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高校新老校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纪念性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水平,所使用的材料等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的特征。传承老校区的文脉,用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将文脉的精神提炼升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吸收,使新校区纪念性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学校的历史有了直观的、形象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的景观生态在场所精神的营造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水景设计与学校"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紧密联系。各个水景元素都蕴含着特定的意象,很好地诠释了学校的历史文脉。水景集中了自然与人文,时间与空间,动态美与静态美,象征与意境四对审美范畴,实现了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创造了积极向上、人性回归的健康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设计在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地方历史文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设计中结合新校区的地形地貌,使设计的主题与历史和地域紧密联系,以象征一种新生命的孕育。同时,该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将大学园林的构想充分运用于整体规划设计中,营造了一种建筑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平衡,从而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校园环境景观的营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证了校园文化建设对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了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着力于实现新老校区的文化完美对接、以学术精神培育理想人格、打造校园精神家园、强化人文精神等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新建校区易出现的学生到课率、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学习氛围、学生文明程度明显不如老校区等学风问题。新校区在历史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方面脱节;新校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配套或滞后,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生源类别和专业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不同是其发生的原因。建议高校建新校区要稳步进行,忌冒进,质量和速度两手抓;新校区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教工宿舍要同步建设;在新校区开始办学的最初几年施行一校两制,大力加强新校区教学和学生管理管理工作;适当安排部分高年级学生搬入新校区,同时加强新老校区学生间的学习和交流,预防和克服高校新建校区易出现的不良学风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之间大规模的重组合并,使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全新的问题。在校园文化的“硬件”文化建设上,新校区应追求创新与传统的统一;在校园文化的“软件”文化建设上,新校区应在大学精神与母校区保持一致,并展示本土文化特色,新校区还应加强与母校区的学术交流,在管理体制方面大胆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校新建校区易出现的不良学风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新建校区易出现的学生到课率、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学习氛围、学生文明程度明显不如老校区等学风问题。新校区在历史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方面脱节;新校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配套或滞后,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生源类别和专业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不同是其发生的原因。建议高校建新校区要稳步进行,忌冒进,“质量”和“速度”两手抓;新校区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教工宿舍要同步建设;在新校区开始办学的最初几年施行“一校两制”,大力加强新校区教学和学生管理管理工作;适当安排部分高年级学生搬入新校区,同时加强新老校区学生间的学习和交流,预防和克服高校新建校区易出现的不良学风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与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环节。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底蕴缺乏、文化主体不健全、文化传承上的困难和文化活动开展上的困难等问题。在新校区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坚持不断传承老校区的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倡导创新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充分论述了在当前一部分高校拥有或正在兴建新校区的背景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努力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即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四个部分入手,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建成具有创造性与超前性、人文关怀性、社会开放性和注重教育质量等特征的新校区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扩张导致高校校园景观趋同性严重,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缺失。从社会和校园两个角度入手阐述高校校园景观的文化教育功能,分析高校景观文化建设现状。以环境心理学、园林景观等学科为支撑,尝试对高校景观文化营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建设是民族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营造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体系需要以人为本,具有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塑造大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创造和培育宽松的大学办学环境、创新环境;需要营造绿色校园,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建设针对性强、具有学校学科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强的开放性、社会化、国际化的大学校园,对促进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是:突出绿色校园的特征,提高有限土地利用效率;校园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实现传统功能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强化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和打造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器;建筑单体实行模数化设计,扩大交往空间,增加信息交流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创造和谐发展环境,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来华留学的蓬勃发展,国内高校成为孔子学院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平台。高校在留学生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传播,不仅对留学生教育本身具有教育价值,对高校发展和国家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加深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倡导分享理念、设置模块课程、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建设校园环境等策略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增强文化体验,寻求文化认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没有形成整体内容,校园文化环境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加之西方文化的影响和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文化视野较窄、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和文化的选择比较迷茫、文化使命感不强等问题。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人文课程,营造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同时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新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院校网络环境的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并向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在学校教学中采用校园网与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满足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教学务件。  相似文献   

1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综合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实现理性回归,其中,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并适当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自主性、综合性、非科层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构建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以来,借鉴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形式,国内大学出现了一些新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同时,新书院式校园建设也随之而起。新书院式校园建设注重学科组团式的书院式建筑布局和书院制的管理模式,并非中国传统书院的翻版。中国传统书院从选址、尊礼空间到植物运用等方方面面,都十分注重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传统书院的一些园林景观思想和特点对新书院式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的改革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增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分析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在新形势下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创设高品位和谐的育人环境;弘扬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管理机制等途径不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分析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步晚,发育先天不足,教育模式是多国教育模式的混合型,至今还未能形成稳定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中国大学的特色是“学校加社区”结构,具有办学机构和社区管理的双重属性。从此出发,文章探讨了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和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管理体制,指出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作为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正是中国大学现代化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