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哲学,在中国大陆生存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指导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经济总量现在已在世界排名第二,综合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而同属中国的台湾,与大陆仅仅一峡之隔,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在台湾获得普遍的长久的发展,必定会大放异彩,成为台湾社会,台湾同胞的主流哲学.  相似文献   

2.
近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先生新作《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爱不释卷,通读全书,颇受启发。葛荣晋教授在中国哲学界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实学一脉著称。实学,简而言之,为经世致用之学,今日之实学精神为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所贯彻。《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一书问世,实是葛荣晋先生多年探究实学并关注中国当代企业发展实际之结果。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陷于困境”,“要重新审视哲学”,要“寻求哲学的再生之道”。因此,关于“哲学如何定位”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心,并开展了建立“经济哲学”、“人的哲学”的研讨。这些研讨是有益的。然而,在研讨中有些学人只强调时代发展对哲学创新的要术,忽视了哲学自身发展和变革的规律性。众所周知,哲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提出新的哲学范畴或命题,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凭空的创造,而是以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管理哲学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哲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有关论著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但到底什么是“管理哲学”,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论者众口异词,见仁见智。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就笔者所见。已达近20种之多。现择其有代表性的6种(我国大陆、台湾以及国外各2种),列举如下: (1) “管理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 (2) “吸取和概括管理科学的成果,研究管理活动的性质、一般规律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关系的科学,就是管理哲学。” (3) “管理哲学为实践哲学之一,系自全体人生经验上。全部民族文化上,解释整个管理历程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哲学界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作为罗素访华事件的副产品,分析哲学的方法与数理逻辑的工具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二是以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在汇通中西哲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始建立汉语自身的新哲学体系;三是唯物辩证法开始传入中国。三股思潮剧烈碰撞,最终使得两个逻辑哲学问题成为当时学界的重要话题:一是数理逻辑能否成为各文明体哲学构建的基础框架?二是数理逻辑究竟是辩证法需要克服的对象,还是与之并行不悖,或者是形而上学构架的逻辑基础?与今日中国哲学界的风气不同,当时中国一流的哲学家特别是金岳霖与张岱年,在面对张东荪提出的“逻辑多元论”时,都愿意为数理逻辑的基础地位提出全面辩护,并且认为数理逻辑的使用既不影响哲学构建的民族特色,也不影响辩证法继续在方法论上起效。  相似文献   

6.
面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从哲学创新主体意识的觉醒到面对多元文化时要树立的正确态度,再到谋求中国在国内外全方位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都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学因素。哲学理论自身的发展也体现出创新性的需求和特征,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是在坚持基础上发展和在发展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也是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同时并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之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学因素。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具备人力资源和社会建制的动力机制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分析当前学界所关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所谓“中国哲学”只能说是东西文化相遇的一个历史性“错误” ,前辈们苦心经营的“中国哲学”仅属于文化际的比较哲学。学界对“中国有无哲学”这一问题的辨惑工作可以归纳为普遍性证明和特殊性证明两种证明方式。中国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可以归结为中国哲学 (史 )学科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和发展三个层面的问题。未来中国哲学 (史 )学科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对哲学与思想、中学与西学、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等问题的解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回到生活本身的哲学似乎又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哲学和生活乃本原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尤然。孔子的哲学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终生在践行其哲学理念,其遵循大道、诚实负责的乐感生活即为哲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当下,对哲学的生活回归之态度既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更需以实干的精神去做哲学。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终生求“经邦之礼”,在历史哲学方面提出诸多新见。长期以来,学界关于王船山历史哲学游离于“民主主义”和“儒家仁政思想”两种对立观点之间。而程志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基于翔实文献资料,围绕王船山的“历史观”和“资治论”、“合法性”与“正当性”、“政道”与“治道”等问题,经过透彻而严密的学理分析,系统诠释了王船山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历史定位,指出王船山政治哲学并非民主主义,而仍是传统的“儒家仁政思想”。此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纠正以往学界对王船山历史哲学之误读、误解,廓清学界的迷雾,为儒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1月8日至9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相关高校学者近50人参会。本次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缅怀萧萐父先生的学术、道德、文章;二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和方法视野。萧萐父先生(1924-2008)是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者,在中国文史哲学界以至海外学术界均享有盛誉。在中国哲学研究上,萧先生独树一帜,论证"明清启蒙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