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别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结构及特征,解析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节点,有助于从舆情源头疏导、管理负面舆情,增强体育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效率与效果。本文以"6·23国乒罢赛门"为案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该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在社会网络分析视域下,分析该事件网络舆情的网络拓扑结构,揭示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为体育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历经"形成-爆发-扩散-衰退"四个阶段;(2)网络舆情传播结构的整体密度不高,节点间存在普遍的交流关系,但紧密度一般;(3)节点间距离短,信息传播速度快;(4)存在凝聚子群,促生出多中心、多主体的传播网络结构;(5)有结构洞存在但约束力相对较小,信息多为直接传播,个体位置和角色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斗争向网络空间渗透的标志。以2015年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论战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基本结构、节点中心性、块模型和子群结构四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网络特性和传播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意见领袖”特征,网络中存在具有明显等级关系的若干子群,且网络内部群体极化严重,极易成为孕育民粹主义的“网络温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现实社会的网络映射,微信创造了崭新的“共在感”和“圈层关系”,承载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基于独特的形态、结构与动力系统,微信场域构建了“圈层区隔”和“层级分化”的传播秩序,呈现出半封闭、多节点、多层级的非典型生态格局。微信传播机制具有天然的自我约束性和稳定性,逐级过滤、时间延迟、空间割裂等因素显著降低了舆情风险指数。与此同时,微信场域存在难以甄别舆情风险要素、深度传播与社会动员、信息勾连与信息遮蔽等潜在风险,易导致市场震荡、信息异化、技术异化等舆情生态失衡现象。因此,应从舆情主体、信息、环境三个层面入手,以创新性思维构建微信舆情防范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多样性、脆弱性,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出发,对网络舆论生态的意义与结构进行反思与重构。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有其自身的生态逻辑,是一个由多种生态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自我演化的生态系统,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因素都是有机统一体,网络舆情介入与治理更应该强调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诉求的集合,如何有效评价舆情成为管理者有效引导舆情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区别于一般舆情的四个特征,即言论群体性、评论非理性、主题鲜明性和传播扩散性;其次,基于流程管理的思想,分别从网络舆情收集、处理、分析和对策建议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绩效评价划分为收集-处理、处理-分析、分析-对策三个决策单元,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设计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应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绩效管理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处理效率,基于网络可视化方法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识别模型。该模型基于系统建模理论进行致因因素辨识,依据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运用网络建模技术形成可视化的致因网络,结合不同的节点失效方案,对致因网络进行失效仿真模拟分析,通过网络结构变化程度识别出网络舆情关键影响因素。网络舆情致因网络具有典型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基于节点介数和紧密中心度排序的失效模式对致因网络结构变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事件曝光时间、政府关注度、政府发文量、媒体发文量、网民关注程度和网民讨论程度为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结构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舆论情绪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生命曲线特征,潜伏期和爆发期短,以多级路径为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是舆情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三者的舆论情绪及变化存在差异,易产生次生舆情。研究表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多元且透明,伴随了公众理性思考和公民社会进步。建议分阶段采取引导策略,分层级持续释放权威消息,消除信息死角。同时加强有害信息管控,有效应对并严惩网络谣言,维护城市灾难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8.
出版生态系统进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出版生态系统进化的进程,认为出版生态系统经历了原始出版生态系统、古代出版生态系统、近代出版生态系统和现代出版生态系统四个阶段。出版生态系统进化的最根本动力是社会需要,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出版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则是出版生态系统进化的内在动力。出版生态系统的进化遵循协同进化的规律,出版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逐步提高的规律,新旧媒体竞争与共生的规律,遗传、变异与社会选择的规律。只有遵循进化规律,才能实现与社会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9.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聚焦性、即时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反应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性、敏感性、政治性和跨境复杂性特征。其中,民族特性是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的突出特征之一。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指涉的民族特性,辨析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传播的民族因素及其社会影响,是认识和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新视域。要以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空间、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舆情消减话语的民族特性作为重要参照,正视"民族特性"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采取切合民族社会实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移动通讯设备传输速率从2G技术下的20Kb/s增长到5G时代的100Mb/s,呈现几何级增速,与之相对应的媒介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也具备了新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通信技术从2G到5G时代历程中的媒介生态表征,对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的节点进行了划分,并利用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各阶段网络舆情的形成及其特征,最后对技术赋权带来的网络舆情挑战提出了应对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重大疫情视阈中对自媒体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治理非常重要,其能够消减社会不良的舆论氛围,引导网民正确表达观点、意见和情绪,为抗击重大疫情提供正确的舆情导向和氛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重大疫情视阈中对自媒体网络舆情进行必要干预的重要意义,梳理了自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重大疫情视阈中自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主体与特征,论述了其传播机制、动力因素、传导路径和演变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疫情视阈中自媒体网络舆情的干预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欺凌是个人或群体借助互联网,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对受害者实施的有目的性、重复性、暴力性并在客观上造成伤害的行为。