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都不是绝对真理,因为直接影响作家艺术风格的是其创作个性,而不是其现实个性。同时,一些伟大作家的风格往往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变的,在许多情况下,文不如其人。所以,如果说作家的个性与其艺术风格,人品与文品有着直接的决定或对应关系,则未免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2.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种观点均无法揭示作品和创作的真正本质,均不能带来对作品和创作的更深入地理解。以道德人格或气质个性统一"文"和"人",既是束缚了"文"和"人",又是曲解了"文"和"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孙少平和孙兰香兄妹各自爱情的比较分析,指出在爱情的背后寄寓着作家对“城乡交叉地带”爱情悲剧的个性解决,凸显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情结和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体性》认为作家个性与风格之间有因果关系 ,其论述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方式 ,或相辅相成式 ,或似离而相成式。《体性》与《才略》不同之处 ,在于前者以作家整体“性情”论风格 ,后者以作家后天“才略”论风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首先是一种真正的“个人的独立性”,这种“个人的独立性”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还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和“个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个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更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自由个性”这一内涵表明了追求“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及解放优先性与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是马克思学说的真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6.
个性教育:让人成为他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个性”、“发展个性”等等,日益成为优质教育的自觉追求。人们对于个性的理解,一般是与众不同。这并没有错。但问题是,“与众不同”从何而来?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字典》对“个性”作了这样的界定:“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  相似文献   

7.
文如其人,从作家到诗人到评论家等等所著作品无不是其个性的写照。有个性才有创新。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和性格的总和。个性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气”论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作家精神之气,此气影响作品之内容;二是气质个性之气,此气影响作品风格;三是作家生命之元气,此气影响作家生命之存在。  相似文献   

9.
“文如其人”当然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因为作家在创作中,运用的是另一种思维,一种以“虚构”为主的艺术性思维。在艺术思维中,作家是以两重人格的态势出现的,一重以“隐含作者”的态势,呈现的是艺术人格;一重以现实作者的态势,呈现的是自然人格。当然,这主要指叙事文体的小说和喜剧。其实诗与散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Styleisthemanhimself”有诸多译法 ,由此产生众多异义。其实 ,“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不属一物 ,英国作家培根的“文格”与“人格”就彼此割离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人一再诋毁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在文艺理论界,有人认为“对反映论的偏狭的认识使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和没有很好地说明艺术反映的主体能动性,剩下的只是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并不准确的命题”;“总之,反映论不能说明文艺的个性本质”①更有人指责“我国建国几十年来的文艺理论对作家的研究可以说建树甚微.占主导地位的反映论文艺学是对作家研究最为轻视的理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轻视是以突出强调作家的作用的形式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个性主义是鲁迅批判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实行“思想革命”的重要思想纲领与武器,是构成鲁迅社会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基础因素。鲁迅的个性主义包括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层内容:一是主张“超人”:“任个人而排众数”,呼唤先觉精神战士出世,对民众进行启蒙,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是主张“立人”:“个性解放”,恢复人的理性人性与自然人性,使“人各有己”国为“人国”,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理论纲领”。它的价值与鲁迅思想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共存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谓“成心”是指作家个性。刘勰提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首倡以个性论风格,说明他对于文学特质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刘勰论创作个性,既有对其构成要素的静态分析,又倾向于动态把握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变化发展。这显然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作家的创作个性并非才、气、学、习的简单相加,而必须经过诸种因素的协调整合,才足以形成一种文学风格的特色。有见于此,刘勰乃以先天的才、气为创作个性之基础,同时强调后天的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紧紧抓住艺术实践这一中介环节,提出“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的创作方针。至于风格论的运用,则无论在观念上,或在实际操作中,刘勰都主张把研究风格之“异”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讨的基点。讲清这点,也有助于认识和肯定“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风格与人格关系问题的一些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艺术风格与人格的关系,我国古代有所谓的“文如其人”的说法,在学术界这一观点似乎成为定论。本文作者从风格与人格、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入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风格与人格之间在在的种种复杂的对应关系。文章认为,在审美创造活动中,风格与人格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的一面。因此,对于风格与人格的关系应当作具体的考察,而不能简单地视所有的风格就是人格的表现。同时,作者还从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揭示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者的“人心”与文学作品中的“诗心”并非完全统一。理解“文如其人”,不能简单化。断然“因文析人”,恐怕与实际相差甚远。然而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所言之物,实而可徵;言之词气,虚而难捉,所以观其文,不能简单依据其所言之物,更要体察言物之词气,当于其细微处察其静远精出处,这才是“文如其人”的真正内涵。理解“文如其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人废文”的现象同样不可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美术报》(239期)所载希德先生《个性的即世界的》一文的基本观点,鲜明地提出“个性的”绝非世界的这一完全相反的意见。文章认为,希文存在对艺术个性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的学科定位是近年来文艺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拟从两个层面上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文艺学可以被定位为一门科学。其次,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门人文科学。科学与人文是文艺学学科建设所需要的两翼,在具体研究中,我们既要考虑到文艺学的“人文性”,又要注意到文艺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文艺人类学是文艺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在空间认识论观照下,其研究范式实现了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换,科学的文艺人类学走向了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文艺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出场,为完整地理解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提供了“人类学的文艺”和“文艺的人类学”这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19.
“Style is man hinsilf”有诸多译法,由此产生众多异义。其实,“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不属一物,英国作家培根的“文格”与“人格”就彼此割离。  相似文献   

20.
论个性发展与推进素质教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方向,其核心是“个性发展”。文章阐述了关于正确全面的了解“个性”与“个性发展”的含义;指出要把握学生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说明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得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