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智 《城市》2009,(6):54-57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见.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兼谈城乡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振宇  孙久文 《城市》2009,(9):19-24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并且首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可以被视为党中央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更深入认识而作出的总体判断。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密不可分,它充分体现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理念。这说明,十七大之后,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推进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等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曹玉梅 《职业时空》2008,4(6):12-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社会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每年对“两会”的关注热点也有所变化。2012年,社会管理成为热点,而在今年社会治理接棒社会管理,成为人们继续讨论的焦点。无论提社会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绕不开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话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呼吁,让人们对社会工作和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又增添了更多信心。  相似文献   

6.
韩俊 《社会学》2010,(3):1-8
社会建设的内涵很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本文拟根据上海社会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尤其表现在青年关于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是青年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价值观是青年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通过并实现的,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对青年价值观研究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社会行动理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有所帮助,并以此为视点对青年价值观进行解读,阐述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已达到2.2亿之巨,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并不是静止的社会图景,而是"流动中的中国"。众所周知,流动农民对流出地与流入地都会造成一系列问题,产生正负面影响,怎样有效解、消弭负面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本文将浅析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展给流动农民带来的影响,以期对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往往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作为面向各类社会问题的管理机制。但笔者以为,如果我们从源头治理的视角看,这一社会管理机制更具一般的意义,即更具强化日常生活实践治理的意义。因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十二五”时期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着力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发展老龄服务产业,积极打造老年宣居环境,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特别要重视农村老龄工作,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着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和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公共投入,夯实基层基础,形成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合力,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是凝聚社会力量、用好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09,(35):40-41
近年来,李沧区老龄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建设老年文化当做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载体,用健康丰富的老年文化生活陶冶老年人的情操、愉悦他们的身心、温润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发达国家中,新加坡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国家。新加坡社会建设的成就,突出表现为三大“社会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孙健 《现代妇女》2014,(8):39-40
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体系日益成熟,管理逐渐科学。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独立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建设、培育重点社会组织和增强独立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独特作用。统筹抓好包括社会工作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的十七大发出的伟大号召,是各级党委尤其是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山东省济南市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乔军 《老年世界》2009,(1):34-34
老有所教是一项亟待深化的重要工作 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不太容易改变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变,收入分配发生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环境下,由于某些地方或单位的个别政策制定不合理、不连续,执行不稳定,导致一些老年人的利益受到影响,加上家庭、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潜在的社会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理论是当今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之一。公民社会将在今后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由公民社会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公民社会在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分析,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非常声音     
十七大文件里面提出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重点是讲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事业的建设,另外一个就是收入分配、就业的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的目标框架,所以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我想今后的社会建设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构成社会建设的一个体制。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今后一段时间要像搞经济建设那样把社会建设搞起来,这样才会有一个完善的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社会体制,使我们整个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新的内容”。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在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中的参与度分析,总结问题并有针对地提出公民社会视角下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具体路径,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