近年来,群体性网络欺凌呈现出跨时空、跨媒体、跨圈层泛滥的趋势:一方面,“恶评党”“黑粉”“键盘侠”“祖安”等网络族群表现出非理性的攻击和聚集性的欺凌,屡屡造成网络暴力舆情;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消费网络文化产品和使用社交媒体时所遭遇到的群体性网络欺凌现象愈加常见,成为全球互联网研究和青年研究的热点。群体性网络欺凌中所彰显的群体动力、欺凌者身份异化和道德推脱解释了中国互联网环境中网暴现象的发生、衍变与传播,也为未来的网络安全、监管与网络素养教育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体现了语言财富符号传播的诸多特征。本文分析财富符号网络传播过程中舆论初始状态的符号敏感、舆论关键节点的符号助推、舆情节点互动的符号不确定和舆论规则进化的自组织等规律。并且在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视野下,从财富符号的社会现实基础、社会心理动因、技术作用等因素,探讨其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简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进入微博时代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情形成与传播的“生力军”。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加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已成为事关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重大任务。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焦点热点多,传播快、难监控,应该本着宜快不宜迟、宜疏不宜堵和依法打击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组织保障、舆情预警和舆情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关联,提出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抓取了2014—2018年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网络舆情相关文章的关键词,构建高频词的共词矩阵,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词聚集成7个类团,并采用战略坐标图揭示类团内部及类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传播的仿真建模,基于大数据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突发事件、公共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等7个领域。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对舆情传播中个体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微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舆情的研究较少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个体情绪认知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等是潜在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专栏评述     
正◎评《加权社交网络节点中心性计算模型》推荐、预测、排序构成了网络信息挖掘三个主要的问题。在对网络节点的功能重要性进行排序的时候,节点的度和介数——这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两种中心性指标——被认为是最恰当的指标。2010年的时候,Kitsak等人在《自然物理》上撰文指出,度中心性仅仅刻画了节点的局部性质,对于网络传播问题而言,节点的影响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所在的位置,用k-核分解的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排序。该文发表之后,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算法建构了网络舆情的认知场景,为多元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带来挑战。本文从认知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为现实依据展开研究,发现认知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舆情态势误判、媒体的片面化新闻呈现、公众的偏激情绪表达和群体极化,而技术环境的缺陷和主体认知结构的局限性则是偏差生成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认知偏差的纠正是多个相关主体的协同过程,政府要结合数据与情境,提高数据分析和舆情决策水平;媒体应追求客观报道,拓展符合认知规律的传播手段;公众应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以理性心态面对大数据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网络传播及网络传播系统研究方法创新的需要,从网络型组织的系统复杂性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舆情传播作为复杂型系统进行初步的探索;使用基于信息科学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来开展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提出网络舆情传播的复杂性系统概念;基于描述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对网络舆情传播复杂系统做出Logistic描述。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应对成为高校提升治理能力、达到“善治”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高校热点舆情事件频发,对学校的稳定发展与公众形象造成了冲击。为探析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共性特征,文章以近五年我国高校热点舆情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案例文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事件特质性、主体特殊性、高校响应度是激活舆情关键节点、驱动舆情演化的主要因素。文章从高校视角出发,审视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认为需秉持高校、当事人、微媒体多元“对话”理念,从几个方面提升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效率,引导舆情向好发展:把握黄金时间,主动出击;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优化队伍建设,精细分工;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处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学术文献统计样本分类规则、样本剔除规则和样本统计规范,检索中国知网,得到网络舆情中文学术文献样本1505篇。采用统计归纳法分析,发现中国网络舆情问题提出于2002年,学术研究开始于2005年,在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资助下,形成了6个研究方向和16个研究专题。构建起"界定研究领域,掌握演化规律,把握行为方式,研发技术手段,开展监测监控,实现舆情治理"的学术研究思路。由于重于管理技术研发,轻于演化规律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绩效不张。由于网络舆情本身的性质,网络舆情监控价值有限,构建长久、稳固、可靠的网络安全防线迫在眉睫。提出网络生态概念,提出通过前置式培育,弘扬正生态,抑制负生态。网络生态必将是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网络舆情控管实践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