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学科规训制度是建立在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的规范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在学科规训制度中国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工科学科专业之间的体制性隔阂与壁垒,固化了工科专业的组织形态,塑造了 “科学化”“学术性”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的培养新工科人才存在内在的矛盾与冲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打破学科规训制度的窒碍,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动态调整工科专业结构,注重工科专业内涵建设,切实进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北京科技大学开启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时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坚持立德树人,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这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化本科人才改革的有力举措,也是高水平师资培育一流本科学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梳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内涵及育人成果与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系,并基于用户满意理论的对其实际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指出今后应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和完善配套制度方面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作为有效衔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途径,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新工科时代背景下,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入手,通过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从中职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符合新工科建设逻辑,也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协同育人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工科建设十分迫切。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业学院组建、多平台建设和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多方面通盘考虑,探索符合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内外变革驱动力的推动。在传统工程教育中,技术对人的控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故回归“人”本身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新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又成为工程教育发展变革的外在驱动力。这种内外在驱动力又促进了工程教育的范式转换,即内涵意义上国际实质等效的“新工科运动”的兴起。基于以上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外在诉求,通过对比欧林工学院与天津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两所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及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特色,提出了兼顾家国情怀与个体发展、促进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构建多元主体的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的关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学科融合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新文科与新工科同频共生的必然性出发,论证了新工科作为我国应对新科技革命的积极举措,或可助力科技创新对新文科的推动作用。而新文科对社会理念底层逻辑的指导作用,或为新工科解决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挑战提供新思路新方向。进而,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叉视角下依托价值共创理论,从思政建设、产业生态、资源整合等多个维度,探索新文科与新工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层面实现价值共创的应用场景,并以天津大学为例探讨新文科与新工科交叉背景下大学育人模式与科研改革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直接影响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进程。现以宿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以产业特点和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体系,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构建校企合作“互聘互派”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将成为促进工程教育全面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新工科"的建设实际是建立在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之上的。无独有偶,西北联大在其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方式和当前"新工科"时代的育人目标、人才培养特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似性。西北联大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极大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其所强调的工程教育结合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型人才等各方面的探索,成为当前工业4.0模式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探求"新工科"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工科教育现状后认为:工科教学存在"快餐化"趋势、"文科化"倾向、"标准化"形式等不良现象,导致工科教学质量及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低下。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需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首要建立适合工科教育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型,进而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大力拓展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最终从软、硬件两方...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呼应工业4.0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体系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基层、亲近产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实践者,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面向,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分析创新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要点,从学科、课程、师资等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关注学科转型升级、理论及实践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等重点环节,把创新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林业基层信息化人才的紧缺,对林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构建林业信息工程本科人才体系框架,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从而界定了林业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林业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从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切入,以石家庄铁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剖析了高等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应该培育、倡导和蕴涵的精神、理念和品质;需要注入工程精神的核心元素,突出校本化和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人才培养模式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为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借鉴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引入胜任力理论模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及其雇主,教师及在读学生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适应性和胜任力,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现代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人才需求,指出了现代工程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特点,剖析了现代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结构和工程素质。在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了具有"三纵三深"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创立了工程模板教学模式,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与工程应用能力结构和工程素质相配套的教学训练方案和考核纲要,阐述了重要工程训练环节的内涵。经多轮实践证明:新体系可显著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16.
现存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本科和硕士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为了加快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当探索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加强一流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师资队伍的提升,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德和中法项目实施,加强本硕课程知识体系衔接和设计,并推行了高年级本科生与低年级硕士生同堂学习和中外学生混班教学模式,这些措施有效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了本硕贯通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专业特色,对油脂工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两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基本思路。从理论教学课的建设、课程内容、“精品课”的建设、实践教学课的建设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揭示油脂工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面临较大的瓶颈。在矿业类专业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矿业类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使我校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对矿业类人才的新要求、新标准。  相似文献   

19.
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建构地方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目标培 养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校素质教育课程在培养"通用型"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