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宋代永兴地方,有一财主姓赵,名开. 这一年,他的儿子得中举人,全家欢喜.为了感谢先生,他特地办了一桌筵席作招待,并请了邻居老农一家和女婿、女儿、长工作陪客. 先生满意的是东家热情的招待,不满的是老农和长工同坐,认为有失身份.为了抹老农和长工的相,并显示自己的才学,酒过三杯后,先生站起来说:“今日多谢东主盛情,特备佳肴美酒,我为我学生金榜题名而祝贺.大家不能冷冷清清喝酒,还是各行一个酒令助兴才是道理,哪个说不出一个酒令,就免吃酒菜.”接着先生又说:“说酒令有个条件,要说三字同头,还要说出三字同边,要说出个不是,还要说出个哪里,那就由我开始吧!”  相似文献   

2.
气死寿星翁     
从前,东乡有个财主,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女儿,先后都已出嫁。大女婿种田,二女婿做手艺,只有三女婿不学无术,又呆头呆脑,但是父母有钱,所以财主对他还是看得起。  相似文献   

3.
“没有儿子”是寡居多年的李玉大妈的一块心病。但是,这样的想法随着两个女儿的长大也渐渐淡漠了,她看着如花似玉的两个女儿,又有了新的打算:给她们中间的一个招上门女婿。人家常说,嫁个女儿,拉回一个女婿;娶个媳妇,赔掉一个儿子。再说,要在一个家里过,还是女儿跟妈妈贴,可比那媳妇子好处。思来想去,她觉得这样的好事办得越早越好,便决定给大女儿李丽招亲,好让女婿顶起家里塌了的那半边天。 果然不出所料,女婿王文进门后,对李玉老人孝敬有加,小两口也十分恩爱。婚后的第三年,李丽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下,大妈整天乐呵呵地,嘴也合不上了。但是,在给孩子的取名问题上,闹出矛盾来了,大妈说:“你是我家招女婿,孩子当然得姓李。”女婿说:“儿子姓父亲的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个时候,李丽对丈夫  相似文献   

4.
张莹 《社区》2013,(4):62
如果你细心观察,从《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开始,无论是《上门女婿》还是《掌门女婿》,抑或是《新时代女婿》,似乎已经取代了"媳妇"统治各类家庭电视剧的地位,开始了女婿的美好时代。各类"女婿"的大热让人重新审视这样一个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让两个不同家庭"有机"融为一体的家庭成员到底是谁?媳妇还是女婿?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发展史上,用音、义的同一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划分成许多字族或宇群.同族的字具有共同的语根,称为同沅字.中国学者研究同沅字之学,有着古老的历史.《六书》里所说的“转注”,即指同沅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首”就是为头,为根;“转注”、“相受”皆指意义上的通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类字族中,有一个根字为头,同族的汉字都由根字派生而来,与根字的意义相通连,考、老二字叠韵,都具有“老”义,其  相似文献   

6.
我叫齐招根,今年76了。老辈人常说:“土打不得墙,女养不得娘。”我就不信这句话。咱这辈子就一个闺女,现在就是靠闺女女婿养着的。闺女和女婿是太原念书时的同学,那阵儿她问我和她爹的想法时,我可真有些拿不定主意。女婿家在原平,我们在定襄,离得太远,咱就这一  相似文献   

7.
偏心丈母娘     
有个老老娘,有两个女婿,大的为人圆滑,在衙门当差,蛮吃开;小的呢,是个种田人,屋里穷。丈母娘偏心,对大的女婿好,对小的女婿勿好。有一日,老老娘杀了只鸡,炖得稀烂,款待大女婿。  相似文献   

8.
沈树华  劲崧 《社区》2003,(23):22-22
我们家共8口人,两个女儿、两个女婿和两个外孙女。白天,孩子们各自上班、上学,晚上全家团聚。我们家把学习当成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被誉为“学习型家庭”。我们家庭成员学习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社会里,收养有三种类型:女婿收养、婚外情人收养、以逃减继承税为目的的收养。一、女婿收养在日本,收养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保持家庭脉系和家事务的连续性。女婿收养是当今日本最重要的收养之一。据鲍尔松(Paulson)1981年的研究报告,大约占全部收养亲的55%。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律修订曾打算消除“不民主的”家制度,但家制度的某些特征仍被保存了下来。为保持家统连续性而收养女婿的惯例仍然存在便是其体现之一。这一特征实际上是与祖先崇拜伴存的宗教事项的继承。依照传统,这些事项是由这个家的传人来继承,他承担…  相似文献   

10.
三、贸易绸缎的来源与江南丝织业江南解往新疆的贸易绸缎是由官局抑或民间生产的?几十年来,几乎众口一词,认定是江南三个官营织局生产的。60年代,彭泽益先生认为,江南三局的生产还提供一部分“贸易绸缎”,由“南三局织造这一类产品”。70年代。日人佐口透认为,与哈萨克交易用的丝织物,是“由苏州、杭州、江宁各织造处特别织造的”。80年代,徐仲杰先生仍沿用彭先生的说法;《新疆简史》也云:“对于哈、柯等族所喜爱的绸缎。则由清政府下令江宁等处织造  相似文献   

