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玲的前期小说通过对男女两性人物关系的颠覆性设置(男性成为女性的审美对象、欲望对象、价值评判对象),女性欲望(性自由取向、性与爱相统一的情爱追求)的激越性表达,女性情谊的抗议性诉求,建构了与“五四”时期寻求与男性结盟以反抗父权文化的女性文本截然不同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带"缺陷性"的男性形象,他们懦弱、自私、缺乏责任、不敢担当,是女性拯救和保护的对象。这类男性形象的反复出现,是与作家内心深处的创伤经验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上表达了作家对男性世界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性社会生命的追求,即将男性话语权作为"想象共同体"对象的这一共性的角度,来重点分析林道静生命中三位男性和他们各自所代表的话语场的差异,从而以林道静为个案,分析在"革命"语境下男性话语对女性个体生命塑造过程中所起的本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性别是否会影响人类的意图和道德判断?为考察性别、意图与道德判断的关系,通过218个样本的实验,发现:(1)"危害"与"改善"的意图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对称。在统计学意义上证明"诺布效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依然成立。(2)无论被试具体性别如何,都存在将结果的道德性纳入到意图中进行考量的特点。(3)男性、女性在意图相关的道德判断上有所不同,无论是"危害"还是"改善"情境,男性对"有意性"的判断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可能对"意图"的认定有着更为宽松的标准。可见,至少男性和女性的部分"道德判断"不尽相同,"性别"在我们的道德判断中扮演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象征秩序由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组建而成。在男性社会中 ,象征秩序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文本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将女性符码化 ,即异化为色情消费的对象以及将女性拥有的多元意义削减为单调的同一性。鉴于此 ,女性电影就具有了共同的特点 :反色情、破除概念 (单一性固定模式 )。对应克莱儿·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女性电影必须是对抗电影 (counter-cinema)的论点 ,女性电影不断地进行着摆脱男性的目光 ,坚持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看待自我的实践。从《罗曼史》等多部女性电影中 ,我们不难看出女性电影文本中女性的语言与意义逐步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7.
1934年9月的《申报》广告中,有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涵盖了时尚女郎、贤妻、良母等所有女性的现实角色,但在实质上仍然作为男性的性对象而存在,并没有摆脱"被看"的地位。从社会功用上来说,这些女性广告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起着规训作用;但相对于传统的社会而言,女性广告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反叛。  相似文献   

8.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强奸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女性只能成为强奸罪的教唆犯、帮助犯或间接正犯,不能单独构成强奸罪。但是,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和性革命,被害人由传统地仅指女性改变为包括女性和男性在内的所有人。而我国强奸罪的现行立法层面对这些新情况则没有作出回应。本文通过对强奸罪的女性主体、男性犯罪对象、重新界定性交之内涵等问题进行探讨,明确女性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强奸罪的犯罪对象也可以是男性;对未成年人应予以特别保护,希望对我国强奸罪的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游女"是高句丽社会中没有组成稳定对偶家庭的女性,其身份主要是未婚女性和已婚未生子女性、生子而子未长大以及失去配偶的女性,其男性伴侣并不惟一固定,游走于多名男性之间。在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后,高句丽"妻以"隋朝俘虏的"游女"其中有一部分为战争中丧偶的女性,是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后微小社会群体的一个写照,也折射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在男权的文学话语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之笔按照自己为女性勾画的蓝图描绘的.女性同性爱的书写从刻意的回避到有意识的书写,充分表明了女性为了摆脱"物"的地位所作的努力.用这种极端的写作方式,来证明女性性自由时代来临了,女性不在是依附于男性的"物",而是可以独立于男性之外的"人".  相似文献   

11.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书写哈尼族妇女在历史和文化中的真实处境,是六位哈尼族女作家的共同特点。《马樱花开》的价值就在于其浓郁的女性创作特征,在于用充满母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聆听生命;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3.
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如何在生活和文学中争取更多的女性话语权,以及伍尔夫以小说为代表所进行的女性话语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话语高涨,女性诗歌既一如历史的想象,塑造着伟大而光辉的母亲形象,又发展了“审母”和呼唤母亲人格独立的主题。但是,它们基本上还属于社会功用的想象“模式”,没有还原人类生活的多层空间,这表明新时期诗人还缺乏建构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研究历史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报纸广告一直以来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笔者通过整理《申报》和《商务日报》所刊登的广告,一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渝两地都市女性形象的变迁。我们发现当时的城市女性外在形象逐渐时尚性感,由于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可从事职业领域明显增多,从而使得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丰富,女性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力图改变在两性关系中的完全从属地位,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也得到一定程度认同。但不管广告中女性的外在形象如何时尚性感,中国女性温柔、善良、勤劳、任劳任怨、服从丈夫等传统形象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6.
晚清维新知识分子在兴国立民热潮中,力倡女权话语,而且主要以禁缠足、兴女学为特色,企图以此提倡女权,解放妇女,使之在社会中发挥多重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强盛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评长篇小说《紫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度轰动美国的长篇小说《紫颜色》是当代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长期遭受的穷人、黑人、女人的三重压迫和造成这种全方位压迫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世界范围的男性中心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原因;殖民压迫对黑人心理的侵蚀和扭曲。同时指出了自主、自立、自强的妇女解放道路。小说的信件连缀、变化着的叙述和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等也颇具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其传播机制与性别话语空间构建值得探讨。从“通讯”与“编辑余录”分析编读互动空间的建立;通过“发刊词”与“征稿启事”来看编辑议程设置;通过对图像和译作中的西方女性的分析,探讨新女性构建中的异质因素的介入和参与,分析图书广告如何模铸了女性的身份。《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建构的是由男性编码的“女性世界”,性别关系始终是男性“导师”与女性“学生”的关系。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语境下,杂志不但参与了女性的建构,而且将女性从传统话语带入现代性当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夏洛蒂.勃朗特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叙事文本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借鉴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十九世纪男性权利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作家争取女性话语权,建构文本中女性话语权威的艰难历程,她们的努力最终使女性赢得了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来人们把《简·爱》看作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家以其独特的视点,发现了在《简·爱》这部女性叙事文本中,传统叙事无以到达的彼岸叙述声音与女性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叙述声音的视角,借鉴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简·爱》的分析、解读,可以发现在19世纪男性权利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作家争取女性话语权,建构文本中女性话语权威的艰难和她们所做出的努力;虽然她们在写作中所要表达的观念受叙述者的声音限制,但是女性作家们所做的努力使女性赢得了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