性,造成对立的主要原因是诸强调标记从它们的源词那里继承了某些特征,并且可能演变出了新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直觉性和逻辑性,因此,汉译英时对译者至为关键的是用汉语的语法、逻辑思维透析出原文中句子间的隐性关系、层次关系和修饰关系等,然后再用英语的逻辑思维和句型结构正确地再现原文的“味”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历时与共时对比,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人称代词"汝"和"尔"的"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三国时期二者在"格"上的变化它们都可用于主、宾、领格,除个别文献外,"汝"三格的频率和比例均高于"尔",先秦汉语里"汝"在领格上的限制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序的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序是语言成分按语法关系进行的线性的、横向的组合序列,它是表达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是言内意义在句法层的突出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序对于确定句子结构内部的语法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语言学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大量的语言材料的分析研究,表明语序本身也能传达意义,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复合词结构的语法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语言的词法有不同的表现 ,不能以西方语言的词法来衡量汉语的词法。语素序是复合词的构造手段。复合词结构分析的基础是语义 ,但语义关系不是判断结构关系的标准。汉语合成词的内部构成情况复杂 ,并非所有合成词的构造都有语法关系 ,但复合词的内部结构是可以分析的。词组构造并非与词组的功能完全一致 ,因此复合词的构造与复合词的功能不完全一致 ,并不能说明复合词结构没有语法属性  相似文献   

19.
词的语法功能属性与词的使用频度之间的关系是汉语词义属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258个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使用频度进行封闭测查,考察各个动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以及各词感官义项、非感官义项、感官用法、非感官用法的使用频次,再将这些词的频度信息与它们的语法属性信息进行相容度分析,对词频与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描写和阐释。结果表明,感官动词的语义属性与动词语法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表现。感官动词词义的特殊性表现在相对普通动词而言较弱的动作性,以及词义一般包含较强的对行为方式状态的描述,这是由感官活动在人类行为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此外,词语的类聚特征越丰富,词语聚合的总量就越小,词语间就具有更高的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必然会在语法功能等方面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