11.
谜语角     
1.谁知盘中餐。(打一成语)2.良性循环。(打二字常用语)3.双方以礼相待。(打二字常用语)4.看图识字。(打二字常用语)5.消费模式。(打二字常用语)6.老大老二和小三,弟兄三个逗着玩儿,老大踩着老二头,剩下小三在下边儿。(打一字)7.有间房子不寻常,建在一条小溪旁,门外下着倾盆雨,门里藏着小太阳。(打一字)8.一对明月,毫不残缺,躲在山下,左右分裂。  相似文献   

12.
问:我是家在农村的退休人员。目前农村巧立名目多批宅基地的事时有发生,村民意见很大,我们也没有政策依据给以解释。特请山西老年编辑同志解答。 一、男到女家招亲后,户口已迁到女家,男的在原籍是否能批一座宅基地? 二、女的招了一个女婿(独生女),女方是否因招了女婿再批一块宅基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忌枯燥乏味,我在趣味性上作了一点尝试.在讲到“形声字”的时候,我向同学们指出:凡从“女”旁的字在表义上有一个共同点:例如“妖、奸、嫌,娇……”我告诉同学们从“女”旁的字,除了有关妇女的特指以外,一般表贬义.这可说是构字中鄙视妇女的封建思想的反映.可能有的同学要问:“好”字不是从“女”旁吗?其实,不是因为“女  相似文献   

14.
晁盖中箭身亡,宋江篡权上台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一字之差,非同寻常,不可等闲视之。这一字之改,反映了宋江路线与晁盖路线的根本分歧。晁盖与地主阶级决裂上山造反,并被拥举为梁山泊寨主,他第一句话是要弟兄们“竭力同心,共聚大义”。这“聚义”二字是革命的誓言,是“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同  相似文献   

15.
绿城 《百姓生活》2013,(7):38-39
这个家,经历了人间沉重的悲伤,也演绎了人间感人的真情故事——河北鹿泉市铜冶镇的李家原本幸福兴旺,可正值壮年的3个儿子却相继去世,这个家随之变得风雨飘摇。两位年迈体衰的老人,3个妯娌,6个孩子。面对这样一个家,3个妯娌抱团与命运抗争,全都不离开这个家!后来,先后有3个男人走进这个家做了上门女婿,与她们共同撑起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在3个妯娌和3位异姓兄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大家庭渐渐走出困境,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西夏史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拓跋思头与拓跋思泰 拓跋思头与拓跋思泰,是党项族内比较早的两位首领,但有人认为,这两位拓跋氏党项羌酋可能是一个人。其理由有三点:第一,拓跋思泰都督静边州,上距拓跋思头降唐的时间并不太远;第二,两人同为以拓跋为姓的党项羌大首领;第三,“头”、“泰”声母相同,应系一个同音异译字。①这三点,后两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但第一点却不能成立。我们何以知道“拓跋思泰都督静边州,上距拓跋思头降唐的时间并不太远”呢?关于拓跋思泰之事迹仅保留见于两处的一条材料,即《全唐文》卷十六中的《赠拓跋思泰特进制》。据《全唐文》介绍,这份制文是唐中宗在位时所发,其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听说网上有一篇名为"女儿女婿已经三个月没给生活费了,我还该不该继续给他带儿子"的帖子,这个事情引发了我周围老年朋友的热议。老人向女儿女婿收取"带孙费"的理由是:现在孩子每天的吃喝都是老两口在负担,这笔费用对于两个退休在家的  相似文献   

18.
一向被人们亲暱地唤做三姑的阿金,不知在什么时候突然给人鄙视地直呼做阿三,或是洋三了。尤其是那些位表舅妈,表嬸,表嫂们的嘴里发出阿三这两个字时,还带着一点鼻音哩。如果机会使得这些婆娘们碰在一块,提到阿三两个字,还得加上一长串形容词,如:那个不要脸的贱胚子,骚货。事实上关于阿金的醜史的发生和经过,已是喧腾一时而复归于沉寂了,因为兴会的阵头打过了,热度自然低下来,同时含着桿烟桿的老先生们,摇头嘆说世风不古之余,不禁也要躭念到自已家里有同阿金一般大的姑娘们,所以不约而同地禁止自已的黄脸婆在家里谈到这椿不名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邹善人,是农业银行的一位退休干部。邹善人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已出嫁,次女邹桂花仍在父母身边,已长成一个容貌俊美的姑娘,该是谈婚找郎君的年龄。邹善人夫妻想招一个上门女婿,一方面女儿女婿在身边可以照顾自己安度晚年,另一方面女儿女婿  相似文献   

20